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长沙花鼓戏新唱作者(文艺评论伍益中)

长沙花鼓戏新唱作者(文艺评论伍益中)一门艺术有一门艺术的表演形式,一个剧种有一个剧种的特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沙花鼓戏源自民间,是群众基础深厚、生活气息浓郁的湖南地方小戏剧种。徐特立虽然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但是他出生于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曾饱尝贫寒之苦,是一名土生土长、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普通革命者;这与长沙花鼓戏艺术骨子里的基因——“乡土气”以及亲和、诙谐、幽默的剧种风格不谋而合。这样,花鼓戏《徐特立》用徐特立家乡流传最广、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湖湘地方小剧种表现老一辈共产党人形象,传承革命精神;这样,于诙谐幽默中传播了正能量,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和戏曲传统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所以,红色题材的主角虽然是英雄人物,但作为地方戏曲的花鼓戏善于刻画百姓生活。这部戏在亲切、热烈、朴实地展示革命先辈徐特立动人事迹的同时,还通过“示死传家”“执手乡愁”等片段真实地表现了他们这

长沙花鼓戏新唱作者(文艺评论伍益中)(1)

长沙花鼓戏新唱作者(文艺评论伍益中)(2)

《徐特立》演出剧照。摄影 胡硕平 何锦

《徐特立》:一部特有吸引力的长沙花鼓戏佳作

文/ 伍益中

近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群打造的大型原创革命题材花鼓戏《徐特立》在长沙首演。该剧运用湖湘戏曲艺术形式生动地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和丰富内涵,再现了一个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以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这出戏从湖南的红色基因中汲取了营养,传递出红色精神和革命气质,带领人们重温红色历史,产生了震撼人心、涤荡心灵的艺术效果。

一、红色吸引力:叩问初心,是缅怀更是教育

文艺就是用艺术手段,从历史和现实之中,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发现和彰显这些思想价值和精神力量,它是古今一切文艺作品所要努力抵达的思想精神高地。而在各种文艺形式中,花鼓戏凭借其直观性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徐特立》选择非线性、跳跃式的叙事方式,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并以纪年为架构,采用纪实手法 截取徐特立革命生涯中“断指沥血”“不惑求知”“追光同道”“赴阵筹军”“长征秣马”“示死传家”“延绵贺寿”“执手乡愁”等8个情绪饱满的片段进行展示;同时,每个片段一个中心事件,既可独立成章,又有内在联系。剧中徐特立始终坚持“在劳动人民一边 立志为社会服务”的初心,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抉择;为呼吁开国会,他“仰天长啸为国殒,特立独行我传承”,断指写血书;为求教育兴国,他在43岁时还远赴法国勤工俭学;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他“指点江山添把手,乱世英雄为国谋”,在白色恐怖之下仍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参加了长征,是整个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为了革命后继有人,他号召子女们“社稷危亡,匹夫有责;家国苦难,子孙捐躯”……从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延安大生产,徐特立亲历了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和建设发展,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全部智慧。这样,一个生动鲜活、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徐特立艺术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跃上当代戏曲舞台,并焕发时代光芒。

革命是文艺书写不尽的主题,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有莎士比亚戏剧那样强烈的矛盾冲突,有古希腊《荷马史诗》中那样宏阔的民族奋争故事,有司马迁《史记》中那样令人为之击节的慷慨悲歌之士,更在于革命所蕴含的巨大思想价值和精神力量。《徐特立》以戏曲为体,以党史为魂;将党史内容和湖湘戏曲巧妙结合,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生动地再现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质,引导人民叩问初心使命,追溯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因而该剧不仅是花鼓戏自觉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所历经的传奇故事与峥嵘岁月、弘扬革命精神与英雄情怀的具体体现,而且是一部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可以引导广大党员重温革命历程、继承革命遗志、传承革命精神、汲取革命智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湘潭大学副校长葛飞观后说:“在建党百年之际观看这部戏,重温历史,感受过往,更能激发我们坚定执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谱写更光辉的篇章。”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李琦表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百年党史中的典范人物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观看大型这部戏是党史学习教育形式的重要举措,它用戏曲的表现方式演绎出了那段峥嵘岁月,更好地促进了党史学习教育效果。”“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务部伍文杰带领50多名年干部培训班学员来看戏。他说,“该剧选用长沙花鼓戏为载体,在坚守艺术传统的同时,紧跟时代改革创新,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是建党100周年全面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有力举措。”

二、戏曲吸引力:湘音湘韵,地方剧种开新花

一门艺术有一门艺术的表演形式,一个剧种有一个剧种的特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沙花鼓戏源自民间,是群众基础深厚、生活气息浓郁的湖南地方小戏剧种。徐特立虽然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但是他出生于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曾饱尝贫寒之苦,是一名土生土长、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普通革命者;这与长沙花鼓戏艺术骨子里的基因——“乡土气”以及亲和、诙谐、幽默的剧种风格不谋而合。这样,花鼓戏《徐特立》用徐特立家乡流传最广、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湖湘地方小剧种表现老一辈共产党人形象,传承革命精神;这样,于诙谐幽默中传播了正能量,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和戏曲传统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所以,红色题材的主角虽然是英雄人物,但作为地方戏曲的花鼓戏善于刻画百姓生活。这部戏在亲切、热烈、朴实地展示革命先辈徐特立动人事迹的同时,还通过“示死传家”“执手乡愁”等片段真实地表现了他们这对糟糠夫妇不离不弃、互相扶持的传统美德;从而也充分突显了长沙花鼓戏这个植根于湖湘大地乡野民间的剧种特点。因此,要用地方戏曲讲好革命题材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不仅要与本土观众血肉相连,用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而且要在剧目的题材与地方戏曲剧种的特点和优势之间找到契合点。革命题材剧《徐特立》创作在这方面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革命题材文艺创作承载着熠熠生辉的革命文化,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一座无尽宝库。花鼓戏《徐特立》较好地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达到了地方戏曲开新花的艺术效果,无论编剧、导演,还是演员都有新的突破。该剧虽然充盈着生活情趣,但多了一些其他地方戏曲所不具备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如在第二场“不惑求知”中,徐特立要到欧洲勤工俭学,与妻子熊立诚的对白以及三鞠躬的对唱;这夫妻间的对场戏有起有伏,有张有弛,看似是吵架,暗地却是秀恩爱;看似剑拔弩张,实则妙趣横生。特别是结尾处他们俩在公园唱的浓茶调,诙谐幽默,通俗易懂,在思乡怀旧的况味中充满了打情骂俏,使得烟火温情,溢满心间;人生百般趣味,皆在戏中。这样,具有“乡土气”的花鼓戏更进一步使徐特立的革命英雄形象变得生动真实,富于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也正如导演何艺光所介绍的,“在花鼓戏文本的基础上我们突出了一些矛盾,让戏要有戏,适合花鼓戏的表现方式,适合花鼓戏观众的审美;再者,我们探索在这部戏中将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进行融合,有情有技。”因此,这部戏集中了花鼓戏完整的唱腔,将主要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饱满;同时还借鉴话剧、舞蹈等艺术的表演技巧,将人物内心情感与外在程式有机结合起来,寻求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时尚的完美融合。这样,不仅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腻描绘,使人物有血有肉;而且对花鼓戏声腔进行了突出呈现,保证了革命题材剧目的湘音湘韵。

三、审美吸引力:舞台多元,深入人心

成功的戏剧作品离不开生动的艺术表达。《徐特立》从地方戏曲表现的需要出发,立足于当代人的思考;并充分运用传统艺术手法,挖掘出了符合当下老百姓审美需求的戏曲样式;这对全面提升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作品的艺术品格做出了贡献。在音乐表现上,该剧唱腔悠扬婉转、自然流畅,主要采用了花鼓戏独具特色的川调、打锣腔和小调等声腔,同时还融入了湖南民歌《浏阳河》、陕北民歌《大生产》以及黄梅戏《天仙配》、京剧《状元媒》等音乐元素。这样的音乐设计不仅独具匠心,而且充分发挥了花鼓戏的音乐特长,以特有艺术感染力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思想及内心独白,渲染徐特立的革命精神。另外,该戏在伴奏乐器上还增加了双排键、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不仅使花鼓戏的表现力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而且以一种独特的舞台音乐方式,叙述剧情,诉说革命人物徐特立的情感、思想及矛盾冲突。在舞蹈安排上,该剧围绕故事情节的发展,先后设计5段群舞,将舞蹈与花鼓戏完美融合,使舞蹈与花鼓戏产生“互文”效果。如在“断指沥血”的开场中,一大群学生以及工人、农民、商贾拿着各自的道具,迈着舞步喊着“召开国会”的口号上场,这段群舞为徐特立的闪亮出场作了铺垫。而后,无论是长征爬雪山的群舞,还是大生产开荒拓土的舞蹈;或慷慨悲壮,或喜庆热烈;都显得极致饱满、酣畅淋漓,恰到好处地烘托剧情气氛 深刻体现出当代花鼓戏艺术的美学追求。在服装设计上,大量运用水墨风格的彩绘作为装饰,将傲立山岩的松柏为徐特立作配;同时在水墨图的周围大面积地添加线性的、有强烈笔触感的刺绣,并且在色彩上接近主色调,达成了装饰性与质朴感的统一;从而使其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浓郁沧桑感,以再现峥嵘岁月,展示徐特立温文尔雅又不失铮铮傲骨的君子之风。在舞台设计上,采用抒情写意的表现手法,十分注重营造仪式感和画面感,如菜刀断指、入党宣誓、雪地秣马、(在中堂)示死传家、大生产运动等场面,显示出该剧在舞台效果上叙事流畅、激情饱满,并以特有艺术感染力来表现剧中人物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担当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这种独特的舞台造型美具有鲜明的美学体征,符合长沙花鼓戏的审美优势,艺术肌体让人看着很舒服。

长沙花鼓戏传在戏剧冲突上表现为重细节而轻情节,突破了“事不奇不传”的传统戏曲情节观。《徐特立》打破了传统戏曲形式的束缚,立足更深更广的时代背景,以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把片段化的结构方式整合在一起;小场景传递大气象,使历史时空在舞台间穿梭跳跃,用戏剧的当代表达和创新手法讲述革命故事;同时,让剧中人物,按照戏曲的唱、念、做、打进行表演,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饱满复杂的内容,别样地诠释徐特立的革命精神内涵;呈现出动人心魄的戏剧张力和新的审美特质,是地方戏种求变图存的有益尝试。戏曲文化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形式,好的戏曲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能够抓住人们的情感,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成为剧中人,从而构建起人们的精神家园。《徐特立》运用史诗性与戏剧性、再现与表现、写实与写意等这些相互融合的戏曲语汇,将红色基因注入艺术创作,把正确的艺术观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多元化的舞台呈现与长沙地域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了革命先辈家徐特立始终心怀大义、敢为人先,将教书育人、救国救民的理想融入为党和国家奋斗终生的伟大实践;这样,既仅传承了地方戏曲,将花鼓戏带回了大众视野,又弘扬了红色文化,渲染了红色精神,非常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观赏趣味。一个好的文艺作品不但要符合戏曲的规律,要有欣赏价值,要美,要好听、好看,而且要有现代的思想意识,得跟社会现实合拍,这才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该剧以湖南地方戏曲中的花鼓戏语汇演绎湖湘英雄人物的革命历史事件;虽然传承了花鼓戏艺术形式,但是内容与时俱进,对徐特立的革命历史进行了现代解读;在表现方法上输入了美妙的音乐、喜剧性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动作等许多现代元素,制造出具有喜剧效果的喜剧情境,契合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诉求,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

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花鼓戏《徐特立》以文艺形式宣讲徐特立的不平凡的革命历史,用艺术语汇传递徐特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红色精神,深刻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责任感,是一部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兼备的文艺作品。

长沙花鼓戏新唱作者(文艺评论伍益中)(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