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战电影必看(深度解读奥斯卡大热1917)
英国一战电影必看(深度解读奥斯卡大热1917)《1917》是不是如此呢?难道这只是一部炫技片?这是一种比较新鲜的观影体验,直接把观众带入到了战场上去亲身体验,无形中就拉近了距离。(这里做一点小补充,《1917》并不是第一部选择“一镜到底”这种拍摄手法的。有兴趣的小胖友们也可以去看看经典作品《夺魂索》,或者是史诗级作品《俄罗斯方舟》。)夸完了拍摄的手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让观众们吐槽不满的又是什么呢?
《1917》是发生在一战时期的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影迷们观影后,就出现了两派大相径庭的争议。有拍手称快的,也有吐槽不满的。
拍手称快的多半是对全片这种沉浸式“一镜到底”的拍摄技术给震撼到了。《1917》
在这里简单科普一下“一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镜到底,是指拍摄中没有cut情况,运用一定技巧将作品一次性拍摄完成。再说得明白点,就是后期制作的时候,尽最大的可能隐去剪辑的痕迹,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好像自己成了那个记录的镜头,全程跟着主角一次性见证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是一种比较新鲜的观影体验,直接把观众带入到了战场上去亲身体验,无形中就拉近了距离。
(这里做一点小补充,《1917》并不是第一部选择“一镜到底”这种拍摄手法的。有兴趣的小胖友们也可以去看看经典作品《夺魂索》,或者是史诗级作品《俄罗斯方舟》。)
夸完了拍摄的手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让观众们吐槽不满的又是什么呢?
人物刻画和思想内核的深度上太浅薄了!是不是如此呢?难道这只是一部炫技片?
《1917》
我们先来看一下电影简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 时间只有八小时,武器弹药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死亡寂静之地、布满尸体的铁丝网、突如其来的敌军、随时毙命的危险境况…… 这一次两个少年为救1600个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宁死!”
是否感觉简介把整个氛围都渲染得特别地浓厚,相信大多数观众在还没有观影之前,就已经对这部电影有了非常高的期待值。
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人物就是这两个送信的士兵:布雷克(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饰)和斯科菲尔德(乔治·麦凯饰)
不说废话,我们直接来分析主角斯科菲尔德在片中的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一、接受任务,马上出发!--菲尔德的自私与冷静《1917》布雷克与斯科菲尔德
在影片开始时,菲尔德塑造了一个相当不讨喜形象。
1、当布雷克和菲尔德接到中士的指令说要派发任务时,他用假寐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内心并不想参加。原因大概是他下周可就休假了吧,又或者说这个人物就不好这些功利的事情。
2、随后,在接收到上级派发的任务时,菲尔德意识到了这个任务的危险性,不同于布雷克的一口应承,他理智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马上出发,到无人区天还亮着,我们会暴露。”“长官,只有我们两吗?”
可以说,菲尔德他是很清醒也很理智的,而在随后他不断劝说布雷克晚点出发的对话中。除了可以看出菲尔德在人性上的自私以及出于对安全方面的考虑外,我们还能得知以下两个信息:一、菲尔德见识过无人区的残酷。二、长官的话,可能是忽悠人的。
而全篇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细节点是关于索姆河战役的伏笔。也正是这个伏笔,让菲尔德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各种微妙的心理变化都变得有迹可循。
伏笔一:
当菲尔德跟布雷克一路推推挤挤走到前线时。
布雷克不禁感慨“这里真安静啊。”并问菲尔德,“在蒂耶普瓦勒(法国索姆省)之前也这样吗?”
菲尔德直接回复“不太记得了”。
布雷克不死心,又追问了一句“你不记得索姆河战役”?
“不太记得了”菲尔德还是不想聊这场战役。
“你表现不错啊,还获得了绥带”布雷克这个愣头青情商真的是堪忧。
“没了”菲尔德继续冷着脸敷衍他。
“什么,你弄丢了勋章?”这个布雷克怎么说你才好呢。。。
谈话到了这里,菲尔德选择了沉默。
伏笔二:
关于这个绥带的话题,在后面他们出了德军战壕时又被谈论了起来。菲尔德告诉布雷克说跟一个法国军官换了一瓶酒,就因为他渴了。好吧,这一听,还是在敷衍布雷克。
这时候,我们不禁就想深究,为啥片中要两次提及这个绥带、勋章的事情?菲尔德为啥不愿意谈论这个事情?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
这场战役曾有“索姆河地狱”之称!
由此可见,对于参战过索姆河战役的菲尔德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噩梦。可年轻的布雷克哪里能体会他这沉默的背后,深藏了怎样血淋淋的记忆。这种沉痛是任何语言都无法传达的。
讲到这,大概对菲尔德这个人物形象,我们有了一些过往背景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菲尔德又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那些层面。
二、无人区惨状--菲尔德的隐忍与克制(无人区是由于双方长时间的僵持和不断的炮击,交战双方战壕之间的空档地区逐渐形成了 “无人区”一块不受任何势力控制的死亡地带。)
看过电影的观众,想必都忘不掉“无人区”带来的视觉暴击。
一进入无人区,地上都是死掉的战马,而在这些死马的上方,蝇虫嗡嗡嗡地飞舞着;被炮弹轰过的弹坑里,尸体像破烂一样随处丢弃着,一只只体型硕大的老鼠大口啃食着这些尸体;铁丝网上也横七竖八地挂晾着士兵的尸体;远处一个稍大点的弹坑里尸体被死神堆叠在一起,黑色的大鸟正聚集在一起享受着战争献给它们的狂欢盛宴。
无人区的战马
面对着这沉默的人间地狱,菲尔德也表现得特别地沉默。让观众失望了,这么悲惨的现状,如果这时候菲尔德能为自己阵营死去的士兵嘶喊几声,或者是愤怒地痛骂敌军,又或者留一两滴眼泪,观众也跟着有个情感的宣泄口啊。
但是他没有,他始终淡淡地看着这一切。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当他们滑下弹坑寻找掩护时,他旁边的尸体上,两只硕大的老鼠在其腹中饱食一餐后,慢悠悠地爬走。这时候布雷克也跳下这个弹坑,不小心撞到了菲尔德的身上,菲尔德前面拉扯铁丝网而受伤的左手直接就插进了边上那尸体的腹中。等他抽出自己的手掌时,布雷克问他有没有事,他瞅了瞅自己的手掌淡定地回复没事。
无人区
在这个细节中,如果由此认为菲尔德是个冷血木讷的人,那未免就太冤枉他了。他越是淡定,越是麻木,是否也就意味着他曾经一度生活在这样的景象中,他早已对死亡的气息太过熟悉了。
菲尔德对无人区惨状的沉默,我认为是这个人物情感最为准确的表达。再结合上面所说,他在索姆河战役中取得绥带的成绩,那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他总是不苟言笑,远不如布雷克那么明朗活泼。
菲尔德不是沉闷,他实则是隐忍和克制。他见过魔鬼屠戮,也屠杀过魔鬼,但是他的隐忍和克制使他时刻谨记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三、德军战壕--菲尔德的细心谨慎菲尔德的细心谨慎在全片中多处都有体现。
1、刚到达德军战壕,当布雷克踢倒地上的铁桶时,看着铁桶里余火未灭,菲尔德马上意识到德军刚走不远,有可能还有埋伏。
2、当德军战壕里前进时,菲尔德借着灯光,发现了德军士兵床头上还有一张残缺的双人合照,他看了一会才继续往前走。在这个小细节里,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他应该也是有一个挂念的对象。
3、德军战壕地上有地雷引线。
4、包括后面在村庄,当菲尔德在一间放弃的房子里搜索时,细心的他看到了满是玻璃碎片的地上丢弃了一个小孩子的玩偶,他告诉布雷克,他不喜欢这里。这个细节也是在暗示,布雷克可能也有孩子。
菲尔德的细心谨慎几乎是他身上最明显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从他的这一性格特点,也侧面反应了他长期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的环境中,唯有细心谨慎才能他们更好地活下来。
在战壕里,因为地雷引线被引爆,布雷克救了菲尔德一命。
1917
因此,菲尔德这个人物的心理上就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转变。一方面责怪布雷克在对事情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接了这个任务,还挑上了他一起来。尽管人性中自私的一面,还是让他愤愤不平,但是,布雷克对他有了救命之恩,他在良心道德上也做不到撒手不管。
四、村庄--菲尔德的重大转变,责任与坚毅在村庄上,随处可见当年德军撤退时所采取的“焦土政策”:砍伐了占领地区的所有大树,用树木封锁公路;污染水井;将村庄夷为平地;铁路和桥梁炸毁;农场的牛杀死。
在这里发生的最为惋惜的事情,就是布雷克死了。这个善良的布雷克,在德军飞机坠机时,还积极拉着菲尔德一起抢救敌人的生命。而菲尔德也被他的行为说动了,并一起参与拯救这个德军,就在菲尔德去为德军打水时,这个德国士兵却残忍地选择把尖刀刺进了布雷克的腹中。
菲尔德杀了这个德军,也从濒死的布雷克手中接过了这个艰巨的传信任务。
布雷克之死
自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菲尔德心理上开始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不管他是被布雷克人性中的善良影响到,还是看着布雷克临时还依然惦记任务的责任心所感动。总之,菲尔德接过了这个任务,这就成了他的责任,他的内心开始坚定了这个信念。
五、Ecoust小镇--菲尔德温情在Eoust小镇的地下房屋里,菲尔德无意中遇见了法国女孩,与一名被遗弃的女婴。菲尔德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吃食包括在村庄得到的牛奶,都留给了他们,并给女婴讲了一个小故事。在这一段,更多的是展示菲尔德这个人物中柔情的一面,也再次验证了上面对于菲尔德有小孩的猜测。
1917
当菲尔德在湍急的河流中,随着水流浮浮沉沉的时候,他看到了水中漂浮的樱花树枝时,他大概想起了布雷克说过的那句“等这些石头腐烂了,它们还会长出来的。”这就是生命的坚韧啊。这些樱花给了菲尔德希望,于是,他开始奋力向岸边游去,但是岸边漂浮的死尸隔了一层又一层。他要上岸必然要先爬过这些泡在水中的死尸。
等他好不容易爬上岸时,他大概也意识到,天已经亮了,战争也许已经开始了。这个时候菲尔德的情感阈值终于到了一个濒临崩溃的边缘。一向隐忍克制的菲尔德忍不住弓着身子,趴在地上哭了起来。
随后,他僵直着身体继续往小树林中,林中隐隐约约传来了一首歌谣。
“我是一个可怜的异乡流浪者,我行走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但我要去的那片光明之地:没有疾病、劳累和危险。。。”
菲尔德跟着其他士兵一起,依靠在大树下,呆呆地听着思乡的歌谣。
当一曲结束,大家纷纷起身要走。就在菲尔德绝望无神的时候,听着这些士兵说他们就是他要找的那支部队时,他愣了。从他问的那句“那你们怎么还没走?”就可以得知菲尔德本来是已经放弃了,是士兵的回复给了他希望,他开始清醒了,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把这封取消进攻的信件传到二区的指挥官手上。才能挽救这些士兵的生命。
七、二区前线--菲尔德与时间死神的赛跑在最后接近结局的阶段,配乐也越来越高昂。菲尔德在枪林炮雨中,奋力冲刺去阻止这场没有任何价值的杀戮。
菲尔德这个人物形象也在最后的高潮中得到了升华,把他人格上的高大和人物的情感,都更加丰满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
通过全篇的分析,我们可以感知到,菲尔德的内心是非常充盈,非常丰富的,只是大多数时候他选择了用沉默来表达,就像石头一样。
也许对于一部战争片所需要的各种热烈的情感表达来说,菲尔德多数时候的表现看起来都太过克制了,可是在他克制的外表下,我们又能真切德感受到他的内心情感是那么地浓烈与滚烫。
讲述完了主角的人物刻画,我们再来看看《1917》这部战争片,在思想内核上,又是怎么样去表达的。
作为战争片来说,《1917》的主题思想表达上,也是极其克制和内敛的。它并没有用炮火和嘶喊去表达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悲苦生活。
如果说,最好的现实主义艺术擅长的便是隐藏其艺术手段。那么《1917》作为一部偏现实主义的影片来说,真的是隐藏得非常隐蔽了。
它不直接告诉你,我说了什么。而是鼓励观众自己去思考、去挖掘。一部真正好的电影,应该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思考,而不是一时的情感宣泄。
从影片的多处细节中,它都在像你传达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战争已经陷入了胶着的状态!
1、布雷克预感可能要进行总攻,几周前就应该进攻了。
2、Leslie中尉(把守无人区捷径),他们连星期几都不记得了。
3、菲尔德说讨厌回家,回家也不能久呆,必须再次重返战场。
4、二区前线的军官长期在炮火轰炸中,已经表现出了严重的战争心理创伤。
而所有的这些都在无形中地告诉我们--人们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
- 无人区的各种战后惨状,不就是一人间地狱么?
- 士兵们身在战场也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家人,不管是英军还是德军,都有相同的情感。
- 反反复复的回家又得返还战场,不断地在希望和失望之间游走,让人精神很崩溃。
- 两次出现的代表着希望的樱花树,也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 在小树林里,士兵唱的那首异乡流浪者的歌谣,也是传达了士兵们渴望回家的心声。
- 二区想发起总攻,也是想把它当最后一场战役来打,只为了结束这场漫长的战争。
如果说《1917》只是一部炫技片,那就真的是错把珍珠当鱼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