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导游解说的八达岭长城(经典导游词-八达岭长城)

有导游解说的八达岭长城(经典导游词-八达岭长城)八达岭又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位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之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而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亲征 、慈禧太后西逃,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至今在八达岭关城东门外还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一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 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一行西逃,逃至八达岭,慈禧站在石头上回望京城,伫立良久,不愿离去,因此去不知何日 才能返京,不禁黯然落泪,因此得名望京石。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车后,可以去看一看。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达岭建成关城。同期,在关城以北延庆区境内的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筑墩台、烽燧100多座。这时期,北方漠上俺答部兴起,不断南下进行抢掠。正德十年(1515年),俺答部骑兵进犯八达岭,大肆杀戮掠夺而去。俺答骑兵,来去神速,飘忽不定,次年又窜扰延庆地区,威胁京师,民不安宁。为了加强防御,嘉

各位朋友,首先祝贺大家将要成为真正的“好汉”了,因为今天我们将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真正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

有导游解说的八达岭长城(经典导游词-八达岭长城)(1)

京藏高速公路上

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即将参观的八达岭景区。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

有导游解说的八达岭长城(经典导游词-八达岭长城)(2)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 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次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代、汉代、明代。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八达岭长城是明代修筑的。它建筑宏伟,防御设施齐全,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明长城中最杰出的代表。

有导游解说的八达岭长城(经典导游词-八达岭长城)(3)

讲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明朝为什么要在八达岭地区修筑如此坚固的长城呢?这主要是由八达岭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它不仅起着保卫明王朝皇陵的 作用,同时也是京城的西北门户。大家过一会可以看到八达岭关城门洞的横额上写着“北门锁钥”4个大字,北门指的是京师的北大门,锁钥是说长城的坚固和险要,说它像一把牢不可破的大锁锁在这里,只要守住此关,京城就可万无一失。可是腐败的明王朝最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不过据说当年李自成进北京并没有攻破八达岭关城,而是绕过延庆的柳沟过去的。明王朝为了加强统治,也确实没少下工夫,把元朝残余势力赶走以后,为了防止他们回来侵扰,明朝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高筑墙”的口号,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在北方筑关制塞,修筑长城。在明朝270多年的统治中,先后有18次大规模的修筑工程,终于建成一道长城,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边,西止于甘肃省的嘉峪关,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现在还能看到的万里长城。明长城全长6300公里,经过我国北方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无论从工程技术水平,还是从设防的严密程度来看,其都是以前的长城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明代万里长城不再是单一的一道高墙,而是修筑成“层层布防”的纵深防御体系,重点地区还修筑了多道城墙、关隘。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筑了长城复线,山西设置的长城复线就有4条之多。在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地,修筑多座关城和多道较短的墙,如雁门关的10里山谷,有28道石墙,可谓“寸土设障,步步为营。”

有导游解说的八达岭长城(经典导游词-八达岭长城)(4)

为了防守,明王朝在长城沿线陈兵90余万。从东到西把长城分9个防区(称为九边,相当于现在的军区),每区都派大将镇守,这种防区称为“镇”,它们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八达岭长城是蓟镇居庸关的下属关口。居庸关是“路”级防区,辖区东自西水峪黄花镇界45公里,西至镇边城竖子谷口紫荆关界60公里,南至宛平县界,北至土木驿宣府界。居庸关关城扼京北咽喉要道,八达岭的处在要道北口。八达岭以南曾修筑三道关,即南口、居庸关、上关,加上八达岭,一共是4道关。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达岭建成关城。同期,在关城以北延庆区境内的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筑墩台、烽燧100多座。这时期,北方漠上俺答部兴起,不断南下进行抢掠。正德十年(1515年),俺答部骑兵进犯八达岭,大肆杀戮掠夺而去。俺答骑兵,来去神速,飘忽不定,次年又窜扰延庆地区,威胁京师,民不安宁。为了加强防御,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八达岭关城东门。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达岭关城西北3里处建兵营,名岔道城。驻扎重兵,并把戚继光调来北方,总理蓟、昌、保三镇防务,他对东起山海关、西迄居庸关,延绵600公里的长城重新修筑。由于八达岭战略地位重要,是修筑的重点地段,城墙高大坚固,敌楼密集,用料考究。万历十年(1582年),重建关城西门。先后经营了80多年,使得八达岭长城成为城关相连、墩堡相望、重城保卫、烽火报警的防御体系。

八达岭又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第一位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之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而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亲征 、慈禧太后西逃,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至今在八达岭关城东门外还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一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 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一行西逃,逃至八达岭,慈禧站在石头上回望京城,伫立良久,不愿离去,因此去不知何日 才能返京,不禁黯然落泪,因此得名望京石。大家有兴趣的话,下车后,可以去看一看。

清代以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的八达岭长城日渐荒废。长城的墙体、敌楼等,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已是断壁残垣。新中国成立后,长城的全部建筑被国家保护,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修缮。1961年,国务院确定八达岭长城和城墙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游人开放。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1986年,又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颁布了证书,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代表领取了证书,现在这个证书的原件就保存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中国长城博物馆。1991年,八达岭又以绝对多数票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知名度也最高。迄今,八达岭已接待中外游人6000多万,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尔夫人、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女王、日本天皇夫妇等300多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长城观光游览,这种情况,在世界风景名胜中也是罕见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用着急,您马上就要成为登长城的好汉了。

八达岭瓮城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往下是由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组成的瓮城。在瓮城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在明代遇有战事,一旦被敌围困,可成为堡垒,四面拒敌。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士的围歼,敌人如落瓮中。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瓮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城门洞上,古时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只有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命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镇”,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刊。从碑文可以看出这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灰头、窑匠头、泥瓦匠头的名字,以明确责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可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北、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而得名。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瓮城入口处的马道旁的南侧陈列着五门大炮,为当时的先进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射程达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赐神威大将军”字样,为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制造。该炮是1958年从八达岭东十余里的张堡运来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为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同时还发掘出数百枚炮弹,均为明朝制品。据《武备志》记载:“古代以机发石,其机之木架,形如虎蹲。后来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发开花弹者,名虎蹲炮,俗称田鸡炮”,由此可见当时武器情况之一斑。

从关城平台向北游览

我们现在开始向北游览,北峰现已修复,可供游览的长城是2565米,敌楼12座。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里的长城隔一段便有一个城台。城台(敌楼)之间是用墙体连接而成的,长城外侧的高墙叫垛墙,征战时此处的垛墙都有3—4个士兵守卫,其他远处的垛墙有1~2个守卫,垛墙高1.7~2米,可以护身。上部这个30厘米大小的方洞,叫瞭望孔,是用来观察敌情的。下端较大的方洞,宽40厘米、高65厘米,叫射孔,当敌方兵临城下或搭梯登城时,从这个孔用石块、火球狙击敌人。内侧的这个小墙称为女儿墙,高约1米,起栏杆的作用。在垛墙和女儿墙的墙根处,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小水沟,在雨天城墙上的水可以通过小水沟排到女儿墙外的吐水嘴,以免冲刷墙基。我们行走在墙体的顶面,它平坦宽阔,宽处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进”。八达岭长城的墙体平均高7.8米,墙底宽6.5米~7.5米,顶宽4.5米。我们往城墙下面看,可以看到墙体两面都包砌有耐风化、硬度高的花岗岩石条,在石条的各层立缝中灌以灰浆。墙体内部填泥土、石块,用夯筑实。墙体顶用3~4层方砖每层之间用石灰膏粘连,顶层灌缝。这样,城墙表面风雨不透,不生杂草,坚固耐用。这就是八达岭长城坚固的原因。

北峰敌楼

这是敌台,也叫敌楼,它也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敌楼骑墙而建,外侧突出墙体之外,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底部、中部和顶部。中部可以住人,储存粮食、弹药之用,顶部用来瞭望和射击。这种空心敌台是戚继光发明的,为解决守城兵力太分散、风雨难庇以及军事物资不便贮备等问题,修建这种敌台,使长城的防御体系更臻于坚固严密,这是军事防御工程的一次重要创造。我们不妨上去看一下,它有点像现在的碉堡。另外,在北2楼下面有一个登城口,我们称为券门,券门内有石阶通墙体顶面,这是古代守城将士上下城的通道。在八达岭长城上,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券门。

由于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因此,它不仅有用以防御的工程即关城(瓮城)、城墙和敌楼,而且还有传报军情的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它是古代的通信设施,用以传递军情,如遇敌情,白天燃烟称燧,夜间点火叫烽。到了明朝又增加了信炮,各个朝代的烽燧制度不完全一样,明代的具体规定是:来敌在100~200时,燃一烽放一炮;敌人在1万人以上时,燃5烽放5炮。几千里的军情不出一个时辰,就能传到京城。烽火台的历史比长城还古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是用烽火开了个杀身之祸的大玩笑。您站在此处向长城外侧南北3楼相对的地方望,就可以看到两座用砖石垒筑的烽火台。

北4楼

现在我们到了北4楼。大家发现没有,这里的人非常多,显得很拥挤,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北4楼是长城轨道滑车的上站,游人可以从这里乘滑车上下,减少了从城台到北4楼的这段距离。许多人沿着墙边走到一处仅能容下两人侧身而过的小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拥挤在一个小过道里,真是大煞风景!想一想过去,这里说不定是谁都不乐意来的地方,由于没有办法才来服役的。北4楼是个交通拥挤的地方,数不清的游人要在这里上上下下,往来穿梭!而当时营建长城的工程师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的人来此游览,所以只得将门设计得又矮又窄,而且,只有一个门供出入,只好感叹北京交通做得表里如一了:城里塞车、城外塞人呐!

北6楼

这里是北6楼,是仿无梁殿的形式建成的,是最俊美的一段长城。长而立7行砖垛,宽面立4行砖垛,垛顶碹成圆形拱券一圈,中间留有空格,成为长方形的天窗,称天井或敌楼。搭木梯可以从天井登上顶层巡逻放哨,又坚固,又实用。

北8楼

祝贺大家都成了好汉。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到了长城也不一定就是好汉,因为是好汉的必须登上八达岭的极顶——海拔838米的好汉坡。好汉坡是八达岭长城的一段城楼,城楼两侧的城墙呈角度极小的人字形上爬后在此交会。好汉坡段城墙不是最陡的,但之前几段的台阶不仅高,而且地面的砖块经历了几百年早已光滑如冰,尤以400米以下为甚。要不怎么毛泽东主席这样身经百战,身强体壮的领导人,在登山好汉坡会如此慷慨地题下这七个大字呢?

我们现在不但爬过了好汉坡,而且还登上了北8楼。北8楼是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楼,海拔高达888.9米,建筑也很有特色。原来还可以登上敌楼观山望景,但目前为了保护文物封了楼门。大家可以在此照相留影。

北峰的敌楼现已修复到北12楼。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登到北8楼。南峰就不登了。在这里我把南峰的情况介绍一下。

南峰现在已修复供游览的城段有1176米多,敌楼有7座。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3.6米。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蜒于山脊之上,宛若苍龙,宏伟壮观。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走长龙。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南5楼与南6楼之间的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PS:带团参考,考试太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