马陵之战跟孙膑有关系吗(魏齐决战争霸主)
马陵之战跟孙膑有关系吗(魏齐决战争霸主)韩国五战五败,再次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认为时机已到,派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为军师率军救韩。田忌打算直接率军进入韩,但孙膑仍建议威胁大梁使魏军回撤。魏惠王为了找回桂陵之战的场子,再加上齐国三番五次干扰魏国,魏惠王决定暂缓进攻韩国,举全国之兵,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经宋国外黄,北进与齐军决战。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决定出兵援韩。等韩国使者回国后,就如同孙膑所预料的那样,韩国知道齐国即将出兵,魏国是以灭亡韩国为目标后,竭尽全力抵御魏军,但魏军的步兵的名声也不是吹出来的,尽管韩国竭尽全力,但依旧五战五败。马陵之战与桂陵之战同样的剧情,齐威王召集众臣开会,商讨救不救韩国。邹忌认为,虽然齐国在桂陵之战打败了魏国,但并未伤其根本,而且在那之后,魏国还在襄陵打败了齐国,这场战争与齐国无关,不如不救。田忌认为应该“早救”,不然等到魏国吃掉了韩国,那么就会进攻齐国,而且齐军在桂陵也曾打败
战争起因在桂陵之战结束后十三年,齐魏两国又爆发了马陵之战。马陵之战起因是魏国大举进攻韩国,齐国与桂陵之战的思想一样,为了防止魏国作大,借着韩国求援的机会再次出兵与魏国交战。在桂陵之战战败后,魏国联合韩国击败了宋、齐、卫三国联军,使齐威王觉得打败魏国并非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就打算与魏国议和。而这个时期,秦国利用魏国东线作战,就乘虚而入占领了安邑、固阳,使魏国的西部地区受到了直接威胁。于是,魏惠王再于齐国讲和之后,又在次年与赵成侯与漳水会盟,并将邯郸还给了赵国,魏惠王也因此将全部主力移师西线。公元前350年,魏惠王率领大军收复失地,并围攻定阳,大有一举攻占咸阳的势头,迫使秦孝公与魏惠王在彤(陕西华县东)相会。此时的韩国,在韩昭侯与申不害的领导之下,国力逐渐强盛。
当时的魏国,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北有赵国、南有韩国,生存空间极小,所以,当魏惠王感觉韩国正在崛起时,就采取和赵抑韩的策略,与赵肃侯在阴晋相会,开始准备对韩国进行军事打击。
公元前344年,魏国举行逢泽之会称王,召集诸侯会盟,赵国与秦国均参加,只有韩国与齐国没有参加。魏国本打算通过政治手段迫使韩国屈服,所以当韩国没参加会盟后,这种手段就变成了武力。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在与赵、秦两国沟通好后,魏惠王以庞涓为上将军,兵锋直指韩国都城。韩昭侯可以说是高估了这段时间韩国所提升的国力,虽然韩国有着先进的冶铁技术,国力也确实大幅度提升。但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的魏国精锐步兵面前,韩国很快就吃了败仗,没办法,韩昭侯只好派人向齐国求救。
马陵之战
与桂陵之战同样的剧情,齐威王召集众臣开会,商讨救不救韩国。邹忌认为,虽然齐国在桂陵之战打败了魏国,但并未伤其根本,而且在那之后,魏国还在襄陵打败了齐国,这场战争与齐国无关,不如不救。田忌认为应该“早救”,不然等到魏国吃掉了韩国,那么就会进攻齐国,而且齐军在桂陵也曾打败过魏军,并非不可战胜。齐威王没有回应,而是看向了孙膑,孙膑反对邹忌的“勿救”,魏国凭借着兵力强悍,近年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取得了胜利,但即便如此,魏国依旧没有忘记对付齐国。如果现在不去救韩国,那就是“弃韩以肥魏”,一个强大的魏国对于齐国来说终究是不利的。而对于田忌的“早救”,孙膑也持反对态度,孙膑认为过早出兵,那就是替韩国抵御魏国的兵锋,从而变成了韩国坐收渔翁之利。但魏国早就有称霸的野心,要是灭亡了韩国,下一步就是向东进攻齐国,所以又不能不救。于是,孙膑提出了“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答应韩国的求救,一方面可以增加韩国与齐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能让韩国拼力抵抗,借助韩国的兵力疲惫魏军。到时,在运用卞庄子刺虎的道理,等弱者快要死亡、强者受到伤亡时再出手,一举两得,齐国就能“受重利而得名,用力小而成功大”。
齐威王雕像
齐威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决定出兵援韩。等韩国使者回国后,就如同孙膑所预料的那样,韩国知道齐国即将出兵,魏国是以灭亡韩国为目标后,竭尽全力抵御魏军,但魏军的步兵的名声也不是吹出来的,尽管韩国竭尽全力,但依旧五战五败。
韩国五战五败,再次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认为时机已到,派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为军师率军救韩。田忌打算直接率军进入韩,但孙膑仍建议威胁大梁使魏军回撤。魏惠王为了找回桂陵之战的场子,再加上齐国三番五次干扰魏国,魏惠王决定暂缓进攻韩国,举全国之兵,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经宋国外黄,北进与齐军决战。
孙膑画像
齐军得知魏军北进想要决战的消息后,孙膑就向田忌建议:善于作战的人会顺着时势的发展向有利方面去引导,三晋之地的士兵向来勇猛而且十分轻视齐国人。兵法里讲过,为了利益急行军百里就会损失上将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我军不如利用敌军轻敌的心理后撤,诱敌深入再一举击破。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由齐国西境廪丘进入魏国领土后,第一天做10万人饭灶,第二天做5万人饭灶,第三天只做3万人饭灶。当得知魏军抵达外黄后,故意示弱不敢与魏军决战向齐国方向后撤。魏军抵达济阳后,庞涓获悉了齐军退走以及日益减灶的消息后,大喜,对太子申说:“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即亡过半矣。”于是抛开主力,独自率领轻骑精锐,日夜兼程,急行军追赶齐军。
庞涓之死画图
马陵道狭地险,两旁树木茂密,便于设伏。齐军退至马陵后,孙膑计算时间,算出庞涓会在日暮时分追至马陵,把主力隐蔽于预定伏击地带两侧,并在伏击地域的前方用战车、大盾、藜等构成野战壁垒以截断魏军进路;又派万名精锐弩兵隐蔽于道路两侧森林中,并将道旁的大树砍白写上“庞涓死于树下”,并要求一旦树旁举火就发起攻击。不出孙膑所料,庞涓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设伏地域,见到道旁大叔有字,就举火查看,齐军万弩瞬间齐发,魏军大乱。庞涓愤愧自杀,大喊“遂成竖子之名”后,自刎而死。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主力,俘虏魏太子申。从此魏国一蹶不振。“诸侯东面朝齐”,孙膑也因之名扬天下。但马陵之战后,其国内部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内斗,支持孙膑的田忌在这次争斗中失败逃到楚国,孙膑的下落不得而知,仅有《孙膑兵法》传世。
魏国自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后,魏文侯等人所缔造的强魏瞬间衰落。马陵之战次年,秦、齐、赵一同进攻魏国,乘机占领魏国领土。齐国两次恰到好处的战略时机,即打击了魏国,又让韩、赵实力受损,一时称霸东方。而位于西面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三晋与齐国纠缠给秦国提供了很好的东进中原的机会,进军河西之地,魏国大败。至此,秦国东进前线的韩、魏两国无力阻拦,在这种背景下,催生出了苏秦合纵的大事件。
论述马陵之战是魏国历史上的转折点,魏国从此开始一蹶不振,直到灭亡都没能恢复到魏惠王时期。纵观整场战役,魏军的失败因素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在魏军抵达至外黄时,根据《史记·魏世家·卷四十四》的记载,有布衣徐生拦住了魏军的脚步,并向魏太子申提出了“百战百胜之术”,并对太子申分析道:魏军大胜,最多就是占领莒地,这对魏国的实力没有一点增长的影响,而一旦战败,那么天下大事就跟魏国没关系了。太子申认为有道理,就打算撤军,但遭到以庞涓为首的将领以影响士气为由所阻拦。
影视剧中的庞涓
先不说整个战略,就庞涓个人而言,战争中主帅的感情用事是大忌,而孙膑对于庞涓可以说是死敌。而且,先前的桂陵之战庞涓并没有认为是自己的战略问题,而是自己轻敌中埋伏了而已,而从庞涓死后所言“遂成竖子之名”来看,庞涓直到死都没承认孙膑的本事在他之上。
魏国自桂陵战败后,联合韩国在襄陵打败了齐国联军,在西边又打败了秦军,通过外交手段成为了中原的霸主,不仅挽回了桂陵之战的失败,还使魏国有着巨大的战略优势。魏国的战略思想是好的,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周边都是强国,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压制,魏惠王趁韩国还没彻底崛起,消灭韩国以拓宽魏国的战略空间的没错的。以魏军的战斗力,消灭韩国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即便齐军出兵救援,但只要战略部署得当,依旧是没有问题的。可关键是,魏惠王生气了,当一个人的思想被情绪左右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失败,魏惠王对于齐军的两次插手十分生气,直接抛下韩国,连齐军的作战意图都没研究,就举全国之兵要与齐军决战,这就是兵家大忌里的“怒而兴师”。
影视剧中的魏惠王
在主将的问题上,庞涓因为多年的战功让太子申都不好过于多说。在上面已经提到,庞涓一遇到孙膑,思想就被情绪左右,而魏军上下也都存在着轻敌思想。庞涓一看到齐军减灶,在轻敌与报桂陵之仇的思想下率领轻骑冒进,这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齐国的大体思路是一样的,利用他国疲惫魏国,找准时机出手。而魏国从君王到将领竟然没有一人吸取前车之鉴,这才是最大的原因。
1972年出土的《孙膑兵法》部分竹简
读历史,我们常说不要以后人眼光去评判当代,毕竟那个时期不如现代的信息发达,那个时期的书籍是相当宝贵的,更不要提兵书了。孙膑很好的学习了先祖孙武的军事思想,创造“减灶”计以隐瞒军队的真实战斗力。这在我们后人来看,这么明显的疑点竟然还会信,但要是抛开现代知识及上帝视角,以战国时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孙膑的这种新计,十之八九都会有人上当。
从马陵之战我们也要吸取一定的教训,历史总在某个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在了解过去的同时,也要了解这件事里的失败者是因何失败的,吸取思想精华,使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去避免这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