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昆高铁追风之旅(沪昆高铁遇见百年峥嵘)
沪昆高铁追风之旅(沪昆高铁遇见百年峥嵘)赣西小城萍乡便是这样一个多彩的“点”。它的声名与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有着密切关系。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萍乡安源煤矿、株萍铁路的近两万名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提出保障工人政治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要求,并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牛角坡52号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时的旧址,当初,这里是工人们的避风港和精神营地。他们读夜校,寻求思想解放,并爆发出气壮山河的能量。5年后,不少安源路矿工人骨干参加了秋收起义,在这片土地上再次掀起红色风暴。正是基于此,萍乡北站的设计充分融入了红色安源工业历史文化,与萍乡市地标性建筑物秋收起义广场纪念碑遥相呼应。多年后,回首看去,历史的点连接成线,似乎,必然中又暗含诸多巧合。当第一缕阳光从东海跃出时,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那幢旧式石库门建筑便迎来了温暖的光辉。蛰居于高楼大厦中,它仿佛一位见惯风雨的老人,享受着这种
来源:人民铁道网
高铁列车飞驰在沪昆高铁上饶段。丁 波 摄
沪昆高铁从东海之滨的上海市出发,穿越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省的锦绣山河后,蜿蜒进入彩云之南。沿着这条全长2000多公里的高速铁路行走,可以遇到多个红色景点,百年峥嵘画卷跃然于青山绿水之间。
且让我们跟随时间这位导游,重走那些老地方,重拾那些旧光影,重温那些经典瞬间。
当第一缕阳光从东海跃出时,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那幢旧式石库门建筑便迎来了温暖的光辉。蛰居于高楼大厦中,它仿佛一位见惯风雨的老人,享受着这种恬静的生活。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会址原楼建于1920年夏秋之际,漫步其间,恍惚中回到了100年前的那个暑夏。风吹着一朵朵阳光,落在青红色交错的砖面上,黑漆大门上的铜环发出微微的颤音,四处蝉鸣如雨,似乎在为一个开天辟地时刻的到来伴奏。
中共一大会议进行至中途被迫中断,与会人员便从上海乘火车转移,前往嘉兴。蒸汽机车像一个粗犷的汉子,拖着车厢行进在江南的乡野,马头墙、乌篷船、稻田时而掠过。如今,站在时间的下游,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更多的历史细节。不过,今天的我们只需花上半个钟头,即可从上海虹桥站移身到100多公里外的嘉兴,这种变迁令人更加怀念那些伟岸的身影,是他们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嘉兴南湖与相邻的西南湖合称鸳鸯湖,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清代诗人吴伟业在《鸳湖曲》中写道:“鸳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中共一大会议在一艘红船上继续举行。南湖红船,从此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高地。铁路何其有幸,见证了一个伟大政党的最初步履。百年如歌,从头再越。细心的人会发现,伴随着沪昆高铁而生的嘉兴南站,其外立面由黑白两种色调构成,顶部复合式的斜坡顶酷似江南水乡的马头墙,这里面,不知是否有致敬历史的寓意?
多年后,回首看去,历史的点连接成线,似乎,必然中又暗含诸多巧合。
赣西小城萍乡便是这样一个多彩的“点”。它的声名与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有着密切关系。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萍乡安源煤矿、株萍铁路的近两万名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提出保障工人政治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要求,并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牛角坡52号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时的旧址,当初,这里是工人们的避风港和精神营地。他们读夜校,寻求思想解放,并爆发出气壮山河的能量。5年后,不少安源路矿工人骨干参加了秋收起义,在这片土地上再次掀起红色风暴。正是基于此,萍乡北站的设计充分融入了红色安源工业历史文化,与萍乡市地标性建筑物秋收起义广场纪念碑遥相呼应。
在萍乡市的莲花县,一个偶然的机会,秋收起义部队决定放弃去湘南的计划,改道前往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湘赣边界一直是红色革命的重要区域,这里见证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往事啊。在这方红色沃土上,可以品尝到无辣不欢的萍乡菜,还能处处“遇见”英雄。透过那些蒙尘的纪念物,仿佛聆听到诗人深情的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行走在江西,可以欣赏到各种动听的民歌,比如《十送红军》《请茶歌》《江西是个好地方》《映山红》。在英雄城南昌,曾经也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八一大天亮,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国民党……”民谣反映民心,从这首歌谣里,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90多年前南昌百姓喜悦的心情。
从南昌西站乘2号地铁至大厦站,换乘1号地铁,穿过赣江,几分钟后即可抵达八一馆站。面前,是一座长方形青灰色大楼,它原来的名字叫“江西大旅社”。1927年8月1日凌晨,2.5万多名战士系着红领带,左胳膊扎白色毛巾,将手电、马灯蒙上红十字的标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作为八一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见证着时代风云,铭刻着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有一个历史细节不容忽视,在起义前夕,贺龙、叶挺的部队有相当一部分从九江乘坐火车,沿着南浔铁路南下,至南昌城对岸的牛行站,改乘船只横渡赣江,分批进入南昌城,几天后,发动了起义。似乎,宏大的红色历史中,总是少不了钢轨的精彩章节。
在大气美丽的沪昆高铁上,弋阳站是一颗小小的珍珠。这里养育了方志敏。从弋阳站去方志敏的故乡漆工镇湖塘村,沿途丘陵起伏,稻菽漫野,村庄像一朵朵饱满的花,盛开于宁静的乡野。方志敏故居是一座木结构屋宇,当然这并非原物,数次焚烧掳掠,曾经的湖塘村早已面目全非,记载着方志敏成长印迹的故居亦荡然无存。这幢宅子是新中国成立后,按原貌重新建造的。静谧中,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与弋阳接壤的横峰县,有一个叫葛源的古镇。在枫林村,保存着红军操场,方志敏在这儿挥手告别父老乡亲,踏上北上抗日的新征程。有意思的是,在葛溪河畔,有一座幽静秀美的列宁公园。1931年,方志敏主持建成了这座中共党史上最早的人民公园。如月牙的水池,见证了当时热闹的游泳比赛。物质条件是简陋的,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信仰的力量,在岁月中闪耀如初。俱往矣,沧桑过后,今天的横峰令人惊喜,它已经成为江西秀美乡村的样板,村村如画,处处见景。
沪昆如虹,承载起百年峥嵘。高铁仿佛飞奔的如椽之笔,像方志敏那样满怀激情地写下:可爱的中国。
景点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在楼下客厅举行。中共一大会址在1952年后成为纪念馆,1959年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湖旅游区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湖旅游区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历史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景区,占地面积约5.7平方公里。古运河主流及各支流、分流在嘉兴城中迂回曲折,纵横交错,与沿岸的古码头、古桥梁、旧民居、古街古巷、水榭雨廊,构成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船的启航地,是红色旅游的源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把南湖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同时也为南湖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自是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新中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距萍乡市城区6公里,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遗址陈列室,1984年8月改现名。纪念馆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3245平方米,陈列面积2400平方米,正中间建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两边是红色瓷砖组成的五星红旗和大型有机玻璃火炬灯。该馆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藏品约200件,有《安源旬刊》、工人消费合作社的股票和购物证等。该馆还辖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补习学校旧址、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等。
●方志敏故居
位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村口迎面可见苍翠浓郁的树林,千年古木随处可见。方志敏故居坐落在湖塘村的中间,原是一幢与其他民居一样的普通四榀木瓦房。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就诞生在这个世代务农的普通家庭,其童年和少年均在这里度过。旧居多次被反动势力焚毁。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按照原貌仿建了方志敏故居。庭院里植种了松、柏、竹、梅,辉映着烈士亲自撰写的一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室内陈列着方志敏家人生前用过的各类生活、生产物品和方志敏青少年时期的照片及方志敏母亲金香莲、胞弟方志慧的照片等物。
●葛源镇
位于江西省横峰县北怀玉山余脉磨盘山山区盆地中,与弋阳、德兴、上饶三县交界,因漫山遍野生长着野葛,又处于溪水源头而得名。1931年2月,以方志敏为首的赣东北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从弋阳迁驻葛源,成立了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之后,分驻在各地的特区工、青、妇、农、军校、银行等机关单位也相继入驻葛源。自此,葛源成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保存有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红军广场、八角亭等众多革命旧址,是著名的“红色省会”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本文来自【人民铁道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