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螺旋是什么(成长中的螺旋)
成长中的螺旋是什么(成长中的螺旋)“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最初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在《社会中的心智》内提出[1],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2]。这一理论的通俗解释是,在儿童的身上存在两种发展,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即通过接受教育教学获得的潜力。两种发展一个驻足于现在,一个着眼于将来,而它们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螺旋”。在谈论“支架式教学”之前,不得不先谈论“最近发展区”,因为“最近发展区”是“支架式教学”的凭依与基础。本文将从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螺旋”——支架式教学入手,回溯支架式教学的历史与发展,并以ESL课程和STEAM教育为例,探索支架式教学在国际化学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维果茨基“最近
人的成长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点与终点总是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因为起点代表着一个人的现有水平,终点则代表着一个人的未来水平。
过去,国内的教育曾经历过“只关注结果”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与老师在将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未来水平进行对比后,夸奖学生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然而,现在的教育已经更多地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过程,即学生在从现有水平进步到未来水平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在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位于起点和终点中间的“螺旋”。但是,尽管人们已经注意到了“螺旋”的存在和其重要性,“螺旋”的具体定义是什么?“螺旋”之中存在着什么?学校作为教育者,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螺旋”,从现有水平走向未来水平?
图源:pixabay.com
本文将从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螺旋”——支架式教学入手,回溯支架式教学的历史与发展,并以ESL课程和STEAM教育为例,探索支架式教学在国际化学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支架式教学”的基础
在谈论“支架式教学”之前,不得不先谈论“最近发展区”,因为“最近发展区”是“支架式教学”的凭依与基础。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最初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在《社会中的心智》内提出[1],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2]。这一理论的通俗解释是,在儿童的身上存在两种发展,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即通过接受教育教学获得的潜力。两种发展一个驻足于现在,一个着眼于将来,而它们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螺旋”。
理解了什么是“最近发展区”,便可以理解“支架式教学”。“搭建支架”的概念在维果茨基的另一理论中可以初见端倪: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在知识间搭建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都极为重要[2]。“搭建支架”与“最近发展区”结合,而这种结合的最佳具现就是“支架式教学”——这是一种新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指的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2]。
“支架式教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十载,但其在教育界引发的讨论却从未停止。2020年3月,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在上千位老师关于教学的困惑中,选择了“支架式教学”作为线上直播主题。这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昭示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对“支架式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是天然畏惧的,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支架”,帮助学生“小步走”,就很容易掉队[3]。
图源: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官网
“支架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ESL和STEAM为例
通过上文中对“支架式教学”的解释,不难看出,在支架式教学方法中,“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学生独立学习”是两个关键部分。在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将以ESL课程教学和STEAM课程教学为例,从着眼于现在的“现有水平”和着眼于将来的“未来水平”两方面,探索“支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现有水平”——
教师参与,稳固学生现有发展
(以ESL教学为例)
国际化学校往往在教学中使用中英双语,有时还会在其他语种的课堂上使用更多种语言。因此,对语言课程,尤其是英语语言课程的教学成为了国际化学校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国际化学校面向非英语母语的学生开展的英语语言课程名为ESL课程,全称是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尽管新时代的教学强调师生身份的调换,即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老师作为教学的辅助,但在ESL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存在仍较为重要——无论是在教授阶段、示范阶段还是练习阶段,学生都需要老师的支持,也就是支架式教学中的“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教授阶段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阶段。在ESL课程中,教授阶段是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接触英语的最直接途径。在这一阶段中,国际化学校为向学生提供“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条件,详细设置了ESL课程在学生不同年龄段间的安排。在大连枫叶国际学校,随着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进步,ESL课程在难度上分初级、中级和高级,而在不同难度的ESL课程中,中外教的比例也在逐步变化:随着ESL课程难度的增加,授课教师从ESL中教变成ESL外教,最终变成全英外教。在示范阶段,大连枫叶国际学校也在教学中融入了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的小组活动环节,由老师进入小组,聆听学生在课业和活动上的需求并进行示范。
ESL初级课程、中级课程、高级课程 图源: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官网
图源: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官网
除了授课和示范这两个明显以巩固学生现有发展为目的的阶段,练习阶段也能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提供支持。宏文学校上海浦东校区为处于K-12阶段的所有学生提供暑期夏令营机会,学校的其中一项海外夏令营中包含ESL课程,学生聚集在一起,在使用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强化演讲、讨论、辩论能力。
加拿大自然人文探索研学营, 包含ESL课程,强化演讲、讨论、辩论能力 图源:宏文学校上海浦东校区官方公众号
“未来水平”——
学生独立学习,立足当下、远望未来
(以STEAM教学为例)
STEAM教育起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一封公开信:《改善所有美国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AM一词来源于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的首字母,而通过其来源不难看出,STEAM的侧重点是超学科和跨学科,即学生在接受STEAM教学时,收获的不是科学、数学、艺术等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科学 艺术、科学 工程 艺术这样的跨学科融合知识。随着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STEAM也渐渐地融入了国内学校的教学中。
未来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的时代要求学生不能只单一发展,而要多方发展,掌握多项能力,拥有多种素养。在支架式教学中,最终的目的是撤掉“支架”,让学生独立地学习,这意味着支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带着所学知识,回归到现实中的应用,并拥有独立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
在北京德闳学校,STEAM教育被通过支架式教学,与未来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STEAM教学中,德闳学子的学习是体验式的、实践性的、跨学科的,他们需要将在STEAM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进现实中的情境:如果学生想知道为什么人们要使用那么多一次性塑料制品,并试图通过研究来发现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他们需要使用数字技能生成图标、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与学校社区中的人交流……当他们既维护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完成了自己的设计与制作时,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STEAM中的多个学科知识,最终收获了能够被用于未来世界的既具有深度,又具有持久性的能力。
图源:北京德闳学校官网
上海闵行区诺达双语学校在STEAM教学中也融入了对未来的考量:尽管学生们身处的是21世纪,但他们毕业后就会走向未来。因此,他们需要学会和掌握的是能够适用于未来的能力,而传统教学体系下,单一科目的教学难以赋予学生走向未来的技能。STEAM教育的侧重点是跨学科与超学科,这样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获得远超单一科目的收获,并为解决未来的问题积累能力。
图源:上海闵行区诺达双语学校官网
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前苏联时期初见雏形,后经过在欧洲国家的多年发展才进入国内教育界。尽管目前的教育界并未针对支架式教学给出具体的概念,但其重要性在国内的诸多学校间已经昭然若揭。从接触新知识时的需要旁人引导和支持,到内化新知识并能够独立学习,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支架式教学的帮助。
参考资料:
[1] 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础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10):5.
[2] 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国内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17.
[3] 明师俱乐部:《为何“支架式教学”在英语课堂如此重要?牛津国际专家为您支招!》,2020年3月17日,https://mp.weixin.qq.com/s/QoWDybacuF0ax_UkwYMRzQ,2023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