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的闽剧(60多年前的闽剧音乐)
400多年的闽剧(60多年前的闽剧音乐)
60多年前《闽剧音乐》一书
这是一本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剧种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的剧本《闽剧音乐》。闽剧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
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戏曲声腔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党和政府的扶植、支持下,执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对全省各地戏曲声腔遗产进行大量的发掘、抢救和整理工作。1955年,福建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胡林、胡伟、钟天骥、刘春曙、林雁、林明昭等对闽剧音乐进行调查,记录、整理了闽剧音乐中的“逗腔”、“江湖”、“洋歌”、“小调”这四大调门以及介头、哗牌、琴串等伴奏音乐298首,编辑了《闽剧音乐》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32开本,20万字。记述闽剧音乐的形成、沿革与发展,介绍闽剧音乐的风格特点与器乐运用等。其中记录郑奕奏、郑英勋、杨森官、杨粒俤、林家辉、薛绍棠、郑灼灼、王华桢、许鹏翔等艺人的唱腔选段和器乐曲。
福建有许多古老的地方剧种,有关部门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记录到大量老艺人的口述、回忆与有关古代福建戏曲活动的珍贵史料,并对其进行汇编,作为文献资料保存,虽未全部正式出版,但其内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为专题研究提供第一手原始史料。而报刊论著部分则多系正式出版物,既有论文汇编,又有个人专著,从中可以看出福建戏曲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研究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剧获得新生。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闽剧出现新的繁荣时期。1952年,闽剧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钗头凤》,荣获演出二等奖,李铭玉、郭西珠分获演员一、二等奖。1954年9月,闽剧代表队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演出《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等剧目,其中《炼印》获创作一等奖、优秀演出奖,林赶山、林务夏、李铭玉、郭西珠等获演员一等奖,该剧于1955年被拍成电影。1959年,郑奕奏应印度尼西亚福清"玉融公会"侨胞的邀请,赴雅加达、万隆、泗水等地为华侨子弟传授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孟姜女》、《梅玉配》、《钗头凤》、《凤阳花鼓》等。
《闽剧音乐》一书,当年仅印刷5000本,能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它为当年闽剧的发展和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值得收藏。作者陈孔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