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出现(马上就评被消失的)
消失出现(马上就评被消失的)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再仔细回忆下,这些年为了“安全”,消失的可不只“课间十分钟”。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美好的“春游”,不去了;一些体育课上稍微有点安全风险的跳山羊、前后滚翻等项目,没了;甚至很多小学化学课上本该有的实验环节,也在学校和教育系统这种真实的“安保”意识下渐渐“被消失”。孩子们只能被动承受,但这些问题成年人得好好思考解决:教育项目的选择是为了孩子,还是先保证成人不犯错?我们呼吁家长在面对一些孩子正常的小磕小碰时,能不抛弃客观不过度追责;也需要舆论和教育系统适当为老师们“减压”。当然,老师和学校也应当更有担当的、更科学的管理,引导学生进行有益身心的课间活动。今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6月1日签发了第50号教育部令,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其中明确提到“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孔雨童
很多80、90后学生时代的记忆中都有一首名为《哦十分钟》的歌,歌词是这样唱的:“听那丁零零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然而,果真是时移世易,2021年的儿童节,央视新闻播发的一条消息显示,当下孩子们如歌词中所唱的能的“课间十分钟”已普遍不在,取而代之是“安静的课间十分钟”,而“不准室内大声喧哗、不准出教学楼、不准室外嬉戏打闹”已成为常见的课间纪律规定。
孩子们快乐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七八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活泼好动本是一种天性,在每天已可称“繁重”的课业间隙多去户外活动活动,呼吸下新鲜空气,哪怕跟同学打闹一会,对于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乃至身体发育成长都是有益的。但如今,下课不出班、不出教学楼,说话只敢小声,非体育课就“不能跑”却已是常态。于是乎,老师们无奈自嘲“保安”,而孩子们,成了被圈养的“安全一代”。
“消失的十分钟”背后,有真实的现实,即学校、老师怕孩子受伤的“恐惧”。“我是小学老师,说实话!现在的学校和老师真的非常害怕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一点小磕小碰,家长必须要找老师和学校给个说法。”一位小学老师的话道出真相。家长们过于“宝贝”孩子,“维权意识”也很强,学校日常“安全红线”悬颈,只能选择“一刀切”禁禁禁,哪怕这“因噎废食”最终影响的,还是孩子。
再仔细回忆下,这些年为了“安全”,消失的可不只“课间十分钟”。几代人童年记忆中美好的“春游”,不去了;一些体育课上稍微有点安全风险的跳山羊、前后滚翻等项目,没了;甚至很多小学化学课上本该有的实验环节,也在学校和教育系统这种真实的“安保”意识下渐渐“被消失”。
孩子们只能被动承受,但这些问题成年人得好好思考解决:教育项目的选择是为了孩子,还是先保证成人不犯错?我们呼吁家长在面对一些孩子正常的小磕小碰时,能不抛弃客观不过度追责;也需要舆论和教育系统适当为老师们“减压”。当然,老师和学校也应当更有担当的、更科学的管理,引导学生进行有益身心的课间活动。
今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6月1日签发了第50号教育部令,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其中明确提到“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此前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及了“中小学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可见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希望这些政令的出台,能真正落地并推动孩子正常课间活动的“回归”,也希望事关教育的下一个问题,不要再发展到“因噎废食”的程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