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Q1《射天狼》工作照问答Q:《数码影像时代》A: 张前导演

与这期《深度对话》人物的电话采访最终拨出三遍才宣告连接成功。每次电采,于我而言都是特别期待的。未曾会面的专访人物,总是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从开口的一句“你好”,最直观的感受就有了。这是个乐观健谈,听上去热情满满的声音。

他的父亲张怀志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曾在《英雄虎胆》、《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十多部故事影片中担任角色。父亲亦正亦邪的人物塑造不仅深深植根于观众的心里,更陶冶了他的艺术情操。

他,就是张前,1963年出生,出身于电影世家,也是中国电视剧辉煌30年最具影响力导演。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2)

问答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3)

Q:《数码影像时代》

A: 张前导演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4)

《射天狼》工作照

Q1

父亲,给您之后的创作带来了哪些影响?

A:1955年,父亲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我是在八一制片厂出生的。文革后期,父亲与“八一”厂许多老同事一道,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继续从事表演事业。

我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珠影就职。二十出头的年纪,我便跟父亲讨论一些艺术创作上的问题。那时年纪小,对很多影视规律的认知并不清晰。可最终走向影视创作这条路,最应该感谢的是他。父亲在我年幼的思想中注入了艺术创作的启蒙。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5)

《射天狼》工作照

Q2

做导演这么多年,拍摄制作了这么多部优秀、精良、很火的作品,有没有一些规律可循?

A:如果简简单单的以“火不火”做标准,这个很难有例可循。一个作品“火不火”,不能完全涵盖作品本身。好多收视率一般的作品,也有很多的思想。“火”只不过表明当下的观众比较喜欢。

我觉得每一部艺术作品都希望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能获得当下的观众呼应。一个作品按照艺术规律、正常流程操作下来都不一定成为“火”的作品,更别说中间还有很多不规律的其他影响。现在的很多作品,既没有艺术性也没有思想性,但还是会“火”。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6)

《千里雷声万里闪》工作照

Q3

您不仅仅在做影视作品,更重要的是在打造一种文化氛围。关于影视制作,您有什么研究看法呢?

A:作为导演,应该关心创作的方方面面。不仅要用影像讲故事,更重要的讲情怀、境界以及人生。我从前期题材剧本讨论、筹备到拍摄,再到后期剪辑、审核全过程,都会参与其中。所以我的作品通常都要历时一年多才能完成整个制作流程。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7)

《亮剑剧照》

Q4

您的作品是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去尝试,还是会主动涉及一些其他类别呢?

A:首先,肯定是自己喜欢的题材类型偏多,但同时又会比较谨慎,作品既要符合市场要求又要符合社会要求。我喜欢有文化底蕴,历史感浓烈的作品。我总说,不是我个人有多么高尚,而是我的职业要求做出的作品要具备广泛的影响性。我们是大众媒体,必须得对社会负责。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8)

《天道》剧照

Q5

《天道》这部电视剧和以往的电视剧都不一样,它比较另类,以前没有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故事和人。有一些评价说它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哲学境界的高度,在您心中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

A:《天道》是豆豆呕心沥血,历时五年完成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变的电视剧作品。我们一起改编剧本,并且策划拍摄了电视剧。里面的人物是以往影视作品中比较少见的。

我的工作重点是把原来的小说作品如何影视化。但受当时市场影响,制作比较粗糙。那个年代的市场并没有达到精品制作的条件,《亮剑》也是如此。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9)

《亮剑》工作照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0)

《天道》剧照

Q6

虽然您刚才说制作比较粗糙,但是人物形象都刻画得非常到位,像《亮剑》中李云龙、赵刚等人物形象非常深入人心,这些原著小说对于电视剧以及人物的创作上有哪些帮助?

影视创作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它不像写小说,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创作。制作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代价,所以投资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意义重大。而创作人物,不需花钱,更不需依靠市场力量。

《亮剑》《天道》都取自于小说。谈到电视剧的成功与否,小说原创的灵感尤为重要。小说中有扎实生动的基础人物形象,而通过影视化的过程增加、放大,这些人物形象便能很好的展现出来。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1)

《亮剑》工作照

Q7

您看小说的时候,心目中是不是已经有了既定的人物形象?

选择演员有好多种方式,有时候“觉得谁合适”并不能成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我们有很多的艺术要求,比如需要创新,需要去逐步揣摩,需要不断完善人物的形象。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2)

《千里雷声万里闪》工作照

Q8

人们说军旅题材的影视剧不希望看到反映儿女私情的爱情桥段,关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A:军旅题材是诸多影视题材中的一种,可能大家习惯性的认为军人都是正直阳刚的特性,故而不应该出现柔美细腻的爱情桥段,这是普遍现象。我并不这么认为,军人也是人,只是他的职责和身份特殊。虽然没有感情线发展,这个故事也能成立。但通常作品中丰富了感情,故事才能更饱满。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3)

《千里雷声万里闪》工作照

Q9

针对于军旅题材创作近几年出现了很多佳作,也有很多年轻演员加入,这是否是军旅作品的“翻身仗”?

A:这只是数量的增多,而没有真正从人物角度、技术角度、内涵角度去考虑,并没有深入的思考与升华。这个繁荣只是市场的,并不是真正艺术上的繁荣。相信有很多人都在认真负责地对待这类题材,但中国影视创作环境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我不相信没有思想的人能干出有思想的事,大家都能做导演,但做得好不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4)

《亮剑》剧照

Q10

从1989年到现在,您经历了拍摄制作设备的发展巨变,和我们讲讲创作过程中使用的这些设备的发展与您创作之间的关系?

A:从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影视艺术与技巧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化,所以技术本身就影响了电影电视的发展。这些年电影技术突飞猛进,这些变化使影视制作不再高高在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的操作摄像机了,它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影视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我个人更偏好胶片拍摄,胶片是有感情、有温度的, 数码作品显得更为冷酷一些。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5)

《亮剑》剧照

Q11

如何跟得上影视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军备国防建设的高速进步奉献出更多佳作?

A:从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电影到八九十年代的《大决战》,从新世纪初拍摄的《长征》《东方》《亮剑》,到如今一批新时代背景下的影视作品,革命军人的形象一直在变化着,这对影视工作者特别是导演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6)

《千里雷声万里闪》工作照

一部优秀的作品,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沉淀。它必须有思想,有社会责任。今天我们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该更深度的发展,而不只停留在表面。它应该是展现中国文化、反映中国现实的作品,而不是屈从市场简单的庸俗化。就我们现在的军旅题材影视剧而言,也许正处于初期阶段,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关注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深入思考、研究后再进行创作,这样作品才能具有时代价值。

编剧张前采访(专访张前对作品负责)(17)

采访结束后,重新看了一遍《亮剑》,很享受。

享受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带来的力量,热血沸腾,酣畅淋漓。人在年长以后,会很难完整的看一部剧。但此刻对于大多数看过《亮剑》的观众而言,每一个血气方刚的英雄都值得被人传颂。

当我问起近期在筹备什么作品时,电话那头的张前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出了:《夺金》!这是一部讲述中国乒乓球辉煌历史的题材。虽然没有过多的剧情概况,但足以让我们充满期待。

感谢张前导演,从26岁到55岁,始终专注的做着一件事,他把半生的心血献给了影视。在采访收尾时,我记得最真切的一句话是:“我特别有幸从事导演这个职业。作为导演,我要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社会负责。”他,完成的很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