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最催人泪下的片段(我们拥有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流浪地球最催人泪下的片段(我们拥有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因为人类的情怀与理想,地球才会成为宇宙之光。无论如何,我们很庆幸这样一部电影的面世,它再次提醒我们——郭帆明确了拍国产科幻电影的四个难点:预算、时间、文化、制片管理。之后,许多幕后故事传达出了拍摄这部影片过程有多少坎坷和不易,但最终,它在今年大年初一面世公映了。《流浪地球》被业界期待是开启中国科幻影视大片元年的里程碑式作品。它的拍摄质量与创作观念将影响后来者的趋势,让我们通过下面这篇影评,看看这部电影的妥协与坚持,以及探讨未来可能方向。
时间回拨到2015年
2015年,是中国电影爆发式发展的一年,中美关于青年人才的交流计划也进行到了第3期,郭帆、乌尔善、宁浩都参与过这个“留学计划”,回国后都把新作计划瞄向了高工业水准。
当时中影储备了各种类型领域的IP,其中就包括三本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
郭帆挑中了《流浪地球》,他认为这是刘慈欣的三部小说中相对容易拍的。
郭帆明确了拍国产科幻电影的四个难点:预算、时间、文化、制片管理。
之后,许多幕后故事传达出了拍摄这部影片过程有多少坎坷和不易,但最终,它在今年大年初一面世公映了。
《流浪地球》被业界期待是开启中国科幻影视大片元年的里程碑式作品。它的拍摄质量与创作观念将影响后来者的趋势,让我们通过下面这篇影评,看看这部电影的妥协与坚持,以及探讨未来可能方向。
无论如何,我们很庆幸这样一部电影的面世,它再次提醒我们——
因为人类的情怀与理想,地球才会成为宇宙之光。
在第一场内部试映会之前,甚至在大年初一正式上映之前,《流浪地球》都是很少有人看好的:以中国现有的电影工业水平,能拍出一部对特效与硬科幻内核有很高要求的科幻电影吗?能传达出原著的美学与世界观吗?更重要的是,我们被好莱坞培养的观众们,能接受一部在技术上比好莱坞落后二十年的科幻电影吗?即使有读者冲着刘慈欣去看,能撑起这个市场吗?
自从第一个预告片放出,豆瓣上那些未看即打的一星差评不断提醒着以上可能性。好在,电影的正片及头两天的票房走势说明大部分的担忧是多余的,因为除改编后的故事内核非常不刘慈欣、甚至是反刘慈欣之外,电影其他地方表现都非常出色,但这种改编本身是基于小说和电影的差异。作为类型文学,科幻小说有着相对小规模且稳定的读者群,阅读快感之一在于设定一个与现实社会有着极大差异的社会条件,并想象这个极端情境之下生命/文明的可能性,读者并不会简单从现实逻辑出发进行道德判断。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科幻电影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主流、最大众的一个类型,不仅不能试验挑战道德禁忌,甚至要以人类最保守的情感模式为锚点,把这个陌生化的世界再固定在日常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流浪地球》的商业化改编非常成功。
原著只是一个两三万字的中篇,基本设定是太阳即将进入红巨星阶段而吞没地球,人类为了避免灭绝而决定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前往4.2光年外的半人马星座的比邻星——就是《三体》里面“三体人”的故乡,也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球生态被完全破坏,人类转入地下城生活,与流浪地球计划无关的一切人类精神与物质生活也都全部结束。故事的时间线分为四个时代:
刹车时代,地球停止自传脱离现有轨道。 | |
逃逸时代,地球通过变轨加速最终获得足以逃逸太阳引力的速度。 |
叛乱,随着日益远离太阳的威胁,不堪现实苦难的大众认为太阳在不远的未来吞没地球只是现在联合政府为了自身统治而编造的谎言,然而就在联合政府被推翻、余下5000余人全部被判决冻死在荒原的时刻,太阳氦闪爆发。 |
流浪时代,从叛乱到地球进入比邻星轨道之前的2400年。
而电影,只选择了逃逸年代的一个关键时刻——地球飞近木星,利用木星引力加速而最终获得逃逸出太阳引力速度的时刻。原文是这样描述:
“我现在发现那暗红色的区域上方同漆黑的星空有一道整齐的边界,那边界呈弧形,那巨大的弧形从地平线的一端跨到了另一端,在缓缓升起,巨弧下的天空都变成了暗红色,仿佛一块同星空一样大小的暗红色幕布在把地球同整个宇宙隔开……我早就知道木星的体积是地球的1300倍……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头脑中的噩梦……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漩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这时木星已占满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这时,谁都无法相信小小的地球能脱出这巨大怪物的引力场,从地面上看,地球甚至连成为木星的卫星都不可能,我们就要掉进那无边云海覆盖着的地狱中去了!”
但领航工程师的计算是精确的,地球并未被木星的引力捕获,而是在主角见证奇观之后飞向深空。在一个访谈中,导演郭帆认为之所以选择这一段,是因为地球与木星的对比在视觉上更加震撼。事实上,在宇宙尺度中,木星也只是一粒尘埃,与地球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电影中,这粒尘埃给地球带来的灾难就要“饱和式救援”的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不知2500年的漫漫长路还会有怎样的艰难险阻。另一方面,地球与木星之间的静态对比,在电影美术设计上更加容易实现,如果选择小说中更具有动作性的穿越小行星带一段,又要增加更多的预算。
刘慈欣、郭帆、吴京三人最爱的科幻片都是《2001太空漫游》 电影中部分画面也在向1987年的《机械战警》致敬
当然,电影更大的改动还是在情感内核层面。原著小说是通过出生于刹车时代的男性主人公的视角展开,这个从来没有在太阳今天升起明天落下、四季轮回的时代里生活过一天的人也是故事的讲述者。他的视角使得整个故事显得冰冷而残酷,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特别是家庭关系、婚姻生活。小说中有一段提到主人公的父亲爱上了别的女孩子而要离开现有的家庭,但母亲在听说这件事的时候情绪完全没有任何波澜,注意力全部都在正绽放的烟花上。“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种喝口水一样。”
这种人类的精神状况在科幻小说中基本是常规的设定。其中最有名的是刘慈欣本人的偶像克拉克的《遥远地球之歌》。同样是太阳吞没地球,克拉克的文明保存方式与《流浪地球》电影中的“火种计划”相似,在低技术条件下向太空中以广撒网的形式发射带有人类胚胎的太空船“播种”,而为了保证这些文明可以“健康”地发展,所有不够“正能量”的文明成果都没有进入播种船。《遥远地球之歌》故事的主线,就是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地球被太阳吞没前的半个世纪科技大爆炸,发明了可以进行载人星际旅行的技术,这种技术当然不能超越光速,也不能穿越虫洞——事实上,克拉克写这本小书,就是有感于当时流行的“太空歌剧”而试图在写实的基础上去想象宇宙尺度文明的可能性:当星际旅行要耗费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命,建立起来的文明是怎样的?
这本小说设想的人类处理危机的方式与《流浪地球》原著、电影以及刘慈欣其他作品非常相似:大危机重组了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在经历几轮动荡之后,形成了强大的集体智慧与行动力,而最终实现自我救赎。这与今天好莱坞主流大片中流行的个人英雄完全不同。作为克拉克的忠实读者,刘慈欣应该受过他很大影响,但更关键的还应该因为他们都是“短二十世纪”的孩子,经历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愿意相信人类会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而《流浪地球》的电影中,最核心的动力还是主人公与父亲的父子情,而且是相当好莱坞式的:主人公因为父亲决定了母亲的生死而与父亲决裂,而父亲也成为空间站中去人格化的领航员,但父亲的自我牺牲与儿子对责任的认识共同促成了父子和解,儿子也成长为能担负起父亲责任的人。同样的结构我们可以在将科幻提升为好莱坞主流类型的电影《星球大战》中看到:阿纳金的“黑化”造成了自己妻子的死亡,又被自己的儿子认为是杀父仇人——阿纳金的“黑化”的确在社会学意义上杀死了自己,但因为卢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阿纳金为救儿子的自我牺牲,父子最终和解,卢克接过阿纳金的使命让宇宙中的光明与黑暗回到平衡。
这种情感模式是非常核心家庭、非常现代化的,传统中国社会的父子关系并非如此:要么是民间传说中的割肉还父,要么是儒家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可以说电影中的亲情是现代社会所共有的,也像鲁迅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当然,这一现代伦理,又被包裹在“回家”的安土重迁当中。一个有趣的差异在于,导演在阐述为什么要带着地球而不是乘着飞船离开的原因在于中国人传统中对家园的眷恋,而小说则是非常“理性”地说是因为任何飞船都不能如地球那样提供一个足够大、足够稳定的生态圈,而刘慈欣本人则认为飞船本身更加合理,但带着地球出发更具有科幻的美感。
的确,电影中的地下城展现出的是和小说中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原有的社会伦理家庭关系甚至是社会结构完全保留,一样要撸串、打麻将,不好好开车得扣分、朱自清还在语文课本里,唯一不同的是除夕还在上课。
地下城广场
而电影对好莱坞逻辑的改造,很多评论都以及提到过,诸如不是个人英雄拯救世界,主角也不是天选之人,甚至主角所在的团队没有独立做成功一件事情,但关键在于有很多很多人,同时在做努力,保证了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克服了危机。特别是电影最后一分钟拯救的时刻,接到太空站发出的广播,操着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与长相的运输车纷纷掉头加入救援大军,这样一种国际主义已经太久没有在主流电影中出现。
在这里,不得不赞叹电影中翻译机的设置,让每个人都说着自己的母语,又可以顺畅地交流,回应了“全宇宙都说英语”、“全宇宙都说日语”的调侃。语言的多元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多元化,比好莱坞电影中通过肤色来彰显更能让中国观众感同身受。电影文本中的人民英雄,恰好又与电影的制作过程本身形成了对照。有报道提到,与此前很多特效大片相比,本片75%的特效是由国内团队所做,这主要是因为预算有限,无法请到国外团队。只能在低资本条件下,通过群策群力,甚至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最终超越现有条件达成超出预期的目标。
郭帆在测试机器骨骼道具(左)
詹姆斯·卡梅隆祝贺这部电影(上)
也许《流浪地球》的成功能让中国的科幻电影也摆脱低资本的困扰,但问题在于当有大量资本涌入这个行业之后,创作者本人是否还有目前的主导能力,会不会在精神内核上全方位向好莱坞靠拢?让我们时刻期待国产科幻影视的发展,也保持这样的警醒吧。
最后,在《流浪地球》小说中最美的诗篇中,聆听电影主题曲——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
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2019午夜蓝文学周历 x 诗歌主题周边 已上线
最迷人的午夜蓝,
是亲手撕下的文艺时刻。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