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真正的八大怪(东北三大怪)
东北真正的八大怪(东北三大怪)说起小孩睡的摇篮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以前东北人给孩子睡的摇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用绳子把摇篮吊起来,一般都是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好长时间,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都是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当大家逐水而走的时候经常把孩子的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就有了现如今东北的第二大怪。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以前穷人家使不起玻璃,便在窗棂子上糊上草纸;以抵御冬季的寒冷与凛冽的西北风。到后来,有钱的人家变成了玻璃纸,没钱的也改用了旧报纸。东北的冬天,特别是前些年,那西北风刮的嗷嗷叫,风大时,刮得人都站不住;隔三差五地还会来一场“大烟炮”,那架势,可真是“生孩子不叫生孩子——纯牌是吓(下)人”。你想想,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要是把那糊窗户的纸糊在里边,一场大风刮过,那窗户纸早就不知给刮屋里哪疙瘩去了;而糊在外边,则可
说起来东北三大怪,有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在这里我就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东北三大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大姑娘叼着大烟袋,第三怪养个孩子吊起来。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因为东北地区冷 所以冬天时候都会用纸条把窗户的缝隙糊起来 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糊在外面,那是因为东北的冬天长达4、5个月,糊在屋里容易被水蒸汽弄湿,也容易被窗户缝的风吹坏。所以早些年在没有的铝合金窗户之前,东北家家都是这样的。
以前穷人家使不起玻璃,便在窗棂子上糊上草纸;以抵御冬季的寒冷与凛冽的西北风。到后来,有钱的人家变成了玻璃纸,没钱的也改用了旧报纸。东北的冬天,特别是前些年,那西北风刮的嗷嗷叫,风大时,刮得人都站不住;隔三差五地还会来一场“大烟炮”,那架势,可真是“生孩子不叫生孩子——纯牌是吓(下)人”。
你想想,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要是把那糊窗户的纸糊在里边,一场大风刮过,那窗户纸早就不知给刮屋里哪疙瘩去了;而糊在外边,则可有效地减轻大风的吹刮,减少其破坏。这也是当地居民多年来经过实践而得出来的经验。
第二怪;养个孩子吊起来.
说起小孩睡的摇篮大家都不陌生 但是以前东北人给孩子睡的摇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用绳子把摇篮吊起来,一般都是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好长时间,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都是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当大家逐水而走的时候经常把孩子的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就有了现如今东北的第二大怪。
以前的东北,原住民多为游牧民族,在野外谋生几乎是常态。在当时,荒山野林的是贼拉拉的多,但人烟却特别的稀少;常常是走上个十里八里的都碰不上个屯子,甚至是一户人家。但在那荒郊野外的山牲口却一点也不少。什么黑瞎子、野猪的,特别是山林中的幽灵——狼,那更是特别的多。
游牧人家,为了方便照顾孩子,常会把孩子带到荒郊野外。大人有自卫能力,而小孩子却没有这方面的章程。为了孩子的安全,大人们会用布兜把孩子吊在树上,这样以防孩子被狼、野狗之类的山牲口给伤着或给叨跑了。这布兜“吊”孩子,不仅可以保护孩子的安全,还方便哄孩子。孩子哭闹的时候,悠下布兜,晃来荡去的,孩子也就不哭不闹了。
一举两得,于是,这里更多的人们也就乐享其成了。
第三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
过去的东北人抽烟是个风俗习惯,人人都抽。为什么东北人有抽烟的习惯呢?这与东北的气候有关。东北是个寒冷的地方,在零度以下的天气大约一年能有半年,而零下三四十度气温也很常见,冬天正常的温度也都在零下二十多度,即使气候变暖的今天也是很寒冷的。寒冷的冬天还要经常大雪纷飞,大雪封门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在寒冷的冬天里,东北人就都呆在家里不出屋,什么活都不干了,也什么活都无法干了,东北人习惯地称之为猫冬,与动物冬眠差不多。
在三四十年前,纸是比较少见的,用纸卷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最常用的就是烟袋锅子,烟袋锅子是用铜或铁铸的,锅子本身直径大约有半寸左右,安在一个中间是空的木杆子上,另一头是一个同样的铜或铁铸的烟袋嘴。抽的时候把碎烟叶装到烟袋锅里,用手指按得实实的,然后点着了一口一口地抽。这种烟袋锅子通常是专用的,抽烟的人每人都有一个,自己抽自己的,只是在自己偶尔没有带,才借用别人的抽一锅子。外出也要带上自己的烟袋锅子,随身带的烟袋锅子比较短小,便于携带,在家里用的烟袋锅子就比较长了。烟袋杆子长,可以把一部分烟袋油子挂住,对身体稍微有点好处。
任何地方的风土人情都是与当地的环境离不开的 这东北的第三怪也是如此 因为东北的冬天非常冷 当人们在外面劳作的时候 为了驱除寒气 人们就往往抽上一带旱烟 这根本就不关乎男女的问题 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同时,烟袋油子—— 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烟。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子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在老林子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挖参的人,更离不开烟。每当发现了人参,把头就喊“打火堆”、“点蚊烟”。这时,小打(小伙计)要给把头点上一支烟,让把头叼着边挖边抽。小打在一旁给把头扇扇子。风把烟一刮,烟味飘散在把头的周围,蚊子就不敢来叮咬,把头就会专心地去“抬参(挖人参)了。大山里的花脚蚊子很多又很厉害,用手哄赶都哄不过来,只有用烟来驱赶。
在东北,冬天的雪很大,天气很冷。行帮之人常常呆在大车店、把头屋、工棚大房子、地子、地窖子、花子房、跑腿子窝棚等地方“猫冬”。冬夜寒冷又漫长,人们干什么呢?抽烟。抽烟是一种“营生”。大伙边抽边唠,消磨那漫漫的长夜、寂寞的光阴……这样,烟和关东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行帮外出,狩猎钻山,赶大车的在外,抽烟又可以解除一点寒冷,顺便烤烤手、暖暖嘴。
烟在关东,已遍布家家户户。每年给朝廷的贡品中,包括上等的“黄烟”,这是促使关东黄烟大量种植的原因。关东早年的特产,主要是大豆、木材、烟叶和麻。据《吉林地志》载:在关东,烟是仅次于木材、大豆的重要物产,在俗称“南山沟”的桦甸和敦化、蛟河、敦化北、额穆等地,出产的烟最多。关东烟叶有独特的香味,很受内地老百姓的喜爱。明清时关东烟叶就运销内地,年运量有百万斤左右。
其实在东北浩瀚雪原的哺育下造就的又何只是这"三大怪"呢。东北的冬天长达4、5个月,严酷的气候环境养成了东北人乐观豪放的性格,有别于南方人的温文儒雅,东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性格刚烈棱角分明。所以使东北的女孩虽然美丽娇俏率真可人,却也比江南水乡的妹子火辣了许多。
生存环境的恶劣让东北人更早的知道了团结的力量,所以千百年来也养成了东北人热情好客的个性。东北----几乎成了冰雪的代称。洁白无瑕的雪,晶莹剃透的冰,养育了这一方黑土和一群朴实的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