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二十四孝之江革负母全文(希为24孝故事会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之江革负母全文(希为24孝故事会弃官寻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百善孝为先”,希为文化自10月20日至今,坚持一日一篇《希为24孝故事会》,唤醒国民孝道精神,让孝成为一种善行美德,在生活中广为流传弘扬。

二十四孝之江革负母全文(希为24孝故事会弃官寻母)(1)

朱寿昌,字康叔,北宋滁州天长人。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以孝为名,他弃官千里寻母的故事广为流传,堪为一代佳话。

寿昌七岁时,亲生母亲刘氏被其嫡母嫉妒,逼迫刘氏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朱寿昌母子音信不通。神宗年间,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亲手血书《金刚经》,东寻西觅四方寻找生母。后来千辛万苦打听到生母在陕西。朱寿昌经过深思熟虑决心弃官寻找生母,立誓不见母亲誓不回家。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长途跋涉找到了母亲刘氏,母子欢聚团圆,得享天伦之乐。

“身居高位忆慈母,不畏艰难誓寻亲”。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谁都有父母,都会心念思忆双亲。慈乌反哺,有母子爱。孝顺是人的本份,父母养育我们长大,而不会主动要求我们为他们付出什么,因为真爱是不图所求,而行孝是靠子女的自觉。“孝来源于教,又是最好的教。”刘氏在朱寿昌小时候言传身教,尊尊教导孝道,因此等到朱寿昌长大之后,会主动以身行孝,毅然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是中国传统文化,“孝”是自周代就开始逐渐建立的观念,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至西汉到西晋,朝廷选拔官员的孝廉制,也是以被选拔人是否孝道而作为评审标准。但是不可否认,24孝中故事中是有一些所谓糟粕,是不符合当今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可称为:愚孝,例如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等,因为道德是有时效性,历史也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这些当下被认为愚孝的故事都是希为文化经过慎重考虑而坚决不作为孝道正能量而宣传的。“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二十四孝是老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产物,在社会上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所提倡的精神对我们维系社会整体秩序是有一定的安定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百善孝为先”,希为文化自10月20日至今,坚持一日一篇《希为24孝故事会》,唤醒国民孝道精神,让孝成为一种善行美德,在生活中广为流传弘扬。

二十四孝之江革负母全文(希为24孝故事会弃官寻母)(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