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射天狼是诗句吗:苏轼的 西北望 射天狼
西北望射天狼是诗句吗:苏轼的 西北望 射天狼上阕是实写出猎的场面,下阕就是由实到虚。出猎本就让人胸怀激荡,再加上酒至正酣,胸怀更为壮阔。词人不由直抒胸臆,我虽然鬓发微霜,但那又怎么样?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冯唐一样,被朝廷委以重任。等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会弯弓如满月,望着西北,将代表西夏和辽国的天狼星射下来。词人的定国安邦之志在下阕中也是表露无疑,读之便能感受到苏轼当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这首词开篇就慷慨激昂,“老夫聊发少年狂”奠定了全词“狂”的基调。那么有多狂呢?紧接着四句便描写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词人一手牵着黄犬,一手架着雄鹰,随行将士个个都是锦帽貂裘,一身戎装,千骑奔腾就像一阵狂风席卷平冈。这样的大场面自然也是引来了全城的老百姓争相看热闹,词人见此场景,为报全城百姓的盛情,于是便决定学当年孙权射虎,一展身手给全城百姓看一看。从整个上阕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词人的豪情和出猎的兴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其遣词用语凝练,意境优美动人,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不过很多古诗词,随着在历史长河的流传,慢慢也出现了很多争议。
就像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就有人质疑为什么日照生的是紫烟?而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也有人质疑下雨天为什么能看见星星?还有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同样有人质疑下雪天为什么有大雁?
而最近,笔者看到有人质疑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错,认为这首词中的“西北望,射天狼”两句是瞎写,而且提出质疑的还不是普通人,是一位科学家。而他提出这种质疑的原因是天狼星明明是在南半星空,苏轼却是“西北望”,显然是不对的。那么这种质疑真的有道理吗?“西北望,射天狼”到底何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首词探究一番。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75年,苏轼正值壮年,在密州任知州。当时的苏轼还没有经历乌台诗案的仕途坎坷,所以内心充满了豪情壮志,这首词作中也反映了这种气象。
这首词开篇就慷慨激昂,“老夫聊发少年狂”奠定了全词“狂”的基调。那么有多狂呢?紧接着四句便描写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词人一手牵着黄犬,一手架着雄鹰,随行将士个个都是锦帽貂裘,一身戎装,千骑奔腾就像一阵狂风席卷平冈。这样的大场面自然也是引来了全城的老百姓争相看热闹,词人见此场景,为报全城百姓的盛情,于是便决定学当年孙权射虎,一展身手给全城百姓看一看。从整个上阕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词人的豪情和出猎的兴致。
上阕是实写出猎的场面,下阕就是由实到虚。出猎本就让人胸怀激荡,再加上酒至正酣,胸怀更为壮阔。词人不由直抒胸臆,我虽然鬓发微霜,但那又怎么样?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冯唐一样,被朝廷委以重任。等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会弯弓如满月,望着西北,将代表西夏和辽国的天狼星射下来。词人的定国安邦之志在下阕中也是表露无疑,读之便能感受到苏轼当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按照这位科学家的质疑,他对“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的理解应该是:苏轼望着西北方的天狼星,要将它射下来。但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流于表面的。“天狼星”在古代属于凶星,主侵掠,当时的宋王朝边境正面临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他们大体位于宋朝国土的西北方位。所以苏轼词中的“天狼”其实是借喻辽国和西夏。按照这样来理解,显然苏轼写得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不过这种解释虽然能够解释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但苏轼所处的年代,人们对于天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文人在诗词中对于星宿的使用也比较考究,如果只是以“天狼”借喻辽国和西夏来理解苏轼的这首词,显然有点片面。
我们再重新看看原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是连在一起的。苏轼这首词写得大开大合,写弓的时候却用“雕弓”二字,很多注释中解释这是一种弓臂上刻镂有花纹的弓。但在苏轼当时的状态下,真的会去那么细微地观察弓吗?所以这里的弓其实还有一层理解,那就是它并不是真正的弓,而是天上的“天弓”。
《晋书·天文志》有记载“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与狼”。大意就是在天狼星东南方向有弧形的九颗星,是天弓,天狼主侵掠,天弓则是防备侵掠,常常指向天狼星。这也就符合了苏轼词中的描写,天狼星位于天弓西北方向,天弓朝向西北,射杀天狼星。
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了解以后,我们也就能知道那位科学家的质疑显然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文学不是科学,不能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它们,如果那样,真的就太小看苏轼,太小看我们古代的大文豪了。
对于“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