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辛普森杀妻案个人解析(比辛普森案更抓马的杀妻疑云)

辛普森杀妻案个人解析(比辛普森案更抓马的杀妻疑云)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没错,真相永远存在,但未必总能被人发现,它被埋在一堆故事、言论、修辞和偏见的下方,未必能被开掘。当事人的性向、名声、过往,一切都拿来审视,外围的变成核心,核心的沦为边缘,真相委屈巴巴沉默不语,周遭闹闹哄哄大声喧哗。人命关天的事,最后都变成一场戏梦。每个配角都从中看见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名气、素材、谈资,一切又都可以被冠以关心真相的道德使命。很多案件随着新证据不断涌现,会愈发清晰,但是这个案件却完全相反,那一个个证据的出现都让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为那些证据奇妙地变得中立起来,它们不指向任何结论,而是衍生出两种不同的可能性,所以,这个案件最终变成了解释对决解释,故事对决故事的尴尬局面。也就是说,面对一墙喷溅的血迹,一根失踪许久又莫名出现的壁炉工具,一个个隐秘的同性伴侣,检方编织出一个个确凿的作案手法和作案动机,而到了辩方这里,这一切都成了另一番视角而且绝不牵强。在2

作者:杨时旸

这是又一出类似“辛普森杀妻案”的故事,除了当事人的名气不如辛普森那样响亮之外,一切戏剧性因素都并不比那个案子差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它比辛普森案更加“抓马”。这就是“楼梯悬案”,它被写成了书,又在近20年前被拍成了纪录片。如今,它被翻拍成了一部半虚构的美剧《阶梯之间》,由“脸叔”科林·费尔斯主演,以及迈克尔·斯图巴等一众实力派演员助阵。

辛普森杀妻案个人解析(比辛普森案更抓马的杀妻疑云)(1)

辛普森杀妻案个人解析(比辛普森案更抓马的杀妻疑云)(2)

从某个角度去看,《阶梯之间》是个不需要编剧的天成故事,它天然具备一切戏剧性因素:一个正在准备竞选地方公职的畅销书作家迈克·彼得森,有一个恩爱的妻子和五个孩子。有一天,他突然报警称妻子在家中楼梯间摔倒,情况危急,医护人员赶到之后发现人已死亡,警察介入。没过多久,迈克·彼得森就被定为杀妻嫌疑人。舆论大哗,家人也分成两派。疑窦丛生之时,这个成功的作家、当地的名流、努力照顾全家的大家长、称职的父亲和丈夫,突然间生出了另一番面目——这个宠妻狂魔似乎是个双性恋,和多个男人保持秘密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他去世的现任妻子并不是第一个死在家里楼梯间的女人……

如今,当我们面对新闻时,总是一次次感慨,即便想象力再丰富的作家,面对现实本身的乖张也得俯首称臣。是的,《阶梯之间》就是这样的例证。迈克·彼得森一家原本是一个美国式的样板间,大房子、大家庭,成功的专业人士,但突然之间,这一切都开始碎裂,那一切不过只是玩偶之家,艳丽的外壳碎掉之后,裂隙之中透出的似乎才是真相——那些亲生的和收养的子女间并不那么和睦,有人上进、有人失意,彼此间的矛盾也绵延不断,只是引而不发;迈克·彼得森与妻子也并非真的是神仙眷侣,不然,那些藏在电脑里的与应召男优的对话和裸体照片又如何解释?

这还只是内部滋生出的古怪,让一切变得更有趣、也更复杂的还有外部因素的介入,这案子里来了个具有表演型人格的律师大卫。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男人才是这一出戏真正的导演,他喜欢媒体、热爱采访,对公关的热情大于、至少不小于对辩护的热情,他帮助迈克一家打造人设,理顺故事,再将一切公之于众。比如,他接下案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自己的当事人迈克·彼得森去家附近的便利店买一点东西,最好带上一本《圣经》夹在胳膊下面——你看,一个悲痛欲绝的丈夫,努力维系着残存的生活,祈求得到神的眷顾,多符合这座保守小镇上主流的价值观。一切都很清晰,这个律师想让这个男人得到最广泛的同情,因为律师的经验告诉他,这个案子已经超过了逻辑和证据这些技术性问题,渐渐变成了对人心和舆论的争夺。而远在法国的电影制作人也发现了这个新闻,他们与大卫和迈克·彼得森联络,想将一切拍摄成纪录片,考虑之后,这个奇妙的双人组竟然答应了请求。

至此,这个故事至少有了三层叠加:事件本身、律师的塑造,以及纪录片团队的挖掘和剪辑。事到如今,已经说不清这一重重叠加反而因为一切都被注视和晾晒、所以更加贴近于真相,还是愈发在真相之外架起了复杂的帷幔、镶嵌了炫目的花边。

如果冷酷地去审视,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创作者都对《阶梯之间》的这个案件原型如此青睐。它的天成之中隐藏诸多类型。这个疑案首先以一个本格密室的形式开场:除了嫌疑人和死者之外,偌大房子里空无一人;然后,随着调查展开,这个案件就演化成了标准的社会派悬疑:小镇成功好男人背后的隐秘性向、他不停写专栏批评当地政府引发的某种报复的可能、多年前几乎同样形式的一桩旧案的发掘;然后,一切还没有结束,它又变成了一桩法庭戏,控辩双方唇枪舌剑都被实时传播、讨论。所以,你看,这个故事满足多重类型,针对不同受众,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嗅到自己喜欢的气息。

很多案件随着新证据不断涌现,会愈发清晰,但是这个案件却完全相反,那一个个证据的出现都让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为那些证据奇妙地变得中立起来,它们不指向任何结论,而是衍生出两种不同的可能性,所以,这个案件最终变成了解释对决解释,故事对决故事的尴尬局面。也就是说,面对一墙喷溅的血迹,一根失踪许久又莫名出现的壁炉工具,一个个隐秘的同性伴侣,检方编织出一个个确凿的作案手法和作案动机,而到了辩方这里,这一切都成了另一番视角而且绝不牵强。在2004年播出的那个版本的纪录片里,华裔神探李昌钰也作为专家出场,他的口音似乎也被当成了某种审视的对象。所以,案件演变到最终,变成了两方编剧的较量,谁的故事更符合逻辑,谁的故事更俘获人心,谁获胜的概率就更大一些。

柯南说,真相只有一个。没错,真相永远存在,但未必总能被人发现,它被埋在一堆故事、言论、修辞和偏见的下方,未必能被开掘。当事人的性向、名声、过往,一切都拿来审视,外围的变成核心,核心的沦为边缘,真相委屈巴巴沉默不语,周遭闹闹哄哄大声喧哗。人命关天的事,最后都变成一场戏梦。每个配角都从中看见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名气、素材、谈资,一切又都可以被冠以关心真相的道德使命。

这个案件改编成故事片后,自由度更大了一些,用插叙的方式,把案件之前、审判之中和多年之后的故事自由穿插组合,命运感和神秘感更添一层,它的讲述手法让人想起那部聚焦辛普森案的《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气质也让人想起传奇的纪录片《纽约灾星》。所有人都被挑动起来,似乎留下一个最无奈又有点得意的当事人站在圆圈中央。这成了迈克·彼得森一生中最知名、最悬疑又最沉重的小说创作。

在这个改编的故事片版本中,几位实力派演员的演技确实给原本就很精彩的案件增色不少。其中有个细节最堪玩味,迈克·彼得森看着律师大卫重金请来的一众专家在楼梯上还原事发情形,他的脸上浮动出暧昧神色,有一丝鄙夷,一丝欣喜,一丝恐惧、一丝难以置信,一丝暗自得意,这一切情绪交替浮现又同时涌出,“脸叔”演绎得出神入化,没有人知道那一刻这个当事人心里想的是什么,因为那取决于他到底有罪还是无辜。

那么,真相到底能否真的穿过喧嚣被人发现呢?(杨时旸)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