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亚芬哪里人今年几岁(袁雪芬为何不收徒)
方亚芬哪里人今年几岁(袁雪芬为何不收徒)十三岁时的袁雪芬于是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只拿一把扇子,独自一人离家,就到三里外的四季春班学戏了。袁雪芬出生地旧照袁雪芬1922年3月出生在浙江嵊县西乡杜山村一个贫困的乡村教师之家。11岁那年,村里来了个越剧戏班,听说学会演戏赚钱就能分担家庭重担,早熟的袁雪芬便萌发了进戏班学戏的强烈愿望。
不少越剧戏迷都知道,袁雪芬是越剧历史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她主攻旦角,创立了独树一帜的袁派艺术,她一生创造演绎了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许多人争相学习模仿的偶像,然而一个令许多人疑惑不解的事实是袁雪芬从来没有收过徒弟。
袁雪芬剧照
这样说可能也不全面,事实上,戚雅仙、金采风、吕瑞英、朱东韵、方亚芬等都曾是袁雪芬的学生或徒弟,袁雪芬或多或少都指导过她们,特别是当今越坛杰出的袁派传人方亚芬还是袁雪芬手把手带教出来的呢!
然而如果按梨园界的常规,只有徒弟对师傅叩过头,也就是举行过拜师仪式的才算师徒的话,袁雪芬一生确实没有举行过任何拜师仪式,她没有这种意义上的徒弟,这是为什么呢?袁雪芬为什么不愿收徒弟呢?盼望“桃李满天下”难道不是大多数戏曲名家的心愿吗?
袁雪芬出生地旧照
袁雪芬1922年3月出生在浙江嵊县西乡杜山村一个贫困的乡村教师之家。
11岁那年,村里来了个越剧戏班,听说学会演戏赚钱就能分担家庭重担,早熟的袁雪芬便萌发了进戏班学戏的强烈愿望。
于是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只拿一把扇子,独自一人离家,就到三里外的四季春班学戏了。
十三岁时的袁雪芬
科班生活很苦,师傅打骂家常便饭,但袁雪芬人小鬼大,学戏很快。进科班六个月,袁雪芬和师姐们刚刚学会两台半戏,就穿上行头登台为班主赚钱了。
1936年春末。袁雪芬随四季春班从绍兴、萧山来到浙江省城杭州,在清河坊的老国货商场演出。
由于科班里十八、九岁的一批师姐在绍兴一带演出时大都被财主侮辱、霸占了,留下的也一蹶不振。老板和师傅商量后,就把十四岁的袁雪芬推上去挂了头牌。
袁雪芬剧照
袁雪芬虽然已在科班学演了三年戏,但师傅只不过教了些最基本的东西;以后又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转,没见过大世面,因此挂上头牌,袁雪芬不仅没高兴,反而感到压力山大。
为了在艺术上有所进步,顶起这块“头牌”,袁雪芬就在戏班请来的名演员演出时偷偷地看,把唱腔、表演上好的地方,偷偷地记在心上。
那时候,戏班有“同行是冤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陋习,名演员是不肯轻易教戏的。
有的名演员不但不肯教,还故意在台上刁难年轻演员,临时改编台词或拖延剧情,让人在台上尴尬不已,显摆自己。
袁雪芬剧照
在两个多月的演出中,天天日夜两场紧张演出,余下的时间里,袁雪芬就逼着自己发奋努力,抓紧一切机会认真地学、背唱词和台词。
但毕竟是“偷学”,似乎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袁雪芬终日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中,明明受了捉弄也不敢吭声,无处“伸冤”,只好偷偷地哭一场。
有一次哭累了倒头便睡,受了风寒,发高烧一直不退。最后折腾了两个月,才算把命拣了回来。但经过这一场大病,人瘦得脱相,记忆力也大不如以前了。
袁雪芬剧照
重新回到戏班的袁雪芬,只能演些次要角色和配角了。
袁雪芬很着急,但知道着急没有用,只能慢慢恢复。于是袁雪芬只有更加注重“自学”,才有可能赶上来。
为此袁雪芬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做个有艺有德有文化的人,以后绝不拜这些“名演员”为师,将来即使成了名,也决不傲视后辈演员,更不会“捉弄”后辈演员。
袁雪芬生活照(1940年代)
1938年袁雪芬随戏班来到上海。此时的上海成了冒险家的乐园,有钱人的世界,市面畸形繁荣,越剧受到异乎寻常的欢迎。
袁雪芬已有“小王杏花”之称,艺术上正处于上升期,受到不少宁、绍籍钱庄帮和有闲太太小姐的追捧。
但是袁雪芬却与众不同,她从其他姐妹的遭遇上看到了世道的艰辛和险恶,就抱定一个宗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做人的尊严:“过房娘”不拜;堂会不唱;请客送礼不去、不收;另外,既然自己没拜过师傅,当然也就不会收徒。
袁雪芬生活照(1945年)
袁雪芬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中年妇女的模样,台下素面朝天,梳一根长辫,穿布衣,吃素食,拒绝一切应酬,只关心与越剧艺术有关的事,自觉践行着“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这条父亲给她立下的准则。
袁雪芬(左)与马彰花合影(1940年代)
为此,不知有多少人嘲笑讽刺袁雪芬“老土”、不领“市面”,但袁雪芬就是这样我行我素,洁身自好,坚持走自己的路。
后来二十岁的袁雪芬在大来剧场举起越剧改革的大旗,并获得空前成功,无不与她这种远见绰识和非凡勇气有关。
就是在大来剧场演出期间,“班底”演员队伍中有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她觉得袁雪芬大姐演戏认真,表演稳重细腻,唱腔韵味浓郁,就刻意模仿袁雪芬的表演和唱腔。
袁雪芬(右)与戚雅仙(1940年代)
由于她经常与袁雪芬同台演戏,一个演姐姐,一个就演妹妹;一个演小姐,一个就演丫环。近水楼台先得月,渐渐真的也就与袁雪芬有几分相似了,观众亲切地送她“袁派小花旦”的称号。
不久就有剧团请她去担任主要演员。小花旦进了大剧团,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不久就独挡一面,自组剧团,在袁派基础上求变求新,形成了自己的流派。这个小姑娘就是后来的越剧戚派创始人戚雅仙。
戚雅仙一直在心里将袁雪芬视为自己的艺术引路人,袁雪芬也经常关心指导戚雅仙,她们是没有拜过的“师徒”。
其实,袁雪芬虽然没有收过“徒弟”,但凡有人愿意向她学习求教,她总是来者不拒,诲人不倦。后来从袁派又蜕变出吕派、金派、张派,无不与袁雪芬的胸怀和精神有关。
袁雪芬(左)与吕瑞英(1986年)
远的不说了,2003年,江苏省淮剧团的青年演员陈澄第一次主演淮剧《祥林嫂》,她自然产生向舞台上第一个“祥林嫂”袁雪芬学习请教的想法,袁雪芬欣然接受,陈澄曾五次登上袁门,袁雪芬悉心指导她。
袁雪芬剧照
彩排那天,袁雪芬又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到江苏泰州为陈澄“把场”,做了一次“跨界”老师。陈澄很感动,说袁雪芬是她一生难忘的、没拜过贴的好老师
袁雪芬与陈澄合影
至于当今最优秀的袁派传人方亚芬从1985考上上海戏曲学校越剧班后,就得到袁雪芬的精心栽培,取得长足进步。
袁雪芬手把手地将《西厢记》、《祥林嫂》等戏传授给她,还教方亚芬怎样深入到角色内心世界去创造人物的方法,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关怀备至,使方亚芬从一名越剧演员成为备受瞩目的越剧明星和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是方亚芬真正的恩师了。
但是方亚芬从来也没“拜”过袁雪芬,袁雪芬当然也不需要她“拜”。
袁雪芬与方亚芬(1980年代)
对此方亚芬说:她非常理解并尊重老师在过去时代形成的“观念”,没有必要要求老师改变,老师也不会改变。这样也好,她与袁雪芬是一对“有实无名”的师徒,反而成就另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
袁雪芬在辅导方亚芬(1991年)
如今袁雪芬已经离世,传承袁派艺术的大旗由方亚芬扛起。方亚芬决定今后也不收“徒”,但会像她的老师那样毫无保留地把袁派艺术的精髓交给每一位愿意学习的“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