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书摘(战争史上的奇迹)
关于战争的书摘(战争史上的奇迹)落花时节又逢君很快这段拍摄就传到了蒋介石的眼前。蒋介石看完后,认为中共是在洗脑,认为学员们将忠义道德、父母君亲全部遗忘。他下令严防国军看到此片,影片中出现的将领视为向共产党投降,停发所有津贴。影片中没有出现的,只要是为共产党喊过话的,也全部停发。 在劳动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邱行湘的木工作坊有一天起火了,当管理人员向邱行湘拿钥匙时,邱行湘双手颤抖的将钥匙拿了出来。这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舍。邱行湘以为自己将要失去这个宝贵的劳动机会。回到宿舍后的邱行湘偷偷哭了一场,变得魂不守舍。后来所里查明了失火起因是由于电线短路,幸亏邱行湘平时的5S工作做的好,没有什么易燃易物,这才没有引发大火。当所长将钥匙还给邱行湘时,邱行湘紧紧握住,生怕再次失去。与此同时,在大陆的对面,“微操大师”坐不住了,开始采取舆论攻击,攻击大陆的战犯政策,污蔑大陆虐待战犯,违反人道,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实施了长时间、大规模的虐
上期我们看到朝鲜战争的爆发给很多学员带来了幻想,但是抗美援朝的胜利让他们在思想改造上前进了一大步,这期我们终于等来了毕业季!
我想劳动
学习改造和劳动改造是思想改造的两个方面。劳动是为了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观,是为了配合世界观的改造。刚开始众人的劳动是打扫卫生、整理营房、种菜浇花,后来发现劳动量不够,导致去菜地劳动的机会都引发众人的争执。于是部分人找到所长,希望所里能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所长决定根据众人的特长,建立相关的劳动作坊。
杜聿明会踩缝纫机,承包功德林制服的生产。邱行湘会做木工,承包功德林家具的制作。沈醉喜欢鼓捣小机械,就让他修理钟表、留声机。陈瑞章会修汽车、坦克,就让他负责给所里的卡车做保养。最令人思之可笑的当属黄维,他提出要造永动机。他认为没有动力就可以动,那是宗教,认为重力可以变成动力,这是科学。明知道黄维的研究是徒劳,所里仍旧批准并花费巨款为他购买了设备和书籍,这体现了党和人民高度自信和博大胸怀,而黄维本人也是被戏称为“中国民科第一人”。劳动作坊开业后,劳动小组不禁感叹:自从有了劳动小组,时间就不够用了。
在劳动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邱行湘的木工作坊有一天起火了,当管理人员向邱行湘拿钥匙时,邱行湘双手颤抖的将钥匙拿了出来。这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不舍。邱行湘以为自己将要失去这个宝贵的劳动机会。回到宿舍后的邱行湘偷偷哭了一场,变得魂不守舍。后来所里查明了失火起因是由于电线短路,幸亏邱行湘平时的5S工作做的好,没有什么易燃易物,这才没有引发大火。当所长将钥匙还给邱行湘时,邱行湘紧紧握住,生怕再次失去。
与此同时,在大陆的对面,“微操大师”坐不住了,开始采取舆论攻击,攻击大陆的战犯政策,污蔑大陆虐待战犯,违反人道,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实施了长时间、大规模的虐待。为了对台湾宣传进行反击,功德林拍摄了一段宣传片,由学员亲自介绍自己的生活。
很快这段拍摄就传到了蒋介石的眼前。蒋介石看完后,认为中共是在洗脑,认为学员们将忠义道德、父母君亲全部遗忘。他下令严防国军看到此片,影片中出现的将领视为向共产党投降,停发所有津贴。影片中没有出现的,只要是为共产党喊过话的,也全部停发。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初刘安国告知陈瑞章,他的妻子上了太平轮后,陈瑞章悲痛欲绝,高烧不退,以为自己也将要去见妻子。后来沈醉得知此事后告诉所长,自己的妻子和陈夫人结伴去了香港,陈瑞章这才缓了过来。所里得知陈夫人去了香港后,便动用关系开始帮陈瑞章打听陈夫人的消息。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得知了陈夫人的下落。所长将此告诉了陈瑞章,让陈瑞章回去写信,所里愿意为他鸿雁传书。陈瑞章在给妻子写信时,一边落泪一边执笔,内容中饱含思妻之情。这封信刚寄出去没多久,陈夫人就自己找上了功德林。原来,她在香港得知有人在打探自己的消息后,认为是丈夫在找自己,便立即回了大陆,在北京恰巧遇上了傅作义的妻子,这才得知丈夫在功德林里。面对陈夫人的探望请求,所里也拿不定主意,这毕竟是第一次家属上门,并决定上报中央。不久中央就做了指示:允许探望,并且整个安排要有人情味,不能采用监狱探监那种方式,要充分提供方便,要尊重他们夫妻感情,要有大局观念,把这次会面安排好。消息传到台湾,相信一定能够产生正面影响,对今后的对敌工作、统战工作及战犯改造工作也会产生很好的作用。而所里更是尊重陈瑞章的意愿,探视形式由陈瑞将决定,部里做后勤保障。
终于来到了这一天,陈夫人下车后看到陈瑞章那刻起,便冲向了他,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苏轼一首词中的两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难自忘。久别重逢的两个人在房间里跳起了初次相遇时跳的那支舞。陈夫人的来访,让很多人都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这也渐渐加速了他们的思想改造。
不久,中央安排了原国民党部分人员前往功德林看望学员们。前往的人有张治中、傅作义、程潜、邵力子等,所有人都参加了这次见面会,唯独两人除外。一个是文强,当年文强脱离军统后,是在程潜帮助下成了正式军官。当杜聿明邀请文强去做副参谋长时,程潜劝他留下,但是文强还是去了。后来程潜在长沙举行战场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政府委员,而文强却在功德林面学习,所以文强自觉无颜去见程潜。另一个便是陈长捷。当年平津战役中,傅作义为了在谈判中争取主动,所以让陈长捷先打一打,打赢了便有利于谈判。但是陈长捷面对的是东野和华北战区两支野战军。攻打天津的战役实际上是由刘亚楼上将指挥的。在战前部署中林总问刘亚楼说:“军委限令三天,我们觉得48小时合适。你认为呢?”刘亚楼答道:“我与陈长捷的兵力是3 : 1,我手上有最新的天津布防图,我认为30小时足矣。”实际上这场战役只用了29小时。陈长捷遭到四野进攻时向傅作义求援,傅作义回复:坚定守住就有办法。直到我军在地下指挥室活捉陈长捷时,傅作义的电报还是坚定守住,就有办法。进入功德挥后陈长捷从报纸上得知傅作义成了水利部长,而自己却成为阶下囚,气气愤至极。他认为天津守备战责任应该由傅作义来承担。并以绝食抗议。幸好杜建时(原天津市长)开导他:“我们自己都有思想,为何自己不会做决定,要听从别人呢?”
面对此次傅作义的到来,陈长捷仍然难以释怀。而傅作义见陈长捷不愿见自己,也是惆怅万分。所长对陈长捷说,周总理有话传达给陈长捷:当年的情况不能怪傅作义。当时有很多事情不是傅作义能够控制的。最终陈长捷还是去见了傅作义,两人握手和解。陈长捷对傅作义说:“历史是不能改变的,历史之所以会成为历史,有它的自然规律。你会成为你,我会成为我,首先都是我们自己决定的,首先都是主观力量,所有客观因素都是次要的。不管怎么说,那场内战都是不必要的,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我作为内战的参与者,我的确有罪。”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陈长捷的思想进步。
其实,除了陈长捷,很多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王陵基作为功德林里军衔最高的人,别人问他贵庚时,他起初回答与蒋委员长同庚;后来又有人问他时,他说与朱德元帅同龄。另外,杜聿明在刚“入学”时遇到空闲时便会练毛笔字,那时候他写的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而现在他写的全是毛主席诗词。许多学员在未进入功德林之前都是不蓄须的,但是进入功德林之后都留起了胡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吃的是党国的饭,这胡须是他们与国民党的感情羁绊。随着改造的进行,大多数学员都刮去了胡须,唯独一人除外,那就是黄维,他拒绝剪去自己的山羊胡。
有一天,所长来找杜聿明,祝他生日快乐,并特地拿来了陕西大红枣,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杜聿明听到生日两字后愣了一下,随即才反应过来,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他非常感动说了句谢谢你,兄弟。所长笑着说有时候亲兄弟也是要吵架的哦。所长这句话是在说,无论如何国共两党都是中国人,如今内战已结束,应该停止敌对状态。劫波渡尽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此外,学员们还打算给毛主席写一封信,一来向毛主席报告改造情况,二来忏悔以往罪行。信的字体都是精心挑选,让邱行湘用魏碑体来写。毛主席看完后评价道:写得不错,简明扼要,颇有延安之风。
冷暖自知
蔡守元的夫人在去台湾途中金条遗失,只能去当小学教师。女儿病重,医药费昂贵。蔡夫人去找老蒋(蔡守元曾救过老蒋命),老蒋却不管,连面都不见,将之推诿到其他部门。后来女儿病重不治离世,第二天蔡夫人也自杀了。蔡守元知道后悲痛万分,当初没有珍惜老婆、女儿,现在后悔莫及,又逢被特务帮指责他勾结日本人共同针对新四军,蔡守元便开始选择装疯卖傻。所里针对这个情况,先开导他失妻丧女之痛,又经过调查,摘掉了他汉奸的帽子:蔡守元当时只是一个联络官。对此蔡守元既感激又羞愧,终于放下思想包袱,在操场上大喊:我不是汉奸,我是清白的。
另一边,陈瑞章的夫人来访,为杜聿明带来了一个噩耗。杜聿明的长子杜致仁在美国哈佛上学,一年学费是3000美金。杜夫人曹秀清通过朋友担保,向银行贷款。蒋介石停发了所有战俘的津贴后,这项贷款就终止了。杜夫人去找蒋介石,蒋介石不予理睬。杜聿明20岁开始便为蒋介石卖命,久经沙场,屡立战功,可是蒋介石最后如此对待其家人。蒋介石眼看收不了场,就把这笔钱给批了。只批了1000美金,还是分两年给。杜致仁在彻底绝望中自杀了。
杜聿明得知此事后泪流满面,自言自语道:“儿子,父亲对不住你。我现在上不能报效国家,下不能安家救子,我算个什么呀?蒋介石,从今日起,我杜聿明与你恩断义绝。”杜玉明对所长说:“麻烦政府联系下我的夫人,我想让她回来,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和那边有任何联系。”
学员们闻知此事后也伤心不已,又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对蒋介石产生了怨恨。王耀武说:“江山输掉了,威望也输掉了,感情输掉了,现在连人格都输掉了。”甚至连最抵抗改造的黄维、康泽都看不下去,彻底打消了对蒋介石的幻想。
1957年,美籍华人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是杜聿明的女婿(其妻杜致礼)。老蒋闻知此事后邀请杨振宁去台湾走一走,此举可谓是礼义廉(无耻)。而杜聿明则不想家人被利用,他告诉政府自己愿意配合国家做相关工作。后来杨振宁博士为中美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历了蔡、杜事件后,叶立三对所长说:“”刚进功德林时,我们的口头禅是老蒋对我们不薄,现在我想说,共产党对我们不薄。共产党在方方面面尽最大可能帮助我们,我们欠共产党太多。曾经我们理想一致,但是走着走着,距离就越来越远。”
百闻不如一见
所长有一位记者朋友,所长拜托他每次外出采访时多拍点照片带给自己。一段时间后照片积累了不少。于是所长在阅览室办了一个照片展,让学员们看看新中国的变化。看到照片上建设中的新中国时,学员们感慨万千。王耀武说:“”共产党在治理国家和政策方法上有一套,国民党修铁路,和国外借款,今天和这个谈。明天和那个谈,天天务虚,就是干不成。”照片中有不少地方,国民党国军之前也都去过,那时的模样和现在截然不同。杜聿明说:“老百姓面貌焕然一新,作为中国人,我为此感到自豪。”不过也有煞风景的人,黄维说:“你们也没必要听风就是雨,这照片还是有些夸大。”
为了让学员们更好体会到新中国的变化,国家特地安排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出发前还出现了一点不愉快,众人为了这次参观,纷纷换上了崭新的衣服,唯独两个人除外,其中一人说是要把新衣留着,等出去再换。另一个就是黄维,他说现在这件衣服挺好的,等破了再换新衣。这个镜头也似曾相识,同样是《亮剑》中有借鉴,在受阅仪式彩排前,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也是拒绝换新式军装。
这次参观的地方有北京城市建设、长春汽车制造厂(杜聿明甚至还亲自体验驾驶了中国制造的卡车)、鞍山钢铁厂、武汉长江大桥等。
参观参观回来后,有人感叹道:去了这么多地方,满眼看到的都是建设成果。可为什么想起来的却总是过去的战争?有人回答他:这说明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那个时代,要彻底忘记过去,把新生活、新观念装进脑中。通过这次外出外出参观,众人都迫不及待的想成为新中国的一份子,再次加快了自己的思想改造。
正视历史
学员们想要彻底告别过去,这中间还有一个坎要迈过去,编剧通过叶立三将此表达了出来:我们过去的历史,我们曾经的经历,特别是我们历次在反共剿共战争中的经历,或者说是罪行,还未完整的向人民政府说清楚。重新做人,必须要先改恶,才能从善。能够成为新中国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这是大家的梦想。但是噩梦和苦闷依然纠缠着我们。迈入人民行列这中间隔着一道坎。不应带着历史的罪恶,迈入新社会的土地。在成为人民一员之前,把所有问题交代清楚,哪怕受到惩罚也要迈出这一步。
因此,学员们开始认真撰写自己的个人简历,将自己当年犯下的罪行写入材料。
宋希濂交代的是当年杀害瞿秋白的罪行。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而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被捕,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关押期间,他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后,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执行枪决命令的便是宋希濂。(这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范希亮和瞿恩的原型。)
王耀武交代的是谭家桥战役。1934年11月,红七军团在谭家桥和王耀武的部队发生了遭遇战。此战19师师长寻淮洲牺牲,方志敏被捕,只有参谋长粟裕突出重围。方志敏被捕后写下了著名的《可爱的中国》一文后,拒绝国民党的利诱,在1935年8月6日就义,时年36岁。谭家桥是王耀武和粟裕的第一次交手,王耀武大获全胜。但粟裕在此战中表现出来的军事谋略,引起了王耀武的注意。谭家桥之战对于粟裕影响很大,成为其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粟裕逝世后,后人遵其遗嘱,将其骨灰一部分洒在了孟良崮,另一部分洒在了谭家桥。
而蔡守元交代的是当年的湘江之战。他的顽强阻击迫使红军在强渡湘江中损失惨重。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战。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此役过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鲜血染红了湘江,故后人才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之说。
管理人员听完这些罪行后,变得杀气腾腾,并将此事上报了中央。中央指示:既往不纠,不审不判,一个不杀方针不变。
杜聿明交完材料后,所长说他写的材料不完整。他说自己的罪行,尤其是从东北撤退时炸毁工业设施的罪行都交代清楚了。所长却说了句:那昆仑关之战呢?此话一出,杜聿明眼前一亮,回想起当年在昆仑关浴血奋战的日子。所长对学生们说:抗日战争的事迹也要写到简历中去,有多少写多少,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功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材料。而周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演讲时明确指出,历史上国共有两次合作共同对抗帝国主义的经历,演讲的内容第二天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正视历史,不仅仅是国民党将领承认自己犯下罪行,同样我党也要承认国军在抗战时的功绩。
至此,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学员们终于找到了国军失败的真因,编剧通过王耀武的角度阐述了出来:就国民党而言,无论部队怎么调动,战役怎么打,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战略战术都是失败的,最终导致失败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失败,从而遭受了全面的失败。失败原因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国民党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的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战争到来的时候,人民已经做出了选择,所以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明白了这个道理,虽然晚了点,但朝闻道夕死可以,往后要把人民放在心里,放在至高无上地位。正如毛主席说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毕业季毛主席指出思想改造改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能指望完全在管理所内去改造完成,释放后同样可以在外面学习改造。学习改造是一个自觉行为。此前日本战犯释放得到正面效应,国民党释放也应该提上了日程。
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毛主席代表党中央提出建议,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家主席刘少奇颁布特赦令。在公布特赦令具体名单名单前,所长先给所有人打了预防针,名额有限,落选的也不要气馁,之后还有机会,正如王耀武之前对联上所写: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1929年12月4日,中国人民法院大法官宣读了首批特赦人员名单: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宋希濂、陈长捷、杨伯涛、郑庭笈、邱行湘、周振强、卢清泉。当众人拿到特赦令时,高喊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而台下的学员既羡慕又悔恨。1975年,随着最后一批战犯被释放,国民党战犯改造工作正式结束。其实以叶立三和陈瑞章的表现完全可以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中,但为了还原历史,终究没有让他们首批特赦,毕竟戏说不是胡说,改变不是瞎编。
第一批被特赦的人员出来后,遇到了同样被特赦的爱新觉罗溥仪。中央专门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小组,目的是让众人有个过渡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过程。因为突然走向社会,可能会碰到各种问题。另外还声明来去自由,去台湾、香港、海外都可以,并发放路费。中央甚至还为他们安排了工作,作为文件专员,享受国家干部待遇,工作便是撰写文史材料,而溥仪借此完成了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众人问撰写材料是否有必要时,所长回答他们:现在历史的主流已经非常清楚,但是历史事件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还有历史人物丰富而生动的事迹,我们了解的还不是很清楚。我们不但要看懂中国的今天,还要看懂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周总理还特意接见了他们,当杜聿明见到总理时,一声周主任情不自禁脱口而出,这声周主任既包含了尊敬,也包含了羞愧。1960年7月,周总理、陈毅元帅宴请来中国访问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邀请杜聿明作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是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而杜聿明是中国战区缅甸战场的指挥官。彼此闻名。期间蒙哥马利问:“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聿明指着陈毅元帅说:“我都送给他了。”陈毅元帅笑道:“你没有这样大方,这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
至此,功德林的故事就这样告一段落。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