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中秋节博饼的来历(中秋博饼文化是怎么来的)

中秋节博饼的来历(中秋博饼文化是怎么来的)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周凯总纂的《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岁时》曰:“中秋,街市乡村演戏……夜荐月饼、芋魁祀神及先。亲友相馈遗。”彭老查阅古籍记载和民族学资料得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初民的月神崇拜,经过神话传说的渲染,继而抹上道家的色彩。“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到唐代中叶,才有“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之说。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一,厦门的街头巷尾将再响阵阵骰子声。哐啷啷、哐啷啷……一声声骰响,让居民在团聚、欢乐的时刻怀念亲人、朋友,也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勾起甜蜜的回忆。其实,厦门、金门、台湾,都有中秋博饼文化。这期《锵锵四老行》,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就带大家去了解厦门的中秋习俗及博饼文化。1中秋博饼源于士子取秋闱夺元之义

中秋节博饼的来历(中秋博饼文化是怎么来的)(1)

博饼王中王上饼

中秋节博饼的来历(中秋博饼文化是怎么来的)(2)

外籍人士参加博饼活动

中秋节博饼的来历(中秋博饼文化是怎么来的)(3)

中秋拜月活动

台海网8月3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崔晓旭/文常海军/图)我国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最具诗情画意的一个。特别在厦门、闽南,中秋节博状元饼活动,把这个节日装点得琳琅耀彩、灿烂缤纷。

今天是农历八月初一,厦门的街头巷尾将再响阵阵骰子声。哐啷啷、哐啷啷……一声声骰响,让居民在团聚、欢乐的时刻怀念亲人、朋友,也让远离家乡的游子勾起甜蜜的回忆。

其实,厦门、金门、台湾,都有中秋博饼文化。这期《锵锵四老行》,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就带大家去了解厦门的中秋习俗及博饼文化。

1中秋博饼源于士子取秋闱夺元之义

彭老查阅古籍记载和民族学资料得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初民的月神崇拜,经过神话传说的渲染,继而抹上道家的色彩。“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周礼》一书。到唐代中叶,才有“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之说。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周凯总纂的《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岁时》曰:“中秋,街市乡村演戏……夜荐月饼、芋魁祀神及先。亲友相馈遗。”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蒋毓英修的《台湾府志》卷之六《岁时》曰:“(中秋)是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制大面饼一块,中以红朱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岁时》末了说:这些习俗“皆系内地人民流寓到台,则与内地相仿佛云”。

连横成书于1918年的《台湾通史》在《风俗志·岁时》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士子递为宴饮,制月饼,朱书‘元’字,掷四红夺之,以取秋闱夺元之兆。”

“从这些记载,可知闽台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祭月、博饼等。乾隆《鹭江志》及道光《厦门志》对博饼并无正式记载,但厦门民间博饼的习俗相沿不辍。”彭老说,此外,金门地处闽南,也有中秋博饼的习俗。1991年增修的《金门县志》(1992年金门县政府印行),在“岁时”中记载:“(八月十五日)亲友以月饼、水果相馈赠,是夜或以六掷骰状元饼赌胜。”

2清末民初成为“会饼” 台湾盛行至挑灯夜战

中秋博饼习俗,起源于科举文化,并逐步把骰子游戏、博状元筹、中秋月饼结合起来。饼的数量由一大块变成63块,博饼规则由简单而复杂,并有所变化。“中秋博饼,本来仅仅是士子取秋闱夺元之义,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游戏;至清末民初,才正式成为‘会饼’。”彭老说。

最先在博弈游戏中套用科举功名的,是南宋时期流行于江南的“状元局”。明代,江南民间将“状元局”发展成“状元筹”,产生了用骰子博“状元筹”的博弈游戏。“当时,还出现‘博状元’游戏:将月饼切成大中小3块,叠在一起,大块放在下面,为‘状元’;中块放在中间,为‘榜眼’;小块放在上面,为‘探花’。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饼;依次为榜眼、探花,吃中块、小块饼。”彭老说。

当时,人们对博状元饼兴趣极浓,乃至挑灯夜战。彭老举例,清乾隆进士、布政使钱琦,在其《台湾竹枝词》中,写及台湾中秋节博状元饼的情景:玉宇寒光净碧空,有人觅醉桂堂东。研朱滴露书“元”字,夺取呼卢一掷中。

福州籍诗人郑大枢于清乾隆年间赴台,他在《台湾风物吟》中,也描绘了博饼的热烈场面:夺采抡元喝四红,明月如水海天空。野桥歌吹声寥寂,子夜挑灯一枕风。

3郑成功军队带回“状元筹”

“状元筹”在老百姓中玩得不亦乐乎,那究竟是谁带回来的?是郑成功军队带回“状元筹”。

1659年,郑成功军队从江浙一带撤回福建,军士们将“状元筹”带回来。郑军经过闽东稍作休息,至今福鼎、福安一带,还保留着玩“状元筹”的游戏,并有“状元游街”的习俗。郑军将士把“状元筹”博弈游戏带回闽南,很快流传开来。

究其原因,一则当时正是中秋祭祖时节,二则恐怕与此时郑军将士求吉避害心理有关。明末清初,骰子与状元筹结合时,产生出“大饼”作为奖品,并与科举中状元联系起来。中秋节博状元饼的习俗,300多年前随着郑成功的军队东征驱荷,也传到台湾,所以,才有前引《台湾府志》、《台湾通史》的记述。“从糍粑饼、圆形饼、月饼,再到骰子、状元局、状元筹、单块状元饼、63块会饼,一路衍化过来,中秋节博状元饼,是我国古代诸多博戏之集大成,是骰子、状元筹和月饼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博戏,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胜负难以预测,虽经衍化、变易而始终不绝,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彭老说。

4明代中秋吃月饼与推翻元朝有关

有得玩,当然也有得吃。中秋节食俗方面,唐宋时期,人们“争占酒楼玩月”,要吃“玩月羹”。至于“月饼”,秦汉时期举办中秋节敬老活动时,赐给老人糍粑饼,这是月饼的起源。

唐太宗于贞观八年(634年)大破吐谷浑,八月十五日凯旋祝捷时,胡人进献彩色圆饼,唐太宗高兴地说:“应得胡饼邀蟾蜍。”便与将领们分而食之。“这种彩色圆饼,其实是芝麻烧饼,就是月饼的雏形。”彭老说,后来见到的月饼和唐玄宗的一个梦有关。

唐玄宗于某年八月十五夜梦游月宫,见到一种月形饼食,嫦娥对他说,此饼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醒后,唐玄宗下令大量仿制这种月形饼,用以祭月,祈盼天下太平。唐玄宗还给骰子“四”改为红色,名为“赐绯”。后来,中秋节吃月饼的风气,从皇宫传到民间,月饼成为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聪明的糕饼师傅们,便把“嫦娥奔月”作为艺术图案,形象地再现于饼面上。后来。中秋博饼把“四红”作为状元的等级。

月饼正式作为节令食品,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直至南宋末年,在吴自牧《梦粱录》和周密《武林旧事》书中,才出现“月饼”一词。

明代,中秋节吃月饼成为时尚,与推翻元朝统治有关。据说,元朝皇帝为巩固统治地位,在每10户人家就安排一名蒙古奴隶主的爪牙;10户人家只许共同使用一把菜刀。老百姓苦不堪言,几乎无法生存。他们暗中串联,把“八月十五日,家家齐动手”的纸条,藏在月饼中,作为联络信号,举行起义,一举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

于是,月饼便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吃食品了。人们以圆如满月的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家人在外有未归者,也要留他一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