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通过观想迅速积累无量功德(佛法精深着缘处)

通过观想迅速积累无量功德(佛法精深着缘处)佛经的翻译事业也为后人津津乐道到宋代初期 朝廷派遣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赴印求法 但并没有大的收获 因为此时印度佛教已经极度衰微 佛教中心早已转移到中国了。到12世纪伊斯兰教势力侵入西北印度 西行求法运动便完全终止了。义净(635~713) 俗姓张 齐州(山东济南)人。他少年出家 仰慕法显、玄奘的高风 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在广州搭波斯商船泛海南行 经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 于咸亨四年到达东印度。他到各地参学 游历了三十余国 在那烂陀寺住了十一年 学习佛学 兼习医方、因明。武则天垂拱三年(687) 他重到室利佛逝 停留二年 从事译述。天授二年(691) 他派弟子回国 带来所译经、论和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 书中有很多当时印度佛教的宝贵资料。证圣元年(695) 他回到洛阳 受到热烈欢迎。他在印度旅行二十五年 往来都走海路 回国后翻译的主要是律仪方面的经典。他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记载

通过观想迅速积累无量功德(佛法精深着缘处)(1)

贞观十九年(645) 玄奘携带大量梵文佛经和佛像等返国 此时他才开始引人注目。唐太宗晚年感到佛教的许多教理确实很玄妙对维护统治有利 所以逐渐改变早期对佛教的压制政策;这时听说玄奘归来 命令宰相率领群臣远出迎接 并在洛阳亲自接见玄奘。据说唐太宗曾劝说玄奘还俗 以共谋朝政 他大概觉得玄奘这样的人做和尚太“屈才”了。但玄奘谢绝了唐太宗的要求 表示终生要从事译经事业。唐太宗于是将玄奘安置在长安城南的慈恩寺 并命令在全国选取、调集硕学高僧 组成规模宏大的译场 协助玄奘翻译佛经。在以后多年的时间里 玄奘和他的助手们共译出佛经七十四部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在数量上约占八百余年中全部译经总量的四分之一 特别是大乘瑜伽行派的主要经典 几乎全部是玄奘翻译出来的。

通过观想迅速积累无量功德(佛法精深着缘处)(2)

玄奘西行求法 往返十七年 旅程五万里 是一位真正虔诚、博学、勇敢的人。在古代僧人中 他是兼取经、译经、开宗立派于一人的。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开创的佛教宗派是以弘扬大乘瑜伽行派为主的法相宗;因该宗主张“万法唯识”因此也叫唯识宗;因玄奘主要住在慈恩寺 所以也称慈恩宗。中国诸多的佛教宗派 大多属于大乘空宗一系 而真正精通大乘有宗学说的只有玄奘和他建立的法相宗。

玄奘曾经把一些中国经典如《老子》翻译成梵文 介绍到印度等国家 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玄奘还将他的西行历程记录为《大唐西域记》一书。从这部著作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古代印度、西域诸国和西南亚一些国家的宗教情况、历史文化乃至风土人情。玄奘去印度的时候 印度的佛教已经处于衰落时期 当年法显去的时候还很兴盛的地方到玄再去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了许多佛教圣地已破落不堪。比如释迦牟尼曾在那里说法长达二十五年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已是“都城荒颓”“祀坏良多”。这常常让玄奘感叹不已 颇有到邻居家串门的人看到主人自毁宝物的那种感觉。也许真的是佛菩萨在冥之中保佑着玄奘 让他在印度佛教即将灭亡的前夕 将这些经典取回到中国来的吧!

通过观想迅速积累无量功德(佛法精深着缘处)(3)

义净(635~713) 俗姓张 齐州(山东济南)人。他少年出家 仰慕法显、玄奘的高风 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在广州搭波斯商船泛海南行 经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 于咸亨四年到达东印度。他到各地参学 游历了三十余国 在那烂陀寺住了十一年 学习佛学 兼习医方、因明。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 他重到室利佛逝 停留二年 从事译述。天授二年(691) 他派弟子回国 带来所译经、论和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 书中有很多当时印度佛教的宝贵资料。

证圣元年(695) 他回到洛阳 受到热烈欢迎。他在印度旅行二十五年 往来都走海路 回国后翻译的主要是律仪方面的经典。他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记载了自玄奘西行回国后 到该书写出为止的四十六年中 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事迹。他还编有《梵语千字文》 是中国第一部梵文字书。义净以后 仍有一些人到印度取经。天宝十载(751)有一位悟空法师 到印度犍陀罗国出家 于贞元六年(790)返回长安 这是有记载的唐代西行的最后一人。

到宋代初期 朝廷派遣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赴印求法 但并没有大的收获 因为此时印度佛教已经极度衰微 佛教中心早已转移到中国了。到12世纪伊斯兰教势力侵入西北印度 西行求法运动便完全终止了。

佛经的翻译事业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通过观想迅速积累无量功德(佛法精深着缘处)(4)

佛经是佛教教理的重要依据 从佛教传入那时起 中国本土就兴起了佛经的翻译事业。从东汉中期佛教经典开始翻译直到北宋景祐四年(1037)译场正式关闭 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经历了八百余年。这期间 翻译经典一千三百余部 五千余卷 印度佛教大小乘的经、律、论三藏几乎全部被译成汉文 汉译佛典成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经典系统 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做出的一大贡献。

中国确切可考的第一部翻译佛典当为东汉桓帝时期安世高翻译的《明度五十校计经》。安世高是西域安息国太子 后来出家修行。汉桓帝建和初年(147)来到中国洛阳 不久即通晓汉语。当时中国虽有一批佛教信徒 但主要是奉行祭祀、祈求福德等 并不明佛法。于是安世高便开始把印度佛经译成汉文。在二十余年时间里 他先后译出《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经。安世高所译的主要是小乘佛教经典 特别注重传译禅数之学。他的翻译力求保存原来面貌 不喜修饰 但过于质直 有些术语也含混不清。这也是早期佛经翻译的共同特点。和安世高差不多同时到达洛阳译经的月支人支谶也是中国佛经翻译事业的先驱者 他先后译出《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四部佛经 基本上属于大乘经典 对于大乘般若理论在汉地的传播有开创性的贡献。再往后一点 最有成就的翻译家是支谦。他的祖先也是东汉灵帝时移居中国的月氏人 但他自幼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他在东吴黄武元年(222)到建兴中(253)约三十年间 先后译出《维摩诘经》、《大般泥洹经》、《法句经》、《阿弥陀经》、《瑞应本起经》等四十九部佛经。他的翻译文辞比较优美 已改变此前偏于直译的倾向 开创了中国佛经意译的先河。

此外 三国时期的康僧铠、康僧会等人也翻译了不少有影响的佛经。

通过观想迅速积累无量功德(佛法精深着缘处)(5)

西晋时期的译家则以竺法护最为有名。他是世居敦煌的月氏侨民 据说通晓西域十六种文字 曾搜集大批经典原本带到长安。从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开始 先后译出经、论一百五十九部 三百零九卷 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译经数量最多的人。所译经典包括《般若》、《华严》、《宝积》、《法华》、《大集》等大乘经 种类繁多 为其后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扬开辟了道路。

东晋以后 佛教翻译事业更是获得很大发展 进入兴盛时期。自东晋至隋代约有译家近百人 译出佛典千余部 而且许多中国佛教徒也积极地加入到译经事业中。同时 译经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早期的翻译多是个人进行 最多是一两个人合作 此后转为多人的集体合作。这方面的首创之功当推东晋高僧道安。

通过观想迅速积累无量功德(佛法精深着缘处)(6)

道安 永嘉六年(312)生于常山扶柳县 十八岁出家 长期在邺都、襄阳一带居住。他学识渊博 对很多大乘经典都有研究 成为一代佛学大师。在道安主持的译场里 出现了较周密的分工 设置了对校、正义、考正、润文等环节 为后来国立译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道安还总结出“五失三不易”等翻译理论 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此后不久 北朝姚秦时期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大师级翻译家出现了 他就是鸠摩罗什。北朝苻坚建立的前秦和姚苌建立的后秦政权都崇尚佛教 他们用武力抢夺并扣留了来自西域的高僧鸠摩罗什 后来姚苌之子姚兴在长安建立了译经道场 请鸠摩罗什主持 并选出名僧慧慕、僧迁、僧睿、僧肇等五百余人共助译事 这是第一个国立译场 其规模之巨大 堪称空前绝后。这种大规模的国立译场成为中国古代高水平翻译的根本保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