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为了保证西域通道的畅通,汉朝还派出军队,“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为使者商旅提供安全和食宿两方面的服务。这就使东西方通道上出现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局面,正如诗人所咏:“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凿通后的西域古道上,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更多,“诸使外国,一辈多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使者相望于道”,常常在来往途中相遇。通使的范围也更广阔,不仅出使塔里木盆地及天山南北诸国,还派出使者远赴条支(今波斯湾西北),犁轩(古罗马帝国所属埃及一带)等国。他被扣留于匈奴之地放牧十年,客观上延误了联合月氏抗击匈奴的时机。他在月氏和乌孙的外交活动,也因不得要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给历史留下了无可奈何的败笔。作为探险家的张骞,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窥视了谜一般的西域,熟悉了西域的河流山川、物产风俗,

#纪录片大赏#

张骞是一位不屈不挠的跋涉者,忠贞不二的汉使者,更是一位英勇非凡、坚忍顽强的探险家。

历史对张骞做出了“完人”的评价。

但在执行外交使命上,他是一个失败者。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1)

他被扣留于匈奴之地放牧十年,客观上延误了联合月氏抗击匈奴的时机。他在月氏和乌孙的外交活动,也因不得要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给历史留下了无可奈何的败笔。

作为探险家的张骞,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窥视了谜一般的西域,熟悉了西域的河流山川、物产风俗,传播了友谊,进行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打开了汉朝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实行了中原王朝最初的对外开放。

“原来不通,凿之,现在通也。”正是张骞的壮举“凿空”了东、西方的通道,西方之风吹进了东方,东方文明也让西方睁大了惊奇的目光。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2)

凿通后的西域古道上,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更多,“诸使外国,一辈多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使者相望于道”,常常在来往途中相遇。通使的范围也更广阔,不仅出使塔里木盆地及天山南北诸国,还派出使者远赴条支(今波斯湾西北),犁轩(古罗马帝国所属埃及一带)等国。

为了保证西域通道的畅通,汉朝还派出军队,“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为使者商旅提供安全和食宿两方面的服务。这就使东西方通道上出现了“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局面,正如诗人所咏:“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3)

这条路上最耀眼的风景是丝绸。

无论是西方商贾,还是中原贩客,交易的商品中最大宗的是丝绸。

也许是这条路上曾经“铺满”了五彩缤纷的丝绸,才被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拓之功,理所应该地要首归张骞。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4)

在这之前,中国的丝绸织品已经有了千年发展的历史,西方的罗马帝国对丝绸还一无所知。那些有缘见到中国丝绸的罗马学者,纷纷撰文介绍,深信丝绸是树叶上长出的毛或地上经灌溉长出的线织成的。他们为这新奇的衣料,编织丁许多有趣的神话。

丝绸的魅力真是妙不可言。

罗马人第一次被这神秘的丝绸所震惊,是在公元前53年。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5)

罗马将军克拉苏率领七个精锐兵团,以破竹之势越过幼发拉底河,追击向东溃逃的帕提亚(波斯人的一部分)军队。面临灭顶之灾的帕提亚人逃到一个叫卡尔莱的地方,突然调转马 头,向紧逼其后的罗马军队射出一阵暴雨般的乱箭。罗马人猝不及防,顿时阵脚大乱。接着,比乱箭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帕提亚人在震耳欲聋的喊杀声中突然展开一面丝绸旗帜,巨大的红色丝绸在阳光下一片鲜红,灿烂耀目,闪射出具有威慑力的神秘魔光。陷入混乱的罗马士兵面对这从未见过的东西把整个天空映得通红,以为是什么神怪自天而降,吓得仓皇逃跑。事后罗马人才知道,帕提亚人在空中施展的那面慑人魂魄的大旗,原来是一种名叫丝绸的东西。这种丝绸织品来自遥远的赛里斯(即丝绸之国中国),那个神秘国度的人用一种虫子吐出的丝,织成色彩绚丽、轻柔如云、薄似蝉翼、光滑透明的布料。这正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派副使带着大量的丝绸西进波斯,那里的帕提亚人才得到了这前所未见的东西。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6)

帕提亚人在战场上利用丝绸的奇效击败了罗马人之后,又抓住罗马人急于得到丝绸的心理,充当丝绸买卖的中间人,大赚罗马人的钱,使罗马的财力甚至因大量购买丝绸而陷于枯竭状态。这一点并不夸张,因为丝绸价格在罗马是以其等量的黄金来支付的。

当时一位罗马诗人赞叹道:“丝国人制造的宝贵花绸,它的颜色像野花一样美丽,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连庄严的《古兰经》,也称颂“丝绸是天国的衣料”。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7)

丝绸不仅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柔软、精细、滑润闻名于世,而且把代表东方发达程度的文明结晶传到西方。所以它价比黄金,骇世惊俗。

西域商道的畅通,也刺激了中国丝绸的生产,丝织品源源不断从内地经河西走廊,沿着塔里木河南北两道翻越葱岭或天山,运往中亚、西亚、欧洲。罗马市场上的丝绸,则是由波斯和印度商人转手供应的。由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一度成为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所以埃及女王很喜欢用丝绸制衣,并以穿丝绸礼服出席公众活动为荣。在文化高度发达的古罗马帝国,达官贵人也同样以穿中国丝绸衣裳为荣。凯撒大帝甚至穿着丝绸长袍去观看歌剧,引起巨大的轰动。上行下效,整个罗马形成了穿丝绸衣服为时尚的风气。这种风气一度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甚至后来宫廷都感到这样下去会造成经济危机和国人道德的沦丧,不得不禁止人们穿用丝绸。有些文人更是走人极端,著文指责妇女穿这种透体丝绸衣服有伤风化。

但这并不妨碍丝绸的交易。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8)

一些精明的商人为了能得到中国的丝绸,千方百计,探索通往“大汉帝国”的道路。他们在财富的鼓舞下结成商队,不畏艰险地像接力运动一样,来往奔波于君士坦丁堡至长安那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上。

但是丝绸之路不仅是握手成交、歌舞相迎的太平之路。还常常伴随着血腥的争夺、无情的战争和匪盗强人的劫掠。

楼兰是进入西域的咽喉,是通向西方的必经之路。但楼兰王是匈奴扶植起来并受匈奴控制的。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若干年后,楼兰王安归(原为在匈奴的质子)仍对汉朝采取敌对态度,杀害汉朝使臣,劫掠商贾财物,横行于罗布泊一带。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西汉骏马监傅介子受命出使楼兰,只带了数十名土卒,楼兰王拒不会见他:傅介子在离开楼兰前对接待他的官员说:“这次汉朝派我来是给西域各国送礼的,楼兰王不见我,我就去别的国家。并把带来的金银珠玉、锦缎丝绸给他们看。楼兰王得知这个情况后、当即在王宫设宴招待傅介子一行。傅介子乘机将安归灌醉,神秘地说:“我有一事,只能对大王说。”安归将随从侍卫遣退,傅介子手下士卒从后面将安归刺死。傅介子在宫中宣布,尊汉朝皇帝之命,立在汉朝的质子、安归的弟弟尉屠耆为楼兰王,并将楼兰国改为鄯善国。尉屠耆从长安归来前向汉昭帝请求说:“司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遣一将军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重,汉昭帝应允了鄯善王尉屠耆的要求,派出司马吏卑四一人。在罗布泊岸边的伊循建域屯田。从此,楼兰古道的交通孰安全畅通了。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9)

历史往往出现惊人的重复。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匈奴与汉之间又开大战。班超从代司马之职。率领三十六名吏卒出使西域,再通西域孔道。

当时的鄯善王叫广。因受匈奴控制,使西域通道又障碍重重,难以通畅。班超投笔从戎,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发誓“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当班超一行到达鄯善时,鄯善王广对他们接待还算热情,但三天后忽然变得冷淡起来。当时鄯善国在汉朝和匈奴之间采取两面政策,谁的势力大就倒向谁。广的态度发生变化,使班超敏锐地感觉到,可能是匈奴的使团也闻风赶来了。经过侦察,果然是匈奴派了一百多人的使团来,要挟鄯善王广共同对付汉使。班超对三十六名吏卒说:“我们现在身处绝境,都想为国立功,但如果被匈奴所获,我们的骸骨就要喂豺狼了。大家看应该怎么办?”全体部属齐声回答:“值此生死存亡关头,我们一切听从司马指挥。”这时,热血沸腾的班超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接着。他布置了趁黑夜用火攻匈奴使团的计划。当夜幕降临罗布泊,鄯善城一片漆黑的时候,匈奴使团的驿馆突然起火了,四面埋伏的汉朝士卒一跃而起,有的击鼓狂呼,杀声震天;大部分人手持兵器立于驿馆门侧。匈奴使团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顿时乱作一团。恐怖中逃出的匈奴官兵,被班超率众杀死三十多人、其余近百人葬身火海。班超带着匈奴使团首领的头去见鄯善王广。广大惊失色。从此鄯善远离了匈奴势力,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10)

除了匈奴的干扰,还要防止匪盗的抢掠。中原王朝在沿途设立驿站、田屯,有时要武装护送过往使节和商旅驼队,这就使丝绸贸易成为一种代价很高的买卖。

有趣的是,当时从中原出使或西去经商的人,往往都打着张骞的旗号,借以取得西域各国的信任。“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可见,张骞在西域有很高的声望。这些西去的人群中,除少数是汉朝使者,多数都是借出使为名到西域经商的。同样,从西域各国蜂拥来到中原的使者驼队中,从事贸易的商人占大多数。他们“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时行,东向而朝天子”。

在其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那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就不断出现了国家使节、军旅屯卒、商胡客贩、弘法僧侣……组成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交流的“混合编队”。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11)

两汉时期的丝绸古道,在新疆境内主要分南北两道。若以敦煌或阳关为起点,南道沿塔里木以南,经罗布泊、楼兰(鄯善),西去且末、精绝(尼雅)、 弥(今于田县东)、于阗、皮山、莎车等国,翻越葱岭,抵印度、安息等国:北道从玉门西行,经车师前部(今吐鲁番)进入天山南麓,沿塔里木河以北经焉耆、龟兹、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噶尔),越过葱岭,或从龟兹、姑墨北行。翻越天山隘口,经中亚抵达波斯、地中海沿岸国家。

不过,无论南道和北道,都不是贯穿一致的现成道路,而是在人们不断行走中形成的。所谓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条路线而是众多路线的总称。路线的取舍要回避沙漠、高山,依水而行。商人从商队安全和费用考虑,并不一定要把自己的丝绸等中国货一直西运,走完丝绸之路全程。他们只是走到能够到达的地方,往往在塔里木盆地或中亚一带把丝绸卖给当地和外国的客商,由他们转手贩卖。然后采购域外的各种奇珍特产,文回中原。波斯、罗马等国商人也是一样,只要达到他们获取利益的目的,就在中途停下来进行交易。无论东方或西方的商人都很少有直接到达对方终点的。正是许许多多的短途贩运,)成东西方的长途交流,无数段落你来我往的接力转运的总和就构成了一条贯通东西方的欧亚大路桥——丝绸之路。

但是,那时并不存在“丝绸之路”这个名称。

张骞“凿空”西域,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但同时也开通了一条商业通道。

人们把张骞“凿空”西域,看做是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开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古人,并不知道这条牵动着东西方文化精神的通道,叫做“丝绸之路”。更不知道这一原本不存在的名称,在后世竟像黄钟大吕般震响于全世界。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在两千年后才被人们使用的。它不见于中国文献的记载,而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1887年出版的三卷本名著《中国》中首次提出来的。他不仅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的概念,还对其作了相应的论证。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意义(两千年前张骞凿空西域)(12)

他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做“丝绸之路”。其后,另一位西方学者、德国的东洋史家赫尔曼首先接受了这一称谓,把自己的一部著作题名为《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他在这本1910年出版的名著中,主张应该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涵义一直延长到通向遥远西方叙利亚的道路上去”,因为“叙利亚尽管不是中国生丝的最大市场,也是较大市场之一,而且叙利亚主要是从通向亚洲内地及伊朗的这条通道获得生丝的“。接着,这一观点又得到不少西方学者的相继认同。到了1938年,当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海定的《丝绸之路》一书出版后,更使这一称谓声名远播,被学术文化界广泛接受和使用。后来、才出现世界性的“丝绸之路”热。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缘起及其历史,最好不过地说明了这条欧亚通道的国际性意义。

张骞,理所当然地成了这条国际通道的历史伟人和文化精神的象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