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
战国齐国王陵:一条渑水河 半部齐国史(兴福镇义和村附近渑水现状,拍摄于2022年1月30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渑水河下游的水已经不多了,但是上游还是水流潺潺,荷香阵阵。当时听人说,临淄区有个西单村,家家户户院前都有一个藕池,让乡亲们羡慕不已。到了九十年代,渑水河下游已经基本没水了,个别河段甚至被填埋阻塞。以上多种文献资料、历史典故表明,古代渑水流域气候温润,水源充沛,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北宋时期有个叫王辟之的官员,晚年就隐居在渑水河畔,经常与朋友们一起欢宴赋诗,追古抚今,高谈阔论。后来,他追忆平生经历见闻,编成《渑水燕谈录》一书。此书共十卷,史料性、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是研究北宋历史的必读之书。书中有我国对“瓦当”的最早记载;我国文学史上关于“三苏”的称呼也最早源于此书;“开卷有益”、“高下其手”两个成语也出自此书。有人这样描述渑水河的美景:河内鱼虾成群结队,清晰可见。河水两岸土质肥沃,盛产荸荠
在这个典故中,关于渑水的就是一句话:田单黄金横带,骋于淄渑之间。有人说,田单“骋于淄渑之间”是形容其游乐范围很广。
我不这样认为。
淄水、渑水其实就是临淄的护城河,距离极近,二河之间就是临淄城。因此,应该理解为:当时的田单整天身穿华衣美服,在临淄城内游玩嬉戏,逍遥自在,逐渐脱离了群众,失去了人心。
十五、渑水变了!
以上多种文献资料、历史典故表明,古代渑水流域气候温润,水源充沛,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北宋时期有个叫王辟之的官员,晚年就隐居在渑水河畔,经常与朋友们一起欢宴赋诗,追古抚今,高谈阔论。后来,他追忆平生经历见闻,编成《渑水燕谈录》一书。此书共十卷,史料性、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是研究北宋历史的必读之书。书中有我国对“瓦当”的最早记载;我国文学史上关于“三苏”的称呼也最早源于此书;“开卷有益”、“高下其手”两个成语也出自此书。
有人这样描述渑水河的美景:河内鱼虾成群结队,清晰可见。河水两岸土质肥沃,盛产荸荠、莲藕等水生植物和水稻等农作物,沿河农家春日引水洇地,银光闪闪,夏日荷花盈塘,稻谷飘香,处处呈现出一派鱼米之乡的江南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渑水河下游的水已经不多了,但是上游还是水流潺潺,荷香阵阵。当时听人说,临淄区有个西单村,家家户户院前都有一个藕池,让乡亲们羡慕不已。到了九十年代,渑水河下游已经基本没水了,个别河段甚至被填埋阻塞。
(兴福镇义和村附近渑水现状,拍摄于2022年1月30日)
2019年,我回老家的时候,特意到周边地区转了转,发现渑水河道大多已被开垦成耕地,种上了庄稼,不像是一条河了;兴福段河道旁更是厂房店铺鳞次栉比,好一派繁荣景象!
以渑水现在的状况,在雨灾中应该发挥不了多大的排涝作用。打电话询问老家的亲戚,这场雨灾对家乡的影响竟然不大。
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多年的抽水灌溉,当地的地下水位大为下降,大量雨水很快渗入地下。第二个原因是在老家西部还有一条河流。
与渑水一样,这条河也是多次路过,但一直不知道它的名字。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这才知道此河名叫兴福河。
兴福河发源于临淄区朱台镇,当地名叫九曲康浪河,位于康浪河以西,几乎与康浪河平行,从南向北流入博兴县兴福镇,然后折向西流,略成东南西北走向,流至国道205线东侧后,一路沿205线向北汇入预备河(时水故道),与渑水-预备河的交汇处很近,只是位置偏西一些。
我们村的村名中原有一个“台”字,地势比较高,耕地几乎都位于村庄西部,有很多沟渠通往兴福河下游。看来,这次雨灾中没有渗入地下的雨水都通过这些沟渠流入兴福河了。
与渑水相比,兴福河算是保护得比较好的一条河。
我读初中的时候,到镇一中上学必经兴福河,记得兴福河里一直有水。曾经有一段时间,河水红泡绿沫,臭气熏天。当地老百姓说,这是从临淄那边流过来的工业废水。后来人们在河中筑了一道土坝,把来水堵住了。
近几年,淄博市污染治理的力度很大,想必那些排放废水的企业早已被取缔了,兴福河中的拦污土坝也应被拆除了。
兴福河有一条支流,也是发源于临淄,从南向北流动,最后在博兴县曹王镇东鲁村东南汇入兴福河。有的资料称这条河为中兴福河。中兴福河从临淄流入博兴后遇到的第一个村庄叫王海村。
王海村原名望海寨。据说,古时附近有一处清泉,名曰“海眼”,泉水丰涌,站在泉边,向东远眺,能隐约望见东海;故名望海寨;后因村庄周围常年水流汪汪,更名为汪海寨;直到清初,因村内王姓居多,更名为王海寨,后称王海村。
王海村中兴福河上有一座石桥,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史称凤阳桥。该桥拱形三孔,青石筑就,工艺精致、石刻精美,现保存基本完好,行人、车辆依然可以通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无独有偶,青州也有渑水、康浪河
关于渑水的故事快要讲完了,这时才发现古代青州也有一条河叫渑水。
这条河与我们前面讲的渑水完全不是一条河。此河现在叫北阳河,其下游有时也简称为阳河。
根据《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等资料记载,北阳河古称浊水,又名阳水、长沙水,也叫渑水。古代有学者认为,绳、渑有别,发源于临淄古城的那条河叫渑水,发源于青州的那条河叫绳水,这一观点已被郦道元否定了。
在今天的青州市,有北阳河,也有南阳河。南阳河发源于青州西南的玲珑山下,从西南向东北流至驼山西麓,一路接纳山泉,进入青州市区,历史上曾作为一条支流注入北阳河。现在不再汇入北阳河,而是呈西南-东北方向贯穿青州市区,出市区后在张家河村调头转向东南,最后注入弥河。
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明代山东地图上,南阳河与北阳河已是二条河流,而且在标注北阳河时专门用括号加上了“渑水”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