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统计任务(解放后勉县粮食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粮食生产统计任务(解放后勉县粮食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发展)1954年中央粮食部通报学习浙江余抗县首创无虫粮仓,推广后,勉县积极选派人员实地参观学习,并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对干部职工提出了“不惜流血汗,不坏一粒粮”的战斗口号,把仓库当战场,工具当刀枪,员工夜以继日,工作在粮仓内外,清扫仓内外和仓底,粉刷墙壁,刮、嵌梁柱,储粮情况有所改善。建国初期,在党领导下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共产党为人民”的宗旨,领导全县人民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在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指导下,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平川、丘陵以挖塘、筑库、打井、修水渠等改造渠、路、田的合理分布。山区,开石砌坎,深耕平整,修保土蓄水,梯田等以减轻农业的强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便人民生活。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粮食储存问题是一件大事。解放前,遗留仓库分散,简易,收购量不大,由于不断支付、加工,粮食
(勉县粮库旧址)
解放后勉县粮食管理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勉县博物馆 徐勇华
一、解放前勉县粮食生产消费概况
勉县地处陕西西南部的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西有汉江贯穿全境,形成连接长江水运通道,是秦,陇,楚军事、商贸和文化往来的必经之地和交汇之地,先民们早在石器时代就在汉江两岸繁衍生息,境内汉江平原之间顺山依河等多条河流汇聚,东西横贯其中,汉江形成山多平川少。沿江河两岸,土地肥沃,主产以小麦、稻谷、玉米为主产品。
解放前,勉县交通不便,耕作技术落后,水利灌溉很少,抗灾能力差,粮食生产低下,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的粮食只能自给生产。粮食贸易,主要是粮食生产者,与集镇近的市民,以物资交换或粮食生产者之间季节品种的调剂。在人口密集的褒城、长林、纪寨、新街子、黄沙、菜园子、武侯镇、阜川、元墩、漆树坝、新埔、青羊驿、茶店十三个集市,有粮食市场。由买卖双方面议价格,成交后由粮行户给量升计斗。1935年川陕公路通车后,运输条件改善。汉惠渠的修通灌溉面积的扩大,使旱地变为水田,稻谷生产大幅度增加,勉县大米开始外销。
二、解放后加强了粮食管理与粮仓建设。
建国初期,在党领导下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共产党为人民”的宗旨,领导全县人民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在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指导下,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平川、丘陵以挖塘、筑库、打井、修水渠等改造渠、路、田的合理分布。山区,开石砌坎,深耕平整,修保土蓄水,梯田等以减轻农业的强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便人民生活。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粮食储存问题是一件大事。解放前,遗留仓库分散,简易,收购量不大,由于不断支付、加工,粮食储存安全问题还不太突出。人民公社建立和经济体制“一大二公”,开拓农业“四化”和改革耕作制度,实行了科学种田,探索高产稳产的道路,粮食丰收了,粮食收购量加大,储存安全就成为突出问题。
1954年中央粮食部通报学习浙江余抗县首创无虫粮仓,推广后,勉县积极选派人员实地参观学习,并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对干部职工提出了“不惜流血汗,不坏一粒粮”的战斗口号,把仓库当战场,工具当刀枪,员工夜以继日,工作在粮仓内外,清扫仓内外和仓底,粉刷墙壁,刮、嵌梁柱,储粮情况有所改善。
1963年,国家粮食实行了统购统销,粮食征购量聚增,入仓时间集中,储仓量大,保管时间长,保管好广大农民辛劳的成果,是国家建设的特殊物质,成为粮食部门的一项艰巨任务。粮食入仓后,制定了三日一小查,五日一大查,行风走雨随时查,发现漏雨,发热,生虫及时进行插漏、翻倒、摊凉等工作。时任勉县粮食局局长(兼任财贸部副部长、财委主任等职)的何希臣同志带领职工创造性发明了粮仓内散热快的土法“竹篾通风管”和“竹管防虫管”,建起勉县第一座无虫粮仓,并在所属13个库、站、厂和26个收存粮点及部分粮油供应门市部修建粮仓178座,总容量达到75111万斤。在勉县创新试验,推广小麦热入仓和高温压盖密闭杀治虫的经验,结合化学药物的防治“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1978年在全市实现了“四无”粮仓县,并获汉中地区粮食局 “四无锦旗”一面。同时推行高温入仓密闭和低温,低氧、低剂量等杀虫高效,潜毒轻的科学保粮方法。积极学习向高科技电子测粮温、湿试验迈进。
解放后,国家对农民每年粮食征购实行“统购统销”, 《勉县志》载:“统购统销以来,农民丰收不忘国家,踊跃交售粮食、油料。1970年—1985年的16年中,连续14年提前超额完成粮食、油料入库任务,名列本省前茅,受省、地的表彰和奖励”。按照“及时征购,同时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社员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合理调整征购任务,不征购过头粮,并及时安排缺粮户的生活。在粮食入仓期间,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简化交粮手续,增设收粮网点,并动员干部职工下队实地验粮,解决生产队交粮工具,方便群众,不误生产,实行日夜开仓,以方便群众的交售。节省时间,开展代农加工,品种兑换,在偏远生产队扶持他们建储备粮仓,给生产队培训粮管员,为每年粮食入仓提高粮油质量避免了损失浪费。
解放后,勉县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加强了粮食管理与储藏工作,修建了储藏粮仓,保障了经济困难时期的粮食供应,促进了勉县农业生产发展,为勉县粮食管理与储藏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勉县粮食管理与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统购统销后,因我县的人口多,耕地少,耕作技术落后,为保障城镇居民粮油供给,县上贯彻执行国家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根本的途径。勉县粮食产量不高,又因多种因素使农业生产受到了限制,靠农家肥满足不了勉县粮食增产。
发展养猪事业。在60、70年代没有化肥。为扭转农业生产发展局势,使粮食增产,有粮可“购、销”。勉县粮食部门积极给政府建言献策,向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养猪事业,来扭转农田缺肥局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猪多肥多粮多”的口号,在勉县推广四川省广汉县油菜栽培技术,栽培早的特点,用油料副材料做配合饲料,那时一斤菜籽顶三斤粮食任务在当时勉县的油菜产量超过(城固、洋县、西乡)三县,获全省第一,从而改变了“粮食入仓,饲料统糠,炉渣晒场” 的局面。
推广普及炉渣、水泥晒场。1965年二月何希臣同志参观学习了河北玉田县粮库用炉渣打成的地面经验。四月份在勉县何营公社联盟十一队,试验打第一个炉渣晒场,效果良好。当年春季,采取抓点示范,开现场会,宣传介绍,培训技术员,帮助社队解决资金等办法,在全县推开、普及。他们抓住农闲,少雨时期三至五月,七至八月发动铺打炉渣场。在1972年平川471个生产队中,就有196个队打了炉渣场(弥陀寺、祝家湾、何营、杜宅公社等),基本实现炉渣晒场化。此后,每年打炉渣晒场社队聚增,因炉渣用量大,炉渣严重不足,这时又增加水泥场。联产责任制到户以后,以户打晒场进入空前高潮时期。到1982年底就有1523个生产队和11442户村民铺打了炉渣场和水泥场,同时在通电队配备了电风车。从以上炉渣场的推广、普及证明:炉渣场、水泥场的优点具有“下雨利水场不烂,雨住晒粮早,上晒下烘干的快,抛撒损失大减少,晒的粮食、油料纯度高,交售分配结束早,省工节粮效益高”的特点。促进了粮油征购入仓和社员分配工作。因为汉中地区在粮食收获季节时,每年都多雨时期,那时没有水泥,农村晒粮场地,都为土场,耗工多,交的粮食质量差,含沙、土大,土场抛撒浪费严重,每年遇霖雨季节会造成大量粮食生芽、霉坏、损失。推广、普及炉渣、水泥晒场,是提高粮食质量和增加社队经济效益的一个创举,是粮食能及时入仓的保证。实行炉渣、水泥晒场后,勉县连续14年提前超额完成粮油入仓任务,名列全省、地前茅,受到表彰奖励。
发展饲料生产产业。1976年春,县粮食局在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平川、浅山的7个区粮站领导由何希臣同志带队,南下广东省南海县学习,学习期间,发现南海县制造的侧筛饲料粉碎麦草、稻草、玉米杆和薯蔓,树叶,比本县生产立式低筛500型粉碎机打的细,猪肯吃,侧筛不易坏等优点,可以用来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他想法设法索取得了420、360、330型图纸一套带回勉县。遂成立县饲料生产领导小组,由原县委分管财贸的书记吴硕洲为组长,粮食局何希臣局长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畜牧、粮食局抽调7名干部,展开饲料生产和推广工作。粮食局垫付资金15万元,委托县农机修造厂,轻工机械厂,高潮区农械厂生产饲料粉碎机420型430台,360型169台,330型50台及锤片,侧筛等配件1批。1977年该局拿出2.2万元先后在城关镇、黄沙、老道寺、沈寨、阜川、新铺、茶店、贾旗寨8个库、站办起了小型饲料加工厂,出售饲料,兑换加工,使广东型饲料机,在平川、丘陵的社队很快得到了推广和普及,深受群众欢迎。1979年,在城关、褒联、黄沙、沈宅、阜川又办起“纤曲加工厂”5个,以米糠等粮食副产品配制纤曲供群众糖化饲料(即发酵),提高了粗纤维的分解和粗蛋白的利用。并利用本县每年菜油饼、米糠、麸皮,研制出鱼粉型、油饼型、玉米型配合饲料成功,批量生产三、四、五号猪饲料和雏鸡料,蛋鸡料和后备鸡料等6种。1979年7月,在省、地粮食局的支持下,投资30.5万元,于1981年10月,建成一座七间四层自动粉碎、搅拌年产6000吨的饲料加工厂。由17个粮站(点)代售饲料,并专门设立32个饲料供应门市部,协助5个大队办起饲料代销站。1979年—1985年,共计生产饲料约3000万公斤。
科学技术的改进,使粮食加工业迅速发展。勉县粮(油)加工工业从无到有,从土法到洋,经过不断的努力改革得到提高,粮油加工,粮油商品流通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城乡人民对粮油供应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改善粮油供应工作,提高粮食企业的服务质量,巩固工农联盟,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勉县粮食局引进新工艺、自动化设备新建面粉厂和大米生产车间,成立了勉县粮食加工厂,占地6122平方米。先改建一座五间三层楼房,年产面粉12000吨;又改建一座六间四层的大米车间,年产大米12000吨,同时建了挂面厂、饲料加工厂、勉县油脂厂、机修车间增添620型车床,拉丝机等。还增修职工浴池,宿舍、办公楼等福利设施。到1982年有正式职工265人,临时工234人,固定资产908万元。年大米达到7977吨,面粉8971吨等,盈利1196万元。建厂三十多年来,为军、民食用粮油的完成和上调成品粮食任务,支援邻县的供应以及代农加工、兑换做出了应有贡献。
说明:本文章由勉县博物馆徐勇华整理,文字资料、数据由原勉县粮食局局长何希臣同志提供。何希臣:男,汉族,1925年3月出生,现年90岁,陕西长安人,中共党员,1949年随军南下干部,1949年6月参加工作,1953年任勉县黄沙区区长,1956年任勉县农产品采购局局长,高潮公社社长,1962年任勉县粮食局局长(兼任财贸部副部长,财委主任)等职,1984年2月任勉县粮食局巡视员,1987年4月离休。
作者简介
徐勇华,男,汉族,高中,中共党员,生于1951年,勉县人。1980年参加工作,在勉县博物馆从事文博考古工作。曾参加省级业务培训,两次参加全国文物普查。并参与主编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勉县文物》。陕西省考古学会会员,陕西省博物馆学会会员,汉中地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汉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汉中市刘备研究会理事,汉中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诸葛亮研究会会员,汉中市文化报通讯员,勉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勉县作家学会会员,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作有《定军风情》、《悠悠定情》、《褒栈魂》、独著《勉阳史话》,发表全国、省、市各类业务文章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