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暑期游玩线路(秋游永泰古城)
永泰暑期游玩线路(秋游永泰古城)十几年前,致力于永泰古城发展建设的老哥,自筹资金在在他家老屋的地盘上,搭起了简易的彩钢房。历时一年多,用原木手工制作了永泰古城内20多座庙宇的缩略模型,创造了奇迹。生活在这里的乡人们,热情地给老哥打招呼,好久没有见面的亲友主动走上前来嘘寒问暖。今年以来,从古城永泰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发起了编纂《永泰城志》的倡议,得到了乡人们的支持。老哥作为古城历史的亲历者参与其中。午后的阳光照在大地上,我们一行三人驱车前往,一路上道路两旁的农作物郁郁葱葱,玉米和向日葵的长势喜人,辛勤的农人们三三两两在田地里劳作,正在加快进度找回疫情影响下落下的农活。县城到永泰30公里的路程,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新修建的省道338线宽阔平坦,行驶在上面轻踩油门车速就飙升。秋天的古城内一派繁忙景象,修复古城内民居和建筑物原貌的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三分之一的旧居已经完成了修复,村庄一眼望去整洁美丽。
连续几天的秋雨,滋润了干旱的家乡大地,万物生长靠雨露,好雨知时节,当秋乃发生。秋天的农作物在充足的雨水浇灌下,一天一个样,又是丰收的景象。
八月的最后一天,参与永泰古城志编纂的老哥打电话,要去古城内他精心修建的永泰城内建筑缩影展厅,拍摄一些照片。我欣然答应,正好有此心愿,参观一下他的杰作。老哥是建国前出生在古城的人,从小跟随伯父在城内的庙宇内上香,是古城内为数不多的“活字典”。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点老哥,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设计制作了永泰城内庙宇缩略图模型,被白银饭店永久收藏并在大厅内展出,为宣传古城历史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永泰古城,现址甘肃景泰县寺滩乡,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扎在这个城堡内。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
我的祖先在明万历年间,从山西大柳树出发,一路经商来到了永泰古城。几经奋斗生意兴隆,人丁兴旺,就永久地定居了下来。建国后,由于历史因素,城内建筑几乎被人为毁坏,已经看不到古城内原本宏伟的建筑物了。本家这位老哥,生在古城长在古城,对城内建筑物的印象,尤其是庙宇的位置和建筑的规模,记忆犹新。
今年以来,从古城永泰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发起了编纂《永泰城志》的倡议,得到了乡人们的支持。老哥作为古城历史的亲历者参与其中。
午后的阳光照在大地上,我们一行三人驱车前往,一路上道路两旁的农作物郁郁葱葱,玉米和向日葵的长势喜人,辛勤的农人们三三两两在田地里劳作,正在加快进度找回疫情影响下落下的农活。县城到永泰30公里的路程,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新修建的省道338线宽阔平坦,行驶在上面轻踩油门车速就飙升。
秋天的古城内一派繁忙景象,修复古城内民居和建筑物原貌的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三分之一的旧居已经完成了修复,村庄一眼望去整洁美丽。
生活在这里的乡人们,热情地给老哥打招呼,好久没有见面的亲友主动走上前来嘘寒问暖。
十几年前,致力于永泰古城发展建设的老哥,自筹资金在在他家老屋的地盘上,搭起了简易的彩钢房。历时一年多,用原木手工制作了永泰古城内20多座庙宇的缩略模型,创造了奇迹。
引起了香港大公报社、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的关注。纷纷以视频和文字报道了老哥的这一创举。一时间省市县文化部门的领导和媒体记者登门拜访参观,退休前就在文化广播系统工作的他,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恢复古城原貌的设计规划。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七十多岁的这位老哥一生经历丰富,自学成才,精通无线电修理,在广电系统堪称奇才,只有初小文化水平,却攻克了连正规大学毕业的无线电能手都不能破解的修理难题,退休后又致力于家乡永泰古城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去年他亲手制作的永泰古城模型,被同样喜欢文化历史研究的白银饭店董事长朱万翔永久收藏,在饭店显著位置摆放供世界各地来银的旅客欣赏。成为家乡旅游事业一张无形的名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慕名而来,一睹古城风采。
秋风习习,蓝天白云,雨后的古城墙脚下长满了绿油油的野草,在风中不停地摇摆,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沧桑的历史。走进老哥的简易展厅,灰尘落满了放置在房内正中央的古城庙宇缩略模型上,虔诚的老哥焚香烧纸后,在我的配合下找出了他前些年挖掘整理的古庙宇的残片碎瓦,作为城志历史记载图片,一一进行了拍照。我被老哥的一片苦心所感动。眼前的古城内庙宇缩略模型,凝聚了老哥的心血,一路走来,制作过程中艰辛,只有他和老天知道,栩栩如生,精雕细刻的工艺让文物专家们赞叹不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始建于明朝的古城,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巍然屹立在戈壁滩上,在秋天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壮观。民国时期修建的永泰小学是城内唯一保存完好的宏伟建筑,遗憾的是校门紧闭,随着城内学龄前儿童的减少,已经撤校好几年了。这里是父辈们曾经读书的地方,看着紧闭的校门,就想起了鼎盛时期校园内朗朗的读书声,早已物是人非,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永久的记忆。
作为全国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政府开始重视古城的旅游开发和遗址保护维修,大量资金投向古城。相信不久的明天,老哥手工制作的城内古建筑的模型,会变成真实的建筑,恢复原来的面貌,供世人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