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

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四、齐懿公是如何被杀于渑水源头的?然而,公元前609年,就是在环境优美的申池附近,竟然发生了一起弑君大案。雨后松泥屐齿粘,渑源乍觉水清添。桥南一带垂杨柳,恰趁风前挂酒帘。可见,一直到了2000多年后的明朝,申池周边仍然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据说,直到民国时期,渑水源头仍绿波粼粼,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在遥远的古代,临淄小城(宫城)西门外地下水非常丰富,平地出泉,泉流汇聚成池,古称申池,邻近的城门被称为申门。

当时的申池周边茂林修竹,曲径回廊,水面清流微波,浮光泛金,环境十分优美,是齐国王公贵族宴乐游憩的胜景佳地。

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北魏时申池边还有古时留下来的树木和竹子。

明代诗人于梦菊在《渑源诗》中这样写道:

雨后松泥屐齿粘,渑源乍觉水清添。

桥南一带垂杨柳,恰趁风前挂酒帘。

可见,一直到了2000多年后的明朝,申池周边仍然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据说,直到民国时期,渑水源头仍绿波粼粼,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然而,公元前609年,就是在环境优美的申池附近,竟然发生了一起弑君大案。

四、齐懿公是如何被杀于渑水源头的?

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公游于申池。二人浴于池,歜(chù)以扑抶(chì)职。职怒。歜曰:“人夺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伤!”职曰:“与刖其父而弗能病者何如?”乃谋弑懿公,纳诸竹中。归,舍爵而行。齐人立公子元。

上面这段文字生僻字较多,颇为难懂,下面简单翻译一下。

上文中的“公”、“懿公”说的都是齐懿公,也就是齐国第21位国君。“歜”和“职”也都是人名,前者全称为邴歜(bǐng chù),后者全称为阎职(或雍职)。

齐懿公,姓姜名商人,是齐桓公众多个儿子中的一个。

公元前643年秋,齐桓公病危。为了争夺君位,齐桓公的四个儿子(公子无诡、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还没等到父亲离世就大打出手,相互攻伐,导致齐桓公无人照看,在饥病交加中孤独死去。

一代枭雄、春秋首霸齐桓公竟然死的如此凄惨。读史至此,顿生无限感慨。吊诡的是:那四个为了争夺君位不顾父亲死活的儿子,后来竟然都坐上齐国国君的宝座。

齐桓公死后,公子无诡(齐中废公)、太子昭(齐桓公指定接班人,齐孝公)、公子潘(齐昭公)先后登上君位。但是,公子商人始终没有放弃夺位野心。公元前613年,齐昭公(公子潘)去世,公子商人杀死昭公之子,即位为君,史称齐懿公。

为了登上齐国君位,齐懿公足足等了30年。但是,对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齐懿公并没有珍惜,整天花天酒地,荒淫好色,让国人大失所望。

且说到了公元前609年,也就是齐懿公即位的第五年,齐懿公到申池游玩。在齐懿公的随侍人员中有二个人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邴歜和阎职。

邴歜与齐懿公原有杀父之仇。当年齐懿公为公子时,曾经与邴歜的父亲争夺采邑,未能如愿,因此怀恨在心。齐懿公即位后,邴歜的父亲早已死去,但是齐懿公仍然让人掘开坟墓,把邴歜父亲的脚砍了下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邴歜后来竟然担任了齐懿公的车夫。

阎职与齐懿公有夺妻之恨。阎职的妻子非常貌美,却被齐懿公纳入宫中供其淫乐。同样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阎职竟然也在齐懿公身边担任了一个类似于车夫之类的角色——骖乘。

这次齐懿公到申池游玩,邴歜和阎职都参加了。在申池泉水中洗浴时,邴歜用鞭子打了阎职一下,阎职生气了。

邴歜说:“你连妻子被人夺去都不生气,挨一鞭子有什么可生气的?”

阎职回敬道:“你还说我呢!有的人父亲死后被人砍了脚,不是也没见多恼恨吗”。

说来说去,二人都感到羞愧难当,多年来对齐懿公的仇恨被激发出来了,于是合谋杀死了齐懿公,并把尸体藏到了申池边的竹林中。

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1)

齐懿公死后,国人恨其生前的骄恣无道,废掉了他的儿子,迎立在卫国避难的公子元即位,史称齐惠公。至此,齐桓公死前参与君位争夺的四个儿子或早或晚、或长或短都登上齐国的君位。

关于这件事,晋代为《左传》作注的杜预写道:“申池,齐南城西门,(鲁)文公十八年,杀(齐)懿公,纳诸竹中,其地多竹木。”

六、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渑源之竹遭殃

关于“申池有竹”的记载还体现在《左传》的另一篇文章中:公元前555年,“乙酉,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萩。范鞅门于雍门,其御追喜以戈杀犬于门中。孟庄子斩其以为公琴。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

这段文字人名、地名太多,很多人不明白说的是咋回事。杜预将其简化为:“赵武、韩起,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这就比较简洁明了了。

上文中提到的韩起、赵武、魏绛分别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先祖,其中以赵武最为著名,也就是故事《赵氏孤儿》中的那个孤儿。在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很多人为了保护赵武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2)

赵武长大复出后,受到了晋悼公的重用,为延续晋国的霸主地位立下了很多功劳。公元前555年,赵武、韩起率十二家诸侯出兵伐齐。齐国抵挡不住,临淄被围。晋军在临淄城外大肆破坏,“伐雍门之萩”、“焚雍门及西郭、南郭”、“焚申池之竹木”。

在这个记载中,除了需要注意申门外的竹木外,雍门也是当时临淄城的一座城门,和申门一样位于城池西部。史书记载,齐城有门13座,现已探明11座,申门、雍门都在已经探明之列。

上文还提到了“南郭”一词,这里的“南郭”是指当时临淄城南外的居民点或社区。郭为外城。据传,当时齐国国君让一些同族大夫分散居住在临淄城外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称为东郭、南郭、西郭、北郭。

在历史典故“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原文为南郭处士)就是临淄人,生活在战国时代的齐宣王、齐湣(mǐn)王时期。按常理推测,此人应该家居临淄城外的南郭社区。

六、稷下学宫就在渑水河畔?

作为渑水的源头,申池之水如果不外溢出形成河流,那么就和渑池一样,不过是个有名的水池或池塘而已。

现实中,申池之水向北溢出,顺城流淌,变成了一条小河,即为渑水。

渑水形成后由南向北缓慢流淌,不久接纳了临淄城的一处排水口,河面渐宽,绿波粼粼,潺潺而下,经今临淄齐都镇的长胡同村东,过督府巷东,穿过东、西石桥村,流入邵家圈村。

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3)

在邵家圈村,考古人员发掘出了大量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和齐瓦当等珍贵文物,其中在村后发掘清理出故城排水口一处,排水口以巨石垒砌,分为三层,是当时渑水的又一处补给水源。

邵家圈村渑水河畔还可能是齐国稷(jì)下学宫所在地。

“稷”是临淄大城西北部一个城门的名称,即稷门(有资料认为稷门为临淄南门),据说是祭祀周朝先祖后稷的地方;“稷下”就是临淄城的稷门附近。历史上齐王曾在“稷下”设立学宫,故名“稷下学宫”。

从下图看,“稷下”与今天邵家圈村的位置较为吻合。1946年,考古人员在邵家圈村的渑水河中挖出一方石碑,碑上刻有“稷下”二字,字体正楷双钩阴刻,也可看作稷下学宫就在邵家圈村的例证。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时期,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历时150年左右。在其兴盛时期,曾汇集了当时诸子百家中几乎所有的学派,吸引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其中著名的有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申不害、鲁仲连等。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以及国别、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见解,互相诘难,从而吸引了当时各个学派的大量学者,使稷下学宫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学术重镇。

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4)

在邵家圈村接纳了城内排水后,渑水继续往北流动,进入今临淄区凤凰镇的王青村境内。

在王青村南,渑水分为西、北两支,向北流的继续称为渑水,向西流的则改叫系水。

按下渑水不表,先说一说系水。

七、渑水、系水,两河同源

在关于古代临淄附近水系的文献资料中,有时见到一条被称为系水的河流。在古代齐国,系水也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有人经常把渑水、系水和梧河的关系搞混,在此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中,渑水、系水都是在《淄水注》中提及的。原文中,从淄水讲到时水(今乌河),又从时水讲到了系水和渑水。由于系水比渑水更早注入时水,因此作者郦道元用了较大的篇幅先介绍了系水:

(系)水出齐城西南,世谓寒泉。东北流直申门......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岸边)有故封处(从前筑土隆起的地方),所谓齐之稷下也......又北迳临淄城西门,而西流迳梧宫南......又西迳葵丘北......又西北流,注于时。

上文中关于系水的记载,前半部分与本文关于渑水发源、渑系分流的介绍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郦道元也认为稷下学宫在齐城的西北部、渑(系)水岸边。

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在介绍青州府临淄县的河流时,专门列举了渑水,而没有系水。关于渑水,顾祖禹也认为:渑水,在县西。源出故城西南之申池,分为二流,西流曰系水,北流曰渑水。

民国九年的《临淄县志》中也留下了“渑水与系水同源”的记载。

在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中,有多个朝代的地图中标注有渑水,而未见系水。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渑水和系水最初是同一条河流,即从发源地申池到王青村南这一段既可以称为渑水,也可叫系水。

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