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说曹操 曹操就到(曹操为什么要说出)
为什么一说曹操 曹操就到(曹操为什么要说出)
孙盛《杂记》对曹操为什么要说出这句话做了大概的记述。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师长、旅长级别的。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并且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把他们一家都杀了。为什么要杀呢?孙盛《杂记》的说法是:"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曹操半夜听见了一些声音(闻其食器声),所谓"食器声",应该不是洗锅碗的声音,是磨刀子的声音。曹操这就疑心这个好朋友和家人要准备趁夜深人静把他给宰了。于是他就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把吕伯奢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款待他的。误杀人了怎么办呢,曹操本来就好面子,杀错了就是杀错了,可是他不想承认自己杀错了好人,于是他就仰天长叹,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
,就是凄惨、悲伤。也就是说,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慘,很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一个辩护。当然,这种辩护并不能洗刷他的罪过。但能够"凄怆",也算是相当不错了。总算还没有"丧尽天良"。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进行了改动。"凄怆"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前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宁肯我对不起别人,不能别人对不起我。这里说的"人"(别人),是特指的,就是吕伯奢一家,是"个别人"。后一句话说的,则是普天之下的人,是"所有人"。这个范围就大不一样。虽然都是恶,但恶的程度不同,分量不一,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母人负我"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意思是虽然我错杀了人家,对不起人家,但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但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变成一贯如此,变成理直气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