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打开《溪山行旅图》,映入眼帘的,除了气势逼人的山水外,还有各类藏家的题款与印章,彰显着这幅稀世珍宝的流传有序。这件作品刚刚问世就被收入北宋皇宫,皇帝宋徽宗是范宽的忠实喜爱者,据史书记载,他曾经收藏过的范宽作品有56件之多。画中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金兵不懂什么书画,只俘虏了北宋皇帝、宫妃和珍宝,《溪山行旅图》便随着皇宫里大量的珍宝绘画流散民间。后来,《溪山行旅图》在各色人等中辗转,被各种人盖过收藏章,当中不乏著名鉴赏家和多位皇室成员,经手累加的印鉴多达22枚,而乾隆帝的印鉴竟有6枚,加盖了他专门用于收藏的“御书之宝”的御用方印鉴,可见其珍爱程度之盛。只是乾隆之后,皇家就很少关注这件作品了。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紫禁城随后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平民百姓才有幸看到《溪山行旅图》的真迹。画趣拾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1)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北宋中期一位叫王诜(音同:身)的画家曾经在同一间屋子的东墙挂李成山水,西墙挂范宽画作,看了半天,前者墨润笔精,烟岚轻动,秀气可掬;后者则是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王诜感叹:“此二画之迹,真一文一武也。”用文武来区别李、范这两位宋早期山水画大家,的确有十分形象的妙处,如果将现在这幅《溪山行旅图》与前面的《读碑窠石图》两图并置,我们也会与王诜有同感。

《溪山行旅图》称得上是幅皇皇巨著,这样的画可能要远一点儿距离才不会被它的气势压倒。《溪山行旅图》从各个方面都为我们展现一个雄强浑厚、充满震撼力的山水世界。站在它的面前,只见扑面而来的是一座顶天立地、插入云天的占据整幅画面三分之二的巨峰,山体上少见植被,山石裸露更显四面峻厚,山石主体的皴法在画史中被称为“雨点皴”或者“豆瓣皴”,“雨点”、“豆瓣”形容这种皴法的排布密集,短小如钢凿成,有人形容这种皴法“如生铁铸成”,将山石的质感非常恰当地表现出来,塑造了一个"气魄雄浑 如云长贯甲"般的堂堂大山,直令人倾倒。峰顶有密林,蓊蓊郁郁,苍苍莽莽,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幻化成轻烟薄雾,衬托出山的高耸与雄强。高山下,巨石坚凝,杂树丰茂;绿荫里,萧萧寺观,隐约可见;乱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leng ceng)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王诜所说的站在范宽画作前“如面前真列峰峦”,是千古人的同感。画家又很巧妙地用缥缈烟云作为巨峰与画中前景的过渡,使观者不会产生视觉上的突兀感。前景是怪石箕踞的岗丘,岗丘上百树丛生,或侧或欹,形如偃盖,山脚流水潺潺,树巅间隐隐绰绰露出楼阁,山路上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四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跋涉,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岑寂,此刻,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2)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让人感受到恢弘博大而又逼真动人的气象,沉沉的绝壁,一线瀑布成了画眼 承上启下 使山峰充满灵气.浮动的山岚横过画面 造成了前后的空间感,左侧的半壁山峰令人感到山外有山、画外有画。“近山才四寸,万象纷纳芥”,树木植被的刻画十分注重不同种类的形态与特征,不同于后世山水画中大部分对树木处理得样式化、符号化,而这也是宋代绘画卓绝于历代画史的原因之一。丰茂的树丛 潺潺的流水 兼程的商旅 似乎是那山川蓬勃生命的象征,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匠心独运。此画构图层次分明 主次和谐.前后递进 用水贯通. 用笔清雄 浓淡了然 以墨骨取胜。范宽画作的用墨也不同于李成的喜用淡墨,而是多浓墨、焦墨,有浓重感。《宣和画谱》说看他的画“恍然如行山阴道中”,现代黄宾虹也说“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作者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取势磅礴,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面大小、远近、虚实的宾主关系始终牵动读者的视线,前景细腻精致,后景大气雄浑,整幅画面气势逼人而清幽空灵,动中有静,静中有声,既有逼人的高山,又有清新的溪流,很难不让人发出由衷的赞叹。如斧凿般的雨点皴,凿出山的实质与风骨,点点雨点,如细胞、如分子、如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画家画作时如雕刻工匠般,一点一点的,细心耐心但雄强的画出,就如同修行一般,日复一日,勇猛精进。

画趣拾珍

打开《溪山行旅图》,映入眼帘的,除了气势逼人的山水外,还有各类藏家的题款与印章,彰显着这幅稀世珍宝的流传有序。这件作品刚刚问世就被收入北宋皇宫,皇帝宋徽宗是范宽的忠实喜爱者,据史书记载,他曾经收藏过的范宽作品有56件之多。画中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金兵不懂什么书画,只俘虏了北宋皇帝、宫妃和珍宝,《溪山行旅图》便随着皇宫里大量的珍宝绘画流散民间。后来,《溪山行旅图》在各色人等中辗转,被各种人盖过收藏章,当中不乏著名鉴赏家和多位皇室成员,经手累加的印鉴多达22枚,而乾隆帝的印鉴竟有6枚,加盖了他专门用于收藏的“御书之宝”的御用方印鉴,可见其珍爱程度之盛。只是乾隆之后,皇家就很少关注这件作品了。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紫禁城随后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平民百姓才有幸看到《溪山行旅图》的真迹。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3)

《溪山行旅图》局部

1933年,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南京国民政府将紫禁城的珍宝分批南迁,《溪山行旅图》随着其他文物颠沛流离,最终落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1958年之前,大家并不能确定这幅《溪山行旅图》就是范宽的真迹,因为宋朝人比我们爱惜作品,作者经常不在画面上签字印章,尽管历代鉴定家将其与范宽其他作品做了对比,猜测应该是范宽真迹,也终不过是猜测而已。直到1958年8月5日,范宽的研究者、长期醉心于临摹《溪山行旅图》的台湾画家李霖灿在画面下方树林的间隙里发现了“范宽”的签名,证明了董其昌所题的十个字: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至此,这桩千年悬案最终尘埃落定。这幅千年古画又因此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虽然作品身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出于对这件珍贵文物的保护,四年才会展出一次。据说,每逢展出的日子,游人如织,都会顺着树丛寻找范胖子在一千年前那不起眼的签名。

这是《溪山行旅图》的流传顺序,华人最知名的新派武侠小说作者金庸的名著《笑傲江湖》里也提到过此画作,《笑傲江湖》原著第十九章描写到:向问天携带《溪山行旅图》、《呕血谱》、《率意帖》和《广陵散》等旷世之宝带与令狐冲来到梅庄,以这四件宝物引诱梅庄四友与令狐冲比剑,沉迷于琴棋书画的四位庄主均败在令狐冲剑下,原本可以让令狐冲与向问天走人,但是四庄主丹青生心里放不下《溪山行旅图》,又冒着杀头大罪扯出囚居湖底的任我行与之比武,岂知这正中了向问天的圈套,向问天托令狐冲将精钢锯带给任我行,那任我行是何等人物,用内力震晕所有人,用精钢锯锯断缚手铁链,得以逃出生天,令狐冲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出狱后的任我行找篡夺其教主地位的东方不败报了仇。在《笑傲江湖》全书中《溪山行旅图》只跑了这么一次龙套,却是关键的黄金配角,主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也是金庸更让人佩服的地方,他连这么一个龙套都选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物件,《笑傲江湖》里的故事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过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但是真正的金庸迷们肯定知道,这事儿发生在明朝,理由很简单,《鹿鼎记》中有句话叫“前朝有个令狐冲”,如果要细推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明代末期,而这个时候恰恰是《溪山行旅图》传世谱系记录中流落民间的时候。​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4)

《溪山行旅图》局部

山水绘画风格如此之雄强,但画史中记载的范宽其人却有着宽厚的性格。画史有种传说“宽”的名字就是人们因为他性情温厚才这么叫他。我们不知道他的家世,也不知道他的具体生平,和李成不一样,他应该只是一位没有太多背景的民间画家,青年时代常往来于京都开封和西京洛阳之间,从事写生及卖画活动。也有人说他是隐士,因为画史中有记载说他是位很自由潇洒的艺术家模样。他的山水画学过李成,后来又学荆浩,北宋三大家都曾师法荆浩画作,因为荆浩实在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时期一位无法跳过的人物。

不过范宽最终觉得前人作画也都是对物写生而成,与其以前人为师不如直接以身边的万物为师,以万物为师不如以自己的心为师,强调对物的写生,范宽在西安附近的终南山、华山等地都遍布足迹,对实景之后,还要将自己的情感、感受加入到画中,才能使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画出自己的作品。终南山、华山都临近长安,同属关中名山,其山峦体势宏大壮美,这无疑会对范宽的山水画境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岩隈林麓”、“干岩万壑”之间,北方雄伟奇逸的山水正是范宽山水画的表现对象,这也是使他的山水画具有雄武的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不仅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里最高的一座山,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山水画时,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过这幅画的人几乎全是“一见难忘”,许多人好奇,许多人感动,这幅画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5)

李霖灿

李霖灿在《中国美术史稿》中谈到:“记得刘国松氏对我说过,有一次他对这幅巨轴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刘国松是台湾早期现代艺术的开拓者,看了这幅画后,感激的流下眼泪。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们对于施恩于我们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为我们从对方身上得到了升华,或是得到启发、包容和谅解。而刘国松,一个从事现代艺术的人,为什么会对一幅千年古画感激呢?李霖灿解释了这个感激的眼泪是怎么来的:“刘国松氏不过是被范宽的‘诚恳’所感动了而已。试看那千笔万擢不厌其烦的‘雨点皴’法,若不把山的庄严伟大从心坎中画到了顽石点头誓不罢休,哪个人能不为范华原的‘诚恳’所感动?”

范宽的“诚恳”无疑是十分动人的,但只因为他使用了“雨点皴”吗?这幅画感动了古今无数人,也许画中还蕴含了更多的“感动因子”有待我们去发掘。

一是从他的构图如中轴式、巨碑式看的出来,其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二是这幅画的尺寸206x103cm刚好是2:1,远景主山的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是这幅画中最独特的部份,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三是这幅画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代表了三种层次,象征人和宇宙的关系与宇宙的基本结构。

中国人特别重视“九”这个数字,据说它是由龙形图腾演变成文字,象征著神秘与神圣。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中,“九”是最大阳数,象征著天,天有九层,九层天就是指天之极处。因此推论画中1:3:9的比例很可能与宇宙结构、与天之极处十分相关。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范宽运用了“移念到眼前”的概念,远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样重,又非常巨大,强度比前景的石块还要强,直接打到观者的眼前,感觉好像被迫站在山脚下,但却又不是,因为这里还有很飘渺空灵的云雾,使观者根本不知道它的距离有多远。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6)

《谿山行旅图》

并且,因为有了1:3:9的比例关系,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幅画中“人”和“天”的关系与脉络,画中清晰的展现了三种层次:

1、前景为凡俗世界。前景行旅二人是忙碌又辛苦的生活着,有数不尽的包袱,有放不下的执著,其前行的道路似乎宽广,感觉很自由,好像可以任意做很多事,但却永远无法提升层次而且看不到天,因为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日复一日,永远在同一个平面上无法提升;

2、中景为好道、求道、修道的层次。画幅中景左方的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侣袍的求道者,在丛林密布中不断摸索才能到达画幅右方树丛后的寺院,中景象征着修炼者求道之辛苦。流泉不断流泄到中景,再奔入前景而越见宽广,仿佛正说明造物之恩如天降甘露,披及万物。这道瀑布在画中刚好位于寺庙的正上方,是否暗示着“法源”、“道源”的流瀑与修行者的距离最为接近,传达了“唯修炼得闻天音”的讯息;

3、远景为宇宙最高意志的主宰,坚实浑圆的主山高耸入天之极处,似乎表现着坚强的意志,而他也一直恒常不变的注视著下方的生命。

《谿山行旅图》或许是范宽心中的宇宙结构简单示意图,更重要的是这幅画其实是在呼唤着所有的观者——回归与升华,而那也许正是人们内心受到感动的真实原因。

名家小传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夜泊金湖湾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代全景式山水画的高峰)(7)

范宽

范宽,北宋画家,名中立,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常往来汴京、洛阳。没有具体的生卒年,活动年代应该跨五代末期与北宋早期,宋仁宗天圣年问(1023~~1032年)尚在。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对景造意自成一家,落笔雄健凝炼,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见有势,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大地峰峦浑厚峻拔景象,也擅画雪景。与关仝、李成并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代表。范宽的画对后世影响深远.人们称他的画为"百代标程"。徐悲鸿评价《溪山行旅图》: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历代名家对他推崇备至,怎么形容都不为过,2000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千年来全球最有贡献的一百位人物”,中国入选的共有六位,范宽、郑和、忽必烈、毛泽东、朱熹、曹雪芹。其存世作品还有《雪山阁楼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雪山萧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