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你活得很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成为自己就是活得通透)

你活得很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成为自己就是活得通透)从这个层面讲,人类是自我设限的生命体。集体意识、社会文化、家庭伦理、教育导向等都是限制自己的重要内容。当我们背负着过去的负担、过去的知识、过去的记忆,就不能发现任何新的东西。抛弃一切已知,从限制中解放出来,才会出现非凡的创造力。“从已知领域找不到无限之物”。人类全部的身心被已知及习性占据,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延续、保存、重复、翻版以前的经验和记忆。并且由这些内容形成了固定的态度模式、思维模式、选择模式等。自己,这个词无人不懂,可是真正能够究竟、准确、清楚地看清自己的人寥寥无几。克氏说自己是记忆、思想、经验、知识、意识、信念等的集合体。人们一切的言行举止无不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与知见基础上的。比如,当一个人对你说出某个词汇时,你脑中跟这个词汇相关的记忆被立即调取出来,然后加上分析、评价、推理、企图等,运用已有模式或方法迅速进行思维加工,最终你输出了观念、想法、判断。“思维是对记忆的回应”。再

在我面对的世界里面,活得通透的人应当是克里希那穆提了。

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氏)被誉为20世纪的“五大圣人”之一,是著名哲学家。他一生走访全球70多个国家演讲,出版80多本书,并被翻译成50多个国家的语言。他是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克氏的教诲在西方宗教界、哲学界、教育界、心理学界具有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萧伯纳曾说,克氏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

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克氏的核心思想: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成为自己”。

你活得很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成为自己就是活得通透)(1)

“成为自己”,从世俗的眼光看好像是包含坚持己见、彰显个性、独立自主、持续成长的内在意蕴与价值取向。但是克氏的“成为自己”却是一种艰深、宁静、纯然、超脱的探索和境界。他更关注人的心灵及意识状态,关注每个人本来的样子。

理解自己,从自我意识中解放出来

自己,这个词无人不懂,可是真正能够究竟、准确、清楚地看清自己的人寥寥无几。

克氏说自己是记忆、思想、经验、知识、意识、信念等的集合体。人们一切的言行举止无不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与知见基础上的。比如,当一个人对你说出某个词汇时,你脑中跟这个词汇相关的记忆被立即调取出来,然后加上分析、评价、推理、企图等,运用已有模式或方法迅速进行思维加工,最终你输出了观念、想法、判断。“思维是对记忆的回应”。

再如,由于对时间的依赖和认同,人类始终被禁锢于线性思维之中。科学研究、历史进程、文明演化都在时间的长河里徜徉。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打开宇宙真相大门的缝隙的大小。

你活得很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成为自己就是活得通透)(2)

人类全部的身心被已知及习性占据,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延续、保存、重复、翻版以前的经验和记忆。并且由这些内容形成了固定的态度模式、思维模式、选择模式等。

从这个层面讲,人类是自我设限的生命体。集体意识、社会文化、家庭伦理、教育导向等都是限制自己的重要内容。当我们背负着过去的负担、过去的知识、过去的记忆,就不能发现任何新的东西。抛弃一切已知,从限制中解放出来,才会出现非凡的创造力。“从已知领域找不到无限之物”。

如果我们将每个人身上的记忆及思想全部去除,那么还有自己吗?你(自己)会是谁呢?克氏认为思想者和思想本质上为同一个东西,思想者是思想创化出来的用以显示自身的道具。也就是说没有了思想,也就没有了思想者的存在。

没有了思想,宇宙之中还有什么?思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思想者就像海面的浪花,思想和思想者本为一体,但是浪花却执着的以为自己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之身。浪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方向、速度即经验、知识、记忆、情绪、意识、业力等。浪花的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组成人们的生活表象。而大海实是人们本来的样子——真正的自己。

理解自己之后,我们很容易明白生与死的问题。生死相续,生命不止。生承载着死,死孕育着生。生死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克氏在开导一位失去亲人的友人时说:

如果你死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将随你而去……今天我们两个一同死去。我知道死亡是什么,我的一生随时都在生,也随时都在死,这两者没有区别,每一天我都大死一番。……我了解你的恐惧,让我们同生共死。这样死亡之中就不再有恐惧了。

人类总是觉得有一个自我存在,并且这个我,与你、他不一样,是与众人区分开来的、独特独立的自己。人类意识的焦点都集中于在自我。这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根深蒂固的执着与迷思。

真正的实相是我们从未分离,人与人之间永远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我是你的一部分,你是他的一部分,所有人又是整体的一部分。分别意识及自我感是人类无休止体验分裂与痛苦的根本肇因。

克氏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洞见,使其超越了物质形相及时空,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他坚信,光明存在于个人心中,每个人都必须独自探寻自己的解放之旅。

理解自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觉察自己是成为自己的途径。

你活得很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成为自己就是活得通透)(3)

觉察自己,实现心灵的平静

觉察包含觉知、观察、聆听的意思。观察自己的习性、思维、语言、动作,理解自我及心灵的运作;观察人、事、物及与周遭的关系,了悟生命与自然的融合交织;聆听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花朵的绽放、鸟儿的呢喃、水流的气息、树叶的飘摇,洞察大自然展现的平静、安然、美丽、生机以及纯净至善的爱和美。

最重要的是观察自己的念头,觉知念头的起承转合、延绵跌宕,追溯来龙去脉、更迭流动,直至消失熄灭。体悟无念的静寂和空灵,终结自我时,你是什么?你能感受到什么?真正的你是否浮现?

觉察中不掺杂任何的动机、渴望、评判和成见,不依赖经验和记忆,深入、细致、纯然的去觉知和感受,那种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的生活便是迈向完全的平静与平和的必由之路。

面对世间的痛苦,人们不擅长仔细地观察——只顾关注痛苦的表征,而不关注痛苦本身。关注表征,便会怨恨他人、谴责机制与环境、忽视关系、向外执取,甚至以自以为妥当的方式应对痛苦——实则是以创造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痛苦不但不会缓解,反而愈演愈烈。

如果深入觉察痛苦本体,就会发现真正引发痛苦的是自己执着的信念及有意识、无意识的习性,解决痛苦的正确途径是全神贯注地觉知它、聆听它,深入观察它,而不试图改变它。注意它的起伏变化、缘起缘灭,不设定、不争辩、不抗拒、不畏惧,让痛苦深处最隐匿的东西呈现出来,保持单纯和平静的心灵,痛苦的能量将在空寂无碍的觉察中慢慢流逝。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信念锻造出人生种种冲突和不幸。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求满足,这样的努力经常导致挫折。因为不满永远存在,可是人们总是想消除它、压抑它。智慧的做法是了解它、读懂它,觉察不满是如何在心里运作,然后试着去面对它。纵然得到暂时的满足,这种满足一旦停止,挫折便产生了。于是我们又朝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方向追寻,接着又会遭遇挫败——孤立、分裂、悲苦。

以上列举体现了我们常常缺乏觉察的情形。对生活保持敏锐觉察,对自己的思想和感觉保持警醒,你就需要耐心细致地专注于它们的内涵,把所有流经你的思想、情感、心念的信息看清楚,如此你就能慢慢看清自己本来的样子。觉察就是解脱的行动。

成为自己,勇于活出本来的样子

因为克氏主张抛开一切已知,在每个当下重生。所以他极力反对教条、权威、崇拜、陈规……他认为这些东西严重地塑造了人们,也限制了人们。1929年克氏宣布解散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他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而纯属个人了悟,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软弱、残缺。

克的一生不依赖、不投靠、不从属于任何宗派或组织。这是他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在克看来,宗教、门派等是教条化的牢笼,一个人的解脱与自由不需要依赖于任何上师或宗派,每个人均可以自我实现。克氏从来没有将教诲商业化的企图,他是无私的,平等的,拒绝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的。

《克里希那穆提传》的作者普普尔·贾亚卡尔说,

“在那么多次与克氏的谈话中,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从来没有提及自己的经历,他的自我从不在任何活动中展示。”

你活得很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成为自己就是活得通透)(4)

在世界各地的演讲中,克氏总是保持沉稳、冷静、尊重和觉察,任由各种问题轮番呈现,他的回答很慢,他在引导众人观察一切话语、眼神和情绪,然后从现场氛围中逐步推演出适合的探讨。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活动的人似乎感觉不到克氏个人的存在,而是有一种更大场能在氤氲跟运作。

凡遇见克氏的人,都会被他澄澈、纯净的眼神和脸庞打动,他的身姿、语态、举止总是那样和谐、平静、慈祥。米勒曾这样形容过克氏: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能认识克里希那穆提比认识其他任何人都要光荣。

克氏积极创办瑞希山谷学校,并努力推动学校的良好运转。他经常到学校举办演讲,教导老师学生建立基于爱的教育体系,帮助大家学会觉察,洞察生命本质,成为自己。

克氏临终之际,嘱咐身边人员:

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这个简单的人已经抵达旅程的尽头。他死后不举行任何宗教仪式,不祷告、不铺张、也不出殡,更不要为他的骨灰建纪念碑。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要把这个老师神化。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诲。

克氏的一生是成为自己的一生,是践行无我观、一体观、慈悲与爱的一生。克氏的教导告诉我们:我们都在致力于活成社会和家庭要求我们成为的样子,却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

你活得很通透知道自己要什么(成为自己就是活得通透)(5)

通过深刻持续的觉察,看清自己的真相,理解自己的内涵,在现实境况中不断放弃自我中心、摆脱成见与经验,回归当下的宁静,涵养内在的至善和慈悲,走向纯粹一体的自由和通透。

延伸阅读:

克里希那穆提: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觉察与破相:克里希那穆提哲学思想浅析

克里希那穆提:没有了爱,我们就创造出婚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