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
励志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距离小说出版近100年,如今再看这部作品时,我感受到的是它背后传递的思想,哪怕在现代社会,也依然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我相信,这才是它历久弥新的原因:故事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聚焦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纽约,通过作家尼克的自述,讲述了一个穷小子盖茨比为追逐多年前爱慕的姑娘黛西,辛苦打拼成为富翁,眼看要圆了多年前的梦想,黛西却变了心,盖茨比还因她遭人陷害被杀,凄惨离世。2013年5月10日,同名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上映,由巴兹·鲁赫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托比·马奎尔等主演,获得了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还在豆瓣获得7.9的评分。相较于它的小说原版,我更喜欢电影的表达方式,大开大合,场面宏大,直接将小说背后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二者有略微诧异,但传递的主旨是一致的,关于时代背景、关于人物本身、关于蕴含的情感:导演运用强烈的镜头转换,将不同的背景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应
文|Bree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隐含着道德准则和批判,越不明晰越好。”
我想,《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这样的。
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榜,位居第二,这部小说由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创作,于1925出版,被誉为当代最出色的美国小说之一,还被多次搬上银屏。
2013年5月10日,同名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美国上映,由巴兹·鲁赫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托比·马奎尔等主演,获得了2014年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还在豆瓣获得7.9的评分。
相较于它的小说原版,我更喜欢电影的表达方式,大开大合,场面宏大,直接将小说背后的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
虽然二者有略微诧异,但传递的主旨是一致的,关于时代背景、关于人物本身、关于蕴含的情感:导演运用强烈的镜头转换,将不同的背景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应接不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展露出深入人性的性格表现,让影片张力明显;男女主角悲剧的爱情结局再次彰显了艺术的魅力。
故事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聚焦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纽约,通过作家尼克的自述,讲述了一个穷小子盖茨比为追逐多年前爱慕的姑娘黛西,辛苦打拼成为富翁,眼看要圆了多年前的梦想,黛西却变了心,盖茨比还因她遭人陷害被杀,凄惨离世。
距离小说出版近100年,如今再看这部作品时,我感受到的是它背后传递的思想,哪怕在现代社会,也依然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我相信,这才是它历久弥新的原因:
- 爵士乐和宴会都是“爵士时代”释放自我的载体,却讽刺了人们物质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虚自我矛盾
- 悲剧的故事结局,透露着生活的本质,求而不得,才是真相;但在我们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后,依然有正面面对的勇气,才是人生的真谛
下面我简单以这两部分展开分析:
01 爵士乐和宴会都是“爵士时代”释放自我的载体,却讽刺了人们物质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虚自我矛盾爵士乐曲源于黑人传统民谣,不受传统音乐的束缚,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时而忧伤动情,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强劲高亢,时而如泣如诉……,直击听者内心深处。
爵士时代,一般指一战以后,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十年时间,在此期间,美国颁发了禁酒令。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刚经历完一战,经济蓬勃发展,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占据舞台。禁酒令使酒的价格更为便宜,带来宴会的盛行,在爵士乐曲的配合下,二者相得益彰。
电影中,以盖茨比家的宴会最为引人注目,喧闹的场面,震耳的爵士乐声,掩盖了罪恶,释放着欲望。
女人们坐豪华的汽车而来,穿着珠宝装饰的华服,头发修剪成符合时代特征的Bobo头,带着华丽的配饰出场,而男人们,发型也同样打理的一丝不苟,穿着得体的西装,标准的绅士配置,前来赴宴。
在现代社会,每逢国家的大型节日,家庭或不同组织有重大事项时,才会有盛大的派对展开庆祝,而在电影中,以爵士舞曲配合的宴会在电影出现了很多次,不管大型还是小型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五次:
第一次,尼克和汤姆一起去参加耶鲁俱乐部的午餐,但中途经过灰烬之谷时,汤姆带着尼克跳下火车,去见了自己的情人桃金娘。还让尼克一起去到为桃金娘的藏身的公寓,他们借着爵士乐曲的乐声疯狂买醉,高亢的音乐掩盖了汤姆的出轨,尼克由拒绝到接受,并和他们一起沉浸在物欲享受之中,既深感置身之内,又置身之外,这是他的第一次放纵,但却不知是汤姆等人的多少次放纵。
第二次,是尼克作为唯一一个正式受邀请的宾客前往盖茨比家的豪宅参加晚宴,而其他人都是不请自来,他们来自纽约的各行各业,角角落落,他们每个周末都来次狂欢。他们在宴会上尽情享受爵士舞曲、烟火表演、美酒和美食,他们纵情娱乐,仿佛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尼克带着好奇初步窥探了盖茨比豪宅的秘密,但却没有什么发现,真相被掩盖起来,就像贝克小姐说,她喜欢大型宴会,小的宴会没有隐私可言。
第三次,是尼克受到盖茨比邀请去理发店下隐藏的地下餐厅,环境嘈杂,同样有爵士乐曲表演,里面的人物看似既尊且贵,而没有身份的人是没有资格进到里面来一样。尼克的特殊身份让他在这里有了特殊的待遇。
也是在这里遇到了汤姆,还将他介绍给盖茨比,但盖茨比躲开了,尼克深感意外,好在,从贝克小姐处得知了真相,所有的宴会都是为了吸引自己的表妹黛西前来。尼克此时感觉出了一丝异样,小型宴会确实没有隐私,他不知道将自己已婚的表妹介绍给盖茨比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人性在此迷失。
第四次,是黛西接受了尼克的邀约,来到了他的公寓,见到了多年前的爱人盖茨比,当然盖茨比不会错过机会邀请她参观自己的豪宅,这次,虽然只有三个人物,但随着爵士舞曲响起,黛西和尼克借着酒劲儿翩翩起舞。黛西的那句“我喜欢跳舞”中,妩媚的声音传递出诱惑的魅力,让人为此尤物陶醉,此时,盖茨比好像得到了幻想中的一切,但一切好像又没有那么真切。
第五次,是黛西和老公汤姆一起来参加宴会,黛西虽然表明醉心于这里的表演,但她的内心并不开心。喧闹的乐声再次掩盖了人性的贪婪,她和盖茨比偷偷在树荫下相拥亲吻时,向盖茨比吐露了心声,希望两人一起逃离这里,但盖茨比拒绝了她,尼克找到了他们,打断了二人的举动。
……
以上,大大小小的宴会,借着爵士乐曲直接释放内心情感,让每个人物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出来,而尼克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既身处其中,又游离其外,在大环境下,他逐渐迷失自我,和宴会里的人一样,和他们融为一体。
他是迷茫的,这也正是当时的时代特征,物欲盛行,而又精神空虚。
就像一个束缚久了人,一下子脱离束缚,那种新鲜感,自由感,是让人沉醉的。在电影中宴会里的形形色色人物就是代表:出版界富豪身边围绕着靓女,贵族阶级的儿女们炫富,黑帮和政府官员打成一片,百老汇导演,影视明星,还有青少年,都混聚在一起。
如果不是精神世界的缺失,不知是何种原因让他们既对豪宅背后的主人随意猜测,没有尊重,又不胜其烦的每周前来参加宴会,尽情享受。
美国是建立在新教基础上的殖民地国家,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而战争是一个很好的打破束缚的机会,因此,人们疯狂享受物质欲望,却忘了精神世界要伫立在何处。
借着爵士乐曲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透过大大小小的宴会尽情享乐,疯狂地释放自我,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典型特征,讽刺了人们物质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虚自我矛盾。
这也给现代社会的我们敲了警钟,在物质与精神矛盾体中挣扎是人类永恒的特征,现代城市,奋斗在角角落落的年轻人,如果缺少精神世界的滋养,他们也会是迷惘的代表,社会也会滋生各种矛盾,就不会是现在如此繁荣的景象了。因而,不论何时,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并立存在的。
02 悲剧的故事结局,透露着生活的本质,求而不得,才是真相;但在我们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后,依然有正面面对的勇气,才是人生的真谛如果说这部小说最让人揪心的部分,就是它的结局了。
电影结尾,桃金娘被黛西撞死、盖茨比遭汤姆陷害而被枪杀、威尔逊杀人后自杀、汤姆带着黛西逃离、作家尼克陷入精神治疗,以上总总,无不诉说着故事的惨烈,虽然没有悲壮的场面,但我们的内心却经历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黛西,她是时代背景下,女权意识崛起又泯灭的代表,初识盖茨比,她被盖茨比英俊外表,内在谈吐吸引,以为这是自己的真爱,并将自己真正给了盖茨比,一个贵族家的小姐有着勇气爱上了“假”有钱人盖茨比,结局注定是不美好的。
盖茨比离开后,黛西在结婚前夕收到盖茨比的来信时还想着要取消婚礼,但拗不过家族的安排,与汤姆·布坎南结为连理,生孩子汤姆都不在身边,那默默承受的五年就是黛西的代价。盖茨比的再次出现,让黛西的眼中闪现了光芒,这是她渴望的逃离的出口,但盖茨比并未答应她的要求。
盖茨比让黛西当面承认自己不爱汤姆,说当年是因为自己穷,才没有嫁给自己时,这让黛西的内心难以承受,于是她决定让汤姆带自己走。
我想,黛西曾经有过真爱,也拒绝过嫁给汤姆,看到希望后,又让盖茨比带自己离开,这些都是社会背景下女权意识觉醒的表现,但时代没有给黛西机会,她只好再次陷入那些欲望享受之中,和汤姆继续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
对于盖茨比,哪怕盖茨比是美好的化身,哪怕尼克曾经夸赞过他,“他们都不如你一个”,但完美的盖茨比也有缺陷,他的钱财非正当手段取得,因此,他的悲惨结局让我既难过,又有点莫名的惋惜。
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又敬佩的人物,可以在短时间内疯狂学习,极度自律,抓住身边的一切机会让自己成长,无疑是一个“狠人”,但他的钱财来路不正,他的出身让他尴尬,哪怕所在的豪宅吸引着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加宴会,但还是没有办法让世人认可他的身份。
盖茨比被人陷害致死,还难以还其清白,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新兴资产阶级和旧资产阶级碰撞的结果,悲壮而惨烈。
对于尼克,承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是他的正常生理反应,尼克是当时社会的“正常人”,刚开始出现时,他有名校光环,也有着不错的家世背景,但仍然希望靠着自己打拼收获财富,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在第一次汤姆邀请他去到桃金娘的公寓时,尼克是拒绝的,因为,这不符合他的价值观。在汤姆的劝说下,尼克放纵了自己的欲望,促成盖茨比和黛西的相见再次展现了他的自我矛盾,直到黛西开车撞死桃金娘,却又不将真实情况公诸于世,让盖茨比背了黑锅时,尼克才彻底觉醒。
因此,对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们,尼克只有一种感觉“他们所有的加起来都不如盖茨比一个”,这是他尚保留的清醒。
盖茨比被暗杀,尼克却无法说出真相,因而,备受折磨的他陷入了精神疾病的困扰中,尼克的治疗过程写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表明了自己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的真相。
悲剧的结局,向我们展示着生活的本质:世事并非如我们所愿,求而不得是正常现象。
当理想破碎,斯人无情,在我们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后,依然有正面面对的勇气,才是人生的真谛。
就像尼克,可以从抑郁中重生,我们为何不可以呢?
写在最后,我对文章开头伊夫林·沃的那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看似没有直接表达批判,但每个画面都隐含着批判。对人性的复杂、对欲望的刻画、对金钱的痴迷,对权力、地位的追求……,看似不着片语,实则隐含着的不明晰的准则和批判贯穿其中,让人看完心里堵着一口气,惋惜又气愤,气愤又难过。
这,就是伟大的作品的魅力。
爵士乐和宴会是当时“爵士时代”的载体,展现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自我对立。如同现实的我们经历过坎坷,在挫折的小船里摇摇晃晃,承担着物质欲望的诱惑和精神空虚的双重压迫一样,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这一点,不论是在盖茨比的时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样的。
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来俯视众生,我们批评黛西,惋惜盖茨比,鄙视汤姆,怜悯威尔逊,嘲笑桃金娘,哪知,我们自己也是他们之间的一员。
当我们窥得人性背后的贪婪、阴暗面后,以为自己轻松可以走出,但事实,却难逃命运的安排,就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
敬畏生命,放弃对人生的幻想,在知晓人性的本来面目后,依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是我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学到最重要的一课。
我相信,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头条青云叫好又叫座#
-完-
图片来源于百度
作者简介:Bree
看点书和电影,追逐理想的远方,用文字记录成长,治愈孤独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