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之父高锟是哪国人(光纤之父高锟辞世)
光纤之父高锟是哪国人(光纤之父高锟辞世)高锟生平2009年10月6日,高锟荣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扬其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高锟(Charles Kuen Kao ),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高锟是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高锟与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2018年9月23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病逝于香港,终年84岁。高锟生前在光纤、宽频传送等科技成就极高,在国际学术领域获奖无数。
“光纤之父”、诺奖获得者高锟与世长辞……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光纤之父”高锟,今日下午于医院离世,享年84岁。高锟早于2004年时便被证实患上阿兹海默症(又称老人痴呆症)。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23日表示,高锟教授是香港人的骄傲,对他的辞世深感哀痛,谨代表香港特区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教授表示,高教授是出类拔萃的学者,也是高等教育界高瞻远瞩的领袖。他作为港中大第三任校长,在任内积极推动大学整体发展,建立稳固基础,为有才之士开拓发展空间,成就超卓。高教授的离世对港中大、香港及全球学术界均是重大损失,谨代表中大教职员、同学及校友向高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高锟(Charles Kuen Kao ),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高锟是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高锟与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年9月23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病逝于香港,终年84岁。
高锟生前在光纤、宽频传送等科技成就极高,在国际学术领域获奖无数。
2009年10月6日,高锟荣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扬其在“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高锟生平
-
1948年家族移居台湾,后高锟父亲携家眷再迁往香港;
-
1949年高锟进入香港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四年级;
-
1957年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
-
1959年与夫人黄美芸结婚,育有长子明漳、次女明淇,现时皆在美国硅谷生活和工作;
-
1960年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
-
1965年任职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时取得伦敦大学学院电机工程哲学博士学位;
-
1966年发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指出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衰减率(Attenuation)下降到每公里20分贝时,光纤通讯即可成功;
-
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筹办电子系(现称电子工程学系),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教授及讲座教授,任职四年;
-
1974年返回ITT公司,在位于美国维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
1982年,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获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在康乃狄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
-
1987年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
1989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及后于1991年并入工程学院,而高氏有份参与建立);
-
1991年设立建筑学系(2009年起改称建筑学院);
-
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命名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为“高锟星”(国际编号3463),以表扬他在科学上所做的杰出贡献;
-
1997年返港成立「高科桥公司」提供科技顾问服务,同时担任香港特区政府科技创新委员会委员;
-
2000年在大埔工业村投资成立“高科桥光纤有限公司”,生产光纤,2003年易主更名“高科桥光通信有限公司”;
-
2002年或之前完成英文自传《A Time a Tide》,许迪锵翻译的中文译本《潮平岸阔——高锟自述》于2005年出版;
-
2004年初,高锟证实罹患早期阿兹海默病,接受治疗;
-
2009年正式退休,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向高锟颁授诺贝尔物理学奖;
12月8日,高锟的演说《古沙递捷音》由夫人和中大4名教授按照《潮平岸阔》内容代笔,夫人代为发表;
12月10日,高锟在诺贝尔典礼上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
-
2010年9月21日高锟及夫人黄美芸成立高锟慈善基金,协助阿兹海默症患者和家属;
-
2018年9月23日,于香港沙田区威尔斯亲王医院离世,享年84岁
生前殊荣多斩
高锟幼年住在法租界,当时已对化学感兴趣,后来迷上无线电,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后来家族移居台湾,再迁往香港,高锟入读香港圣若瑟书院中四级,毕业后就读当时位于伦敦东部的伍利奇理工学院(现称格林威治大学)。后来取得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电子工程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65年取得伦敦大学学院电机工程哲学博士学位。
高锟的职业生涯中,持续钻研信号传送的研究,研发光纤通讯技术,并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迪生电信奖、马可尼国际奖、贝尔奖、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等多个殊荣。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于2009年在瑞典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奖章和奖状。
高锟获颁诺贝尔奖时,大会播出其格言。↓
高锟教授的诺贝尔奖牌和奖状,左边是艺术家Sture Berglund特别献给高教授而的画作。描绘的是瑞典最北端波罗的海在冬至时分的海面,以画中在水平线上泛起的一线阳光比喻高锟教授的成就带动科技的发展。↓
中大校董会主席郑海泉博士代表中大赠送电子相架于高锟教授伉俪。
中大于2010年成立「高锟奖学基金」,奖励杰出的物理或工程本科生,时任特首曾荫权亦有出席开幕礼。
团结香港基金于2018年3月28日发布艺术共融政策报告,高锟太太黄美芸于发布会上向各位嘉宾分享艺术对高锟教授多年来的帮助。
为港中文大学贡献甚笃
1987年至1996年,高锟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创立讯息工程学系、建筑学系,至2009年退休。
2004年,高锟曾到医院检查,发现与其父亲一样患上阿兹海默症(即脑退化症)。为协助阿兹海默症患者及其家属,高锟及夫人黄美芸在2010年成立高锟慈善基金。
(高锟于2014年出席高锟慈善基金会成立4周年的典礼。)
高锟退休后,经常来往于香港和美国两地。逝者已矣,但他为人类社会留下的遗产以及他的贡献,势必永远被历史铭记。
来源:香港下午茶、图文选自香港01、维基百科
大公报:高锟诺奖演讲词 青年不可不读(附全文)
香港《大公报》2009年12月9日刊出社评《高锟诺奖讲词 青年不可不读》说,今天,港人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最需要的就是创见、自信、坚持与关怀。建议全港中学的理科老师暂时放下课本,改以高锟的诺贝尔奖演讲词与学生一起研读;大学生不论文理工,也应该找来认真一读,这是千金难买的最好的教材。
文章摘编如下:
二00九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获奖演说,昨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大学举行;相比起明日举行、由瑞典国王主持的颁奖礼,获奖演说具有更崇高的学术地位,全球物理学界以至更广泛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都会聆听、关注这一个重要的演说。
本届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因为患上“老人痴呆症”,已经不能够亲自站在这个学术殿堂的高台上演说了;但是,由高夫人黄美芸女士代为宣读的讲词,依然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慑人的力量,它深刻展示了今日改变通讯方式、改变人类生活的光纤通讯,当日是如何由高锟力排众议、提出创见,并坚持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实验,反复探索论证,最终才创造出了一根玻璃管子改变整个世界的奇迹。
整个演讲令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四个方面,一是机遇、二是创见、三是坚持、四是信心。而这一切,都与科学家个人的理想、质素与热诚分不开。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传统的无线电传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通讯日益增加的要求,有关低损耗的传输研究工作开始起步,高锟得以在这个时候加入,可说“生得逢时”。这是机遇,高锟抓着了。
当时,有关如何减低讯号传送过程中损耗的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被提出,但仍在修读博士学位的高锟,已经提出了同时以几何光学和波动学说来进一步理解“波导”问题的全新想法。六十年代初,激光已经发明,但光通讯完全未成气候,但高锟已经提出:“我们怎么可以断定激光没有前途?如果光通讯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那就太可惜了。”
高锟坚持要对自己的想法进行科学实验,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埋首实验室做研究,最终认定了廉价的玻璃是最可用的透光材料,而关键在降低材料中铁、铜、锰等杂质,只要制造出“纯净玻璃”,讯号传送的损耗就会被减至最低。高锟为此写成了一篇论文,文章一九六六年七月发表在英国电子工程学会的年报上,而文章发表之日,后世即视之为光纤通讯诞生之时。
在其后的几年间,高锟继续带领团体进一步提高实验成果,但面对不少质疑与批评,高锟对此信念坚定、热情不减。一次因为晚回家吃饭被妻子责备,他就说:“别生气,我们正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终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
今天,以玻璃光纤为介体的通讯系统已经在全球建立,亿万公里长的玻璃光纤电缆铺设在地下和海底,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世界,“咫尺天涯”已经由浪漫的想象变为事实。高锟四十年前“震惊全世界”的预言已经实现。
更为难得的是,演词还指出了光纤通讯不仅仅是科技上的进步,还带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下一代正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和成长,讯息工业的生产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讯息的广泛传播也带来了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短短几句话,科学家“悲天悯人”、关心社会的情怀已溢于言表。
今天,港人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最需要的就是创见、自信、坚持与关怀。建议全港中学的理科老师,今日暂时放下课本,改以高锟这一篇诺奖演词与学生一起研读;大学生不论文理工,也应该找来认真一读,这是千金难买的最好的教材。
高锟妻代夫演讲:
昔日戏言得诺奖 今朝梦想成真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由于健康原因,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的演讲词由他的夫人黄美芸代为宣读。
中新网12月9日电 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于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大会昨特别举行讲座,由物理学奖得主之一、光纤之父高锟的太太黄美芸代替丈夫发表演讲。她透露,当年丈夫忙于科研,令她颇为生气,高锟以自己正在做一件未来“会震惊世界”的事情来安抚太太,黄美芸则调侃“那你会因此而得诺贝尔奖的,是吗?”没想到如今“戏言”竟梦想成真。台下的高锟听到这段往事,亦开怀大笑。
遗憾丈夫未能亲演讲
香港“文汇报”报道,演讲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礼堂举行,由于高锟患有老人痴呆症,未能亲自发表领奖演说,由太太以“Sand from centuries 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古沙递捷音”)为题代其演说。黄美芸先以粤语向大家问好,后以英语叙述高锟研究光纤技术的历程,以及多年来的一些家庭趣事。她表示,丈夫未能亲自主持演讲,非常遗憾,但高锟个人为获诺贝尔基金会肯定其成就感到自豪,全家亦为他深感荣幸。
黄美芸表示,丈夫在60年代开始专注科研时曾遇到很多挫折,当时不少专家都指,寻找能有效传递光讯号的材料,实是不可能的任务。但高锟坚定及具感染力的热情,却渐渐改变其他人,在寻访多家玻璃生产商后终于获得康宁(Corning)的回应;而到69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亦终于加入研究光纤的行列,见证着丈夫的努力步向成功。
夫常夜归妻讽“会得诺奖吗”
不过,这段时间,高锟需要经常出差远行,时常很晚回家,黄美芸坦指自己与幼小的子女们常感到不快。当时,高锟曾告诉她,正在做一件未来“会震惊世界”的事情,但只获黄美芸语带调侃讽刺地反问:“是吗?那你会因此而得诺贝尔奖的,是吗?”如今戏言却成真。
在演说后段,黄美芸不时微笑着望着台下的高锟,又对在场的子女重复当年家中常说的笑话:“孩子们,今早你们在餐桌上见到的那个男人就是你们的父亲(讽刺高锟常不在家,子女都不认识自己父亲)”,只是,语气已由当时的抱怨变成今日的骄傲。高锟听到后即开心大笑,回望子女和太太,一家四口仿佛回到昔日的时光。
高锟一家昨以庄重服装出席讲座,他一身黑色西装,其子女陪伴在身旁一同凝神聆听母亲的演说,当黄美芸提及家庭趣事时,则一起开怀大笑。
寄语世人讯息泛滥非好事
在总结演讲时,黄美芸亦特别寄语世人:“以光纤为本的全球通讯网络确实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讯息泛滥并不是一件好事……光纤通讯不仅是科技上的进步,还为社会带来了显著变革;下一代人将会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和成长。”
高锟诺奖演辞《古沙递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