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针灸治法(8种头痛的辩证及针灸详解)
头痛的针灸治法(8种头痛的辩证及针灸详解)1.外感性:③急性发作性(指无上述因素而突然发生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溢血、高血压脑病等④慢性进行性(指经常性的、波动性的和逐渐加重的)如颜内占位性病变、高血压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精神神经性头痛等。中医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 审察病因 概括分为外感性与内伤性两大类。这里着重介绍以头痛为主的证型。
概述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 有时也是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或突出的症状。
现代医学根据病史分为四类:
①反复发作性(指过去有类似发作 发作间并无不适者)如偏头痛、血管性头痛
②继发性(指头痛前有明显诱因或其他症状者)如外伤性头痛、腰穿后头痛、感染中毒性头痛、眼耳鼻口腔、下颌关节、颈椎、颜骨及动脉炎等病变引起的头痛;
③急性发作性(指无上述因素而突然发生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溢血、高血压脑病等
④慢性进行性(指经常性的、波动性的和逐渐加重的)如颜内占位性病变、高血压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精神神经性头痛等。
中医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 审察病因 概括分为外感性与内伤性两大类。这里着重介绍以头痛为主的证型。
证候鉴别1.外感性:
(1)外感风寒:头痛有时连及项背 成有紧束感 遇风寒则痛剧 畏寒发热 骨节酸痛 口不渴 苔薄白 脉浮紧。
(2)外感风热:头痛而胀 发热恶风 面红目赤 咽喉肿痛 口干欲饮 舌尖红、苔薄黄 脉浮数。
(3)外感风湿:头痛且重 自觉紧裹 肢体困重 胸闷纳呆 苔白腻 脉濡或滑。
2.内伤性:
(1)肝阳上亢:头痛头晕 烦躁易怒 怒则加重 夜寐不安 或兼胁痛 面红口干 苔薄黄或舌红、少苔 脉弦或细数。
(2)痰浊上蒙:头痛头晕 胸痞闷 思心 呕吐痰沫 纳呆 苔白腻 脉滑。
(3)痰血阻络:头痛经久不愈 痛处固定不移 痛如锥刺 舌紫或有察斑 脉细涩或沉涩。
(4)阴血亏虚:头痛隐隐 伴有头晕眼花 心悸少寐 面皖少华 舌色淡 脉细。
(5)中气虚弱:头脑空痛 触劳则甚 神疲乏力 纳少便溏 苔酶白 脉虚软无力。
治则与治法1. 外感风寒:
治则:硫风散寒解表
处方:肺俞(一),天柱(一),通谷(一),前谷(一)。
操作:取坐位,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泻法 留针10~20分钟。
2. 外感风热:
治则:祛风清热解表。
处方:风门(一),风池(一),液门(一),曲池(一),大椎(一),风府(一)。
操作:取俯伏坐位 进针得气后用提插泻法 针5分钟或不留针。
3 外感风湿:
治则:祛风胜湿。
处方:风池(一),阴陵泉(一),合谷(一),足三里(一),悬厘(一) (双)。
操作:取仰靠坐位。让针得气后 用提插泻法 留针10-20分钟 也可加用温针法。
4 肝阳上亢
治则:清泄肝胆
处方:太冲(一),阴辅(一),风池(一),丝竹空或透率谷(一),内关(一) (双),百会(一)。
操作:取仰卧位 进针得气后 头部穴位用捻转泻法 四肢穴位用提插泻法 丝竹针向率谷沿皮平透1~1.5寸。
5 痰浊上蒙
治则:化痰降逆。
处方:列缺(一),中隆(一),公孙(一) (双),印常(一)或神庭(一)。
操作:取仰卧位或坐位。进针得气后 头部穴位用捻转泻法 四肢穴位用提插得法 留针10~15分钟。
6.瘀血阻络
治知:祛瘀通络
处方:膈俞(一),血海(一),太阳(一),外关(一),丰隆(一) (双)。
操作:取俯伏坐位或伏卧位。进针得气后用捻转泻法即出针 四肢用提插泻法 太阳穴用捻转泻法 各留针15~20分钟。
7.阴血亏虚
治则:补气生血
治法:三阴交( ),膈俞( ),胃俞( ),血海( )(双),大椎( ),气海( )。
操作:先取仰卧位 后取伏卧位。进针得气后 腹部及下肢穴用提插补法 背部穴用捻转补法 各留针10分钟。
8.中气虚弱
治则:补益中气
治法:足三里( ),三阴交( ),气海( ),中院( )
操作:取仰卧位。进针得气后 用提插捻转补法 留针20~30分钟。
总结
头痛一症 有外感内伤之分。
外感头痛多为新病 病程较短 每兼有表证 痛势较剧而无休止 辨证时要分清风寒、风热、风湿。
内伤头痛多为久病 不兼表证 病程较长 病势较缓 时发时止 当辨虚实。
在慢性头痛中属痰浊、瘀血以及肝阳上亢者 为虚中夹实 即本虚标实 治疗时应注意标本缓急。在病因不明前 可采取对症治疗。
多根据中医学理论 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三阳经皆循行头面 足厥阴肝经亦上巅络脑 因此可用分经辨证方法 即头脑后部、下连项背为太阳头痛 前额连及眉棱为阳明头痛 头之两侧、连及耳部为少阳头痛 巅顶连及目系为厥阴头痛。
由于头痛的病因相当复杂 临诊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如伴有呕吐 症状逐新加重 或有癫痫发作 甚至出现瘫痪者 应考虑到颅内病变作进一步检查 以防漏诊和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