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闻道于老子(孔子向老子问礼)
孔子闻道于老子(孔子向老子问礼)故;博学善辩、 见识广博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 要离开了。临行前,老子又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 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盗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 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 第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鲁人南宫敬叔跟随孔子前往周都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一齐前往洛邑学习周礼。孔子在洛邑见到了老子。此时,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官”,对周礼非常精通。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例如出丧的时候遇上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等等。老子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十分欣赏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道”。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圣哲的思想家的对话,对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传孔子曾五度向老子问礼,而确凿可信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鲁人南宫敬叔跟随孔子前往周都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一齐前往洛邑学习周礼。孔子在洛邑见到了老子。此时,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官”,对周礼非常精通。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例如出丧的时候遇上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等等。老子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作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十分欣赏孔子,认为他是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 要离开了。临行前,老子又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 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盗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 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
故;博学善辩、 见识广博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
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记挂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 在这里, 老子告诉孔子刚而易折、忘身而身存的道理。
不久,孔子从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也逐渐增多了。这是有信史记载的孔子第一 次向老子问礼。
孔子第二次向老子问礼的事迹载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见老子,就有关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他们的骨头早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有机会的时候就要一展宏图,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般随风旋转。我听说,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起来而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和各种欲念,以及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发展。我所能告诫你的,只有这些而已。”
孔子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他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走。对于鸟,可以用箭射它;对于鱼,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兽,可以用陷阱擒获。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龙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飞上天的。我今天看见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啊“!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古长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曲味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情感写作小能手##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