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故事和传说(肖邦像林黛玉)
肖邦的故事和传说(肖邦像林黛玉)肖邦早期的《夜曲》有一种梦幻的特质,如果用一个人来比喻的话,就是他具有很高的颜值,我相信没有人会讨厌这些好听的曲子。在高颜值背后,它的音乐线条及多声部并不像表面那样平静,比如《夜曲》第15号之三,在演奏时,左手的写法和特性是非常独特的,让我想到了他的《玛祖卡舞曲》,是那么的自由,类似一种自我的对话。还有相当数量的《夜曲》在中部有种神圣的感觉。陈萨:其实肖邦的音乐性格有很多层面,他并不是一位林黛玉似的作曲家,也不仅仅是有些人所理解的花前月下的无病呻吟。陈萨:这源自我之前的一些积累以及我个人的兴趣。这几年我尝试在音乐会中演奏全套的德彪西《前奏曲》《练习曲》以及全套的肖邦《玛祖卡舞曲》,积累了一些演绎作曲家全集作品的经验。在一场音乐会上弹奏全套《夜曲》是冒险的,因为这些曲子听上去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强弱对比,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又是非常饱和、非常丰富的。这21首《夜曲》,就像21个谜、21个秘密。我觉
近日,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公布了评委名单,钢琴家陈萨是评委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中国籍评委。
正在进行肖邦《夜曲》全国巡演的陈萨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畅谈心目中的肖邦及钢琴艺术。
21首《夜曲》,21个谜
上观新闻:肖邦的《夜曲》是人气很高的作品,然而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全套《夜曲》却很少见。您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挑战?
陈萨:这源自我之前的一些积累以及我个人的兴趣。这几年我尝试在音乐会中演奏全套的德彪西《前奏曲》《练习曲》以及全套的肖邦《玛祖卡舞曲》,积累了一些演绎作曲家全集作品的经验。
在一场音乐会上弹奏全套《夜曲》是冒险的,因为这些曲子听上去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强弱对比,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又是非常饱和、非常丰富的。这21首《夜曲》,就像21个谜、21个秘密。我觉得研究作品的过程有点类似于考古,我努力从乐谱中去挖掘音符背后的东西,探究作曲家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共情并还原他的本意。
上观新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夜曲》是一系列非常好听,又有些忧伤、哀婉的曲子。
陈萨:其实肖邦的音乐性格有很多层面,他并不是一位林黛玉似的作曲家,也不仅仅是有些人所理解的花前月下的无病呻吟。
肖邦早期的《夜曲》有一种梦幻的特质,如果用一个人来比喻的话,就是他具有很高的颜值,我相信没有人会讨厌这些好听的曲子。在高颜值背后,它的音乐线条及多声部并不像表面那样平静,比如《夜曲》第15号之三,在演奏时,左手的写法和特性是非常独特的,让我想到了他的《玛祖卡舞曲》,是那么的自由,类似一种自我的对话。还有相当数量的《夜曲》在中部有种神圣的感觉。
肖邦中期的《夜曲》和他早期的音乐性格很不同,比如《夜曲》第48号之一,有一种悲剧性在里面。第55号之二、第61号、第62号的两首,是典型的肖邦晚期作品。那时候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一种充满自省的哲思在他的音乐中逐渐生长,并以复调的形式表现出来。我觉得第62号之一有特别超脱的美。‘
(今年7月,陈萨在国家大剧院演绎肖邦作品)
弹得“陈萨化”
上观新闻:我注意到音乐会的海报上有一行小字:“她不喜欢第62号之二”,这是您的感受吗?
陈萨:这是一个小小的玩笑。有一天下午,我在家里练这首曲子,状态一直不是很对,总是没法说服自己。我一抬眼,看到我家的猫咪正趴在钢琴上眯着眼,我想它可能不太喜欢这首曲子吧。这首曲子其实是非常有诗性的,同时又有一种纠结感和求索感在里面。后来我慢慢参透并找到了我认为对的感觉。
上观新闻:作曲家在纠结什么?
陈萨: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清楚,我们当然可以从书籍或者文本中去了解肖邦在那段时间经历了什么,但音乐的本质是抽象的,是远远超越他当时所处的背景和生平故事的。
我觉得肖邦的魅力在于一种迷人的“复合性”,他的音乐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情感层次,既有多愁善感的细腻情思,又有波涛汹涌、矢志不渝的外向宣示,他能把这些气质高度平衡,并以一种充满诗意和高贵的口吻表达出来,这是非常伟大的。要演奏好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的,它需要你真正地投入自我,并与音乐需要的语境发生共鸣。
上观新闻:整场音乐会都弹肖邦的《夜曲》,如何把控全场的气氛,不让听众觉得闷?
陈萨:首先当然是在演奏上要有说服力,音乐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够一直抓住观众。此外,我把21首《夜曲》重新做了排序,举办肖邦《玛祖卡舞曲》全集音乐会的时候,我就做了类似的尝试。这种排序是个人化的,要主要是根据调性、曲子的氛围意境等因素来做曲目之间的连接。
这样的音乐会对我和听众而言都是一种考验。就前几场的效果来看,听众们的反响超出了我的预想。有些乐迷说,他们听出了我个性化的诠释方式。虽然我并没有刻意地标新立异,但能在作品中呈现出我个人的声音,弹得“陈萨化” 也的确让我自己觉得有价值感。
钢琴是一个媒介
上观新闻:怎样形容自己的演奏风格?
陈萨:我对自己比较挑剔。钢琴家太多了,他们留下的历史录音也太多了。我最怕的就是重复别人,我不希望自己的演奏像复读机一样。对于那些演奏过很多次的曲子,当我很难找到那种我需要的新鲜感时,我一定会停下来,重新思考,不会一直重复。
上观新闻:钢琴在你心目中是一件怎样的乐器?
陈萨:我跟钢琴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可以说它已经是我的一部分了。对我而言,钢琴是一个媒介,我可以通过它到达另外一个地方,通过它去追求一种艺术的境界。
上观新闻:听说您喜欢参观美术馆,还喜欢摄影。摄影与绘画会给您的演奏带来怎样的启发?
陈萨:音乐是通感的,它不仅和视觉艺术有关联,也和人的生活经历相关。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的记忆库,生活中的所见所感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音乐中。至于这个记忆库是如何在音乐的演绎中发生作用的,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成长
上观新闻:2000年,您在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夺得第四名。2020年您将出任这一比赛的评委。“肖赛”在您心目中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吧?
陈萨:国际上有许多知名的钢琴比赛,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无疑是其中闪闪发光的一个。回望当年的经历,那是我人生中非常有意义的时刻。明年即将出任评委,我觉得非常荣幸。
参加这样的世界级大赛,必须在一种高压状态下,以最自然、最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全世界的观众,这对演奏者而言无疑是很大的磨炼。但比赛不是终点,从长远的演奏生涯来看,比赛之后,更重要的是不断地自我成长。
上观新闻:音乐是感性的,没有体育比赛那样客观的标准。您曾担任过一些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您是如何评判一位选手的演奏的?
陈萨:没有一个绝对的评判标准,在国际大赛中,99%的选手都会尽量展现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可能有个别人会失误或者发挥不利。当参赛者都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下,我觉得关键是看他的艺术个性能不能打动我。
做评委的时候,我会跟着演奏者一起进入音乐,就像自己也演了一遍一样。这是需要一定的体力的。在极其疲累的时候,如果听到特别好的演奏,我就会突然“醒过来”。选手打动我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种,或许是他对这首曲子的演绎有独特的切入点,但同时又是忠实于原作的;或许是他的演奏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气场。
陈萨简介:
陈萨与肖邦有着不解之缘。
9岁时,她第一次登台表演,演奏的就是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陈萨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早年在利兹,肖邦以及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中的出色亮相和斩获佳绩,为她打开了国际演奏生涯的道路。
在职业生涯中,陈萨曾受邀与众多世界知名乐团合作,也曾亮相萨尔茨堡音乐节、洛肯豪斯室内乐音乐节等全球久负盛名的音乐节。无论是舞台演奏还是唱片录制,肖邦的作品对她而言总是有着特别的意义。她录制的《肖邦钢琴协奏曲》专辑曾被伦敦古典FM评选为当月最佳唱片,并称她的演奏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演绎”。
在她看来,肖邦的音乐本身可以是“漂亮”的,那些装饰音,既华丽又好听,但如果演奏者缺乏意识、缺乏真诚,只是停留在很浅层地去展示这种动听,可能会让音乐变得空洞、轻佻和自大。这对于演奏者而言可能会成为“陷阱”,需要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认真地研读乐谱,从最本初的符号中去体悟音乐的内涵。
2010年,在肖邦200周年诞辰之际,波兰政府授予陈萨“肖邦艺术护照”,褒奖她在演绎肖邦音乐上的贡献。
2015年,陈萨成立个人工作室。4年间,她“任性”地选择每年一部套曲的现场弹奏,从三个小时的肖邦43首《玛祖卡舞曲》,到德彪西《前奏曲 集》以及《练习曲》全集,再到今年的肖邦21首《夜曲》全集演绎,她在音乐之路上不断寻求自由探索与自我突破,也引领着喜爱她的乐迷。
如果说一位钢琴家的形象与成就,既得益于他的演奏,也在于其选择成为怎样的钢琴家,那么陈萨的选择是:做个纯粹的演奏者。
图片由陈萨工作室提供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陈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