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雾霾防控宣传知识(舆情观察雾霾言论)

雾霾防控宣传知识(舆情观察雾霾言论)不可否认,在解构中调侃生活、消解权威、颠覆传统,雾霾段子的集中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无疑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激化和凸显的负典型事件。近几年,雾霾天气由于持续时间长、危害范围广,逐渐成为“全民公敌”,迅速从地方性危机升级为全国性问题。雾霾段子以诙谐的语言描述了与雾霾相关的各类现象,将人们在雾霾天的心理表征、行为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很容易引起网民的情感共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雾霾段子是网民借以缓解重霾笼罩下的压抑心情,曲折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是社会舆情的放大镜,具有舆论研究的价值。从传播路径上来看,雾霾段子因其轻松易懂、图文并茂、反讽隐喻的特点,契合了各阶层民众碎片化阅读、可视化阅读的习惯,借助于微博、微信、社群、短视频等各类社交媒体,在共情心理的催化下,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这种传播中,网民的自发性发挥出很大作用,群体的归属感、转发的参与感、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詹婧

近日,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的重度污染天气,24个城市启动雾霾红色预警,日均深度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共有71个,京津冀周边地区8个城市出现AQI(空气质量指数)小时值“爆表”情况。受雾霾天气影响,多地机场航班、高速公路受阻。

近几年来,雾霾已成为北方地区的“季节性”灾害,面对如此这般每年必有的“十面霾伏”,网民表现得愈发“淡定”,社交媒体充斥着各种戏谑段子,公众在层出不穷的段子中宣泄情绪,以娱乐的方式参与讨论,消费公共议题。

在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以“雾霾段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雾霾段子最早出现在2013年初,峰值阶段出现在雾霾高发期,即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囊括整个冬季,不定期随着雾霾的严重性而间歇流传、转发。2015年和2016年,雾霾污染范围扩大,并持续、连片、高发多达5天,雾霾段子也借雾霾肆虐之势,掀起了新一轮创作和流行风潮。

雾霾防控宣传知识(舆情观察雾霾言论)(1)

(网上流传的雾霾段子,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从呈现形式上来看,雾霾段子已突破了单纯的文字吐槽或简单抱怨,扩展到歌曲、散文、诗歌乃至图片、表情包、视频等多种形式。从雾霾版《北京,北京》到《故都的霾》,从《沁园春·霾》到各种版本的短片小说《霾》,再到各地争相上演的“雾霾摄影展”,网民在相互“效仿”中热衷于进行二次创作。

从具体内容上来看,网上传播的雾霾段子多围绕空气“能见度”展开,具体包括吸霾、治霾、躲霾等层面,并延伸至健康、科技、环保、交通、行政管理等多个议题上。“仙境”、“等风来”、“停课”、“口罩”、“消失”、“咳嗽”等是高频词。多数雾霾段子的情感倾向为负面,表达对重污染天气的恐惧、愤怒、无奈之心理。

从传播路径上来看,雾霾段子因其轻松易懂、图文并茂、反讽隐喻的特点,契合了各阶层民众碎片化阅读、可视化阅读的习惯,借助于微博、微信、社群、短视频等各类社交媒体,在共情心理的催化下,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这种传播中,网民的自发性发挥出很大作用,群体的归属感、转发的参与感、围观的娱乐感,都是促成网民积极传播的因素。

不可否认,在解构中调侃生活、消解权威、颠覆传统,雾霾段子的集中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无疑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激化和凸显的负典型事件。近几年,雾霾天气由于持续时间长、危害范围广,逐渐成为“全民公敌”,迅速从地方性危机升级为全国性问题。雾霾段子以诙谐的语言描述了与雾霾相关的各类现象,将人们在雾霾天的心理表征、行为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确很容易引起网民的情感共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雾霾段子是网民借以缓解重霾笼罩下的压抑心情,曲折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方式,其本身就是社会舆情的放大镜,具有舆论研究的价值。

当前的雾霾段子,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吐槽、调侃和“愚乐”层面,网民也多是沉浸于群体狂欢中,情绪化倾泻的特征较为明显,而对雾霾治理较少有明晰的思考,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建议。一些雾霾段子过分夸大现实,如将雾霾天比作“聚众吸毒”,因雾霾天能见度低暗指“闯红灯不扣分”等,不但无助于人们正确认知雾霾,还可能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理。

自媒体背景下,娱乐性态度、情绪性发泄、段子式表达,挤压了严肃话题的讨论空间,不利于良性舆论生态的建设,也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有观点明确认为,雾霾舆情带有“娱论”社会的段子化倾向,并非良善讨论,“娱论化”会腐蚀和侵袭思考能力和行动力,大家在嘻嘻哈哈的说笑中“等风来”,年年如此,段子不断更新,问题却还依旧。网民“汤嘉琛”进一步提出了“伪语境”概念,他认为“讨论方式的娱乐化会麻痹人民感知疼痛和危险的本能,与严肃讨论相比过于零碎和浅薄,在创造的‘伪语境’中无意忽视了实质性信息,成了自欺欺人逃避现实的毒素。”

说到底,雾霾治理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既需要政府的立法和监管,重污染企业的改造,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防治雾霾中来,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贡献。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会组织是环境治理的积极力量,致力于环境教育的科普和共治共享模式的推广,引导企业和国民减少能源消耗量和PM2.5排放量。

面对雾霾,大家都是利益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在督促政府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公民个人也应该有最起码的担当。如果一边吐槽雾霾天呼吁节能减排,另一边又盲目要求“提前”供暖(意味着增加排放),这样的舆论诉求很难对环保起到正面作用。面对大面积持续性雾霾天气,除了吐槽、自嘲甚至抱怨外,还应该有反思,有行动。减少开车出门,多乘坐公共交通,理性思考,真正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抬高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最低期望值,进而从基础上改善整个生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