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乾隆 年 月 日 诰命之宝(颁发圣旨皇帝之印的一种)。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赳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王氏,乃授职遊撃王帮迪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展干城之器。兹以爾子,克襄王事,封尔为淑人。於戏!锡龙章而焕采,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休,永光泉壤。这两道圣旨是王家后世抄录在王家家谱上的,原来肯定有皇帝颁发的圣旨原件,只是不知道是在王家那一代后辈手上遗失了,或者还是别的原因没有了原件圣旨(备注)。第二道圣旨原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闱之训。尔王一,乃授职遊撃王帮迪之父,义方启后,穀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畧。兹以爾子,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武翼大夫,锡之诰命 。於戯!锡策府之徽章,洊承恩泽;荷天家之休命,永贲泉壚。

乾隆皇帝诰赠王帮迪父母亲的一道圣旨。

图右为王家第十四世祖王邦迪在清朝乾隆年间, 乾隆皇帝诰赠他父母亲的一道圣旨。图左是皇清诰授武翼大夫惠元公(王帮迪)墓志铭的开头。

这道圣旨是清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父亲王一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母王氏、生母田氏为淑人的又一道圣旨,加封于其。

乾隆皇帝下两道圣旨,对王氏家族王帮迪之祖父母,父母亲给予表彰,这在演武古镇,也是十分罕见之事,现在我们从这皇恩浩荡的两道圣旨中,去寻求王氏家族的丰功伟绩吧。

这两道圣旨是王家后世抄录在王家家谱上的,原来肯定有皇帝颁发的圣旨原件,只是不知道是在王家那一代后辈手上遗失了,或者还是别的原因没有了原件圣旨(备注)。

第二道圣旨原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闱之训。尔王一,乃授职遊撃王帮迪之父,义方启后,穀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畧。兹以爾子,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武翼大夫,锡之诰命 。於戯!锡策府之徽章,洊承恩泽;荷天家之休命,永贲泉壚。

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赳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王氏,乃授职遊撃王帮迪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展干城之器。兹以爾子,克襄王事,封尔为淑人。於戏!锡龙章而焕采,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休,永光泉壤。

乾隆 年 月 日 诰命之宝(颁发圣旨皇帝之印的一种)。

【译文】;遵照天意并继承新生的气运,皇帝发布命令:国家要对有功之臣进行抚绥,规制也要求对功大资深的有功劳之臣进行嘉奖;尉然兴起臣工的家风,为的是表彰臣工的父母教子有方。

你王帮迪,是授职遊撃、王邦迪的父亲,(你)教子走正道,为子孙开辟通向光明的道路,为祖先争光、为后代造福。

(你)积善成德于自身,在继承父祖的事业上为子孙做出了好的榜样;(你的)子孙能继承家业并在武略与兵法方面的业绩有较大的拓展。

现在朝廷广施恩泽,赠尔为武翼大夫,锡之诰命 。

又说道,尔王氏、生母田氏,乃授职遊撃王帮迪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展干城之器。

说的是王帮迪母亲王氏、生母田氏、能够做好对孩子教育的开端,把根源教育放在身教之前,教育孩子勤勉,把能爱放在能劳之后。(对此)应该重复封赏,用以昭彰母德,以此厚恩赠她为淑人。做为人子,对其母的情怀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她,更想多多孝敬她。国恩遍布天下,思念她虽劳累却疏远荣华,嘉奖她的恩德及勤劳,赞扬她遗留下来的模范品德。

这则圣旨是乾隆皇帝给王邦迪父亲王一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母王氏、生母田氏为淑人的一道圣旨, 以这道皇家的圣旨作为赏赐。赐给你皇家嘉奖的命令,再次接受皇家给你的恩惠;承受皇家美好的命名,将使你的门庭永久地得到荣耀。

这一道圣旨是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之父王一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母王氏、生母田氏为淑人的一道皇帝旨意。

同样正文开头仍然是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正文中间写着“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武翼大夫,锡之诰命”。

这就是清朝年间的封赠制度,在过去,封建王朝为了推恩于官员,把官爵授予本人妻室及父母。父母在世者称为封,父母去世者称为赠,一般统称“封赠”,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光宗耀祖”。 封赠制度起源于晋代,完备于唐,最初一般仅及于父母,到清代时,可追赠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连同妻子共四代。

也有本人不受封,而将荣誉转赠他人的,称为 赠。 我们看到这里写的就是赠,也就是说,王帮迪为表示孝道,把皇上本来封给自己的荣誉转赠给了自己的祖父母,父母。

其实这种封赠制度也体现了封建社会“母以子贵,妻以夫荣”的礼制观念,也是对“男尊女卑”、妇女“三从四德”的一种补偿。

其实,从以上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祖父王尚秋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祖母吕氏、杜氏、田氏为淑人的圣旨及另一道诰赠王邦迪父亲王一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母王氏、生母田氏为淑人的又一道圣旨,以及上面介绍的演武王家那些诰封、敕赠的王一機,太学生,敕赠武畧郎, 诰赠中宪大夫(四品)晋赠资政大夫(二品)。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曾祖,嘉庆十七赠资政大夫,如其曾孙官。琛之曾祖母王、苏、张,赠夫人。王家第十四世;王邦辅 ,太学生,父一機, 貤赠武議郎, 诰赠中宪大夫(四品), 晋赠资政大夫(二品)。 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祖,嘉庆十七年赠资政大夫,如期孙官。汝琛祖母张,赠夫人。王邦选,字秀升, 武庠生,父一,演武人,新都司王恒兆之父,乾隆四十二年赠昭武大夫(为武职中属绿营者正四品之封赠), 候铨营千尉,直隶新雄营都司......

等等诰赠、敕赠、晋赠王家其他成功人士的诰命、敕命来看,演武王家很可能不止那两道圣旨, 因为明清时代皇家有着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赠制度,除了封授官员本身以外,还对官员的先祖和妻儿实行推恩封赠。

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又有许多变化和发展,“诰命”和“敕命”就是这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而每一道圣旨,都有一段故事,都是一代王朝的证物。岁月流转,现存的圣旨,已很难看到。圣旨作为皇帝的意旨载体,是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圣旨记载的内容多为官品职衔和事迹,以及封赐官职等。

再一个还有后面王家十四世祖王帮迪墓志铭中所纪载;为祖宗请封,诰命三轴,连己身妻室俱受三品荣封。 但在王家家谱中只发现了两轴诰赠其祖父母,父母亲圣旨的记载,不知道王帮迪本人及妻室的那一轴诰命圣旨为何没有记载。

所以,从上面王家家谱中那么多诰命和敕命,以及诰赠、诰封、诰授、敕赠、貤赠、晋赠、貤封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封赠演武王家先人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时颁发的诰命或敕命来看,皇家每一次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有功官员爵位名号时都要有一道下达命令的文书,也就是颁发的诰命或者敕命的圣旨。

所以说演武王家很可能不仅仅有那两道圣旨。 是否是王家先人保管不当,或者是什么原因遗失了。这个还得进一步考察论证。

而演武王家没有原件圣旨,是否王家先人遇到火灾、水灾、盗毁的意外情况发生而遗失了原来圣旨,或者是由于过去缺医少药,百姓愚昧无知,传言圣旨可以医治百病,如是家有病者,通过亲戚熟人借得圣旨祭坛捉妖,更有甚者,将圣旨撕扯少许,当治病灵咒,焚化后作符水饮服,以解病厄。但往往是病魔未除,圣旨则渐渐毁损,以致今日之残缺!

(九)关于清代皇帝圣旨及清廷封赠制度的一些解读;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1)

网络图片 清朝时期皇帝的圣旨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2)

网络图片 清朝时期皇帝的圣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着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赠制度,除了封授官员本身以外,还对官员的先祖和妻儿实行推恩封赠。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且又有许多变化和发展,“诰命”和“敕命”就是这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既然都是皇帝封赠官员的文书,为何会有“诰命”和“敕命”两种不同的形式呢?明代规定,一品至五品官员授予诰命,六品至九品官员授予敕命,夫人从其夫品级。

清代规定,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爵位世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发给敕命。

诰:皇帝下发给五品(含)以上官员文书,称诰命。

敕:朝廷给六品(含)以下官员文书,称敕命。

授:朝廷根据本人实职而授予称号。

封:朝廷封给在世平民称号。

赠:朝廷赠给过世平民称号。

封和赠非本人实职,一般是因丈夫、子孙做官而给予称号。

诰授:皇帝下旨授予五品(含)以上官员称号。

敕授:朝廷封授六品(含)以下官员称号。

《资治通鉴》:“旧制,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

例授:吏部直接按照规格授予称号,不分诰授、敕授,统称例授。

诰封:以皇帝诰命方式,对五品(含)以上官员在世先人和妻室授予封典。

诰赠:以皇帝诰命的方式,对五品(含)以上官员已去世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追赠封号。

貤封: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赠:谓将本身和妻室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

而在具体内容上,诰命和敕命也是有所不同的。按清制,一品封赠三代,诰命五轴,二、三品封赠两代,诰命三轴,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其中四、五品诰命二轴,六、七品敕命二轴,八九品敕命一轴。

诰命、敕命不同于一般文书,它是写在当时非常贵重的丝织物上面的。明代的诰命、敕命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后称南京织布染局织造,清代的诰命、敕命由江宁织造制成。 诰命、敕命为卷轴形式,分为苍、青、黄、赤、黑五种颜色。

按照官员品级高低,它的图案和轴头也有严格区分。 明代规定,亲王、郡王用册,亲王生母封夫人给诰命,图案为云凤锦。镇国将军及夫人用玉轴,辅国将军及夫人用犀牛角轴,奉国将军及淑人为抹金轴,文官一品云鹤锦、夫人鸾锦,俱用玉轴,以下二品至七品所用材质各有不同,不一一例举了。

清代的诰命、敕命虽然沿用明制,却又有变通和发展。诰命用三色或五色织成,文曰“奉天诰命”;敕命用纯色织成,文曰“奉天敕命”,内容为满、汉文兼用。 颁发给宗室王公封爵的诰命、敕命,书于册、轴。

封亲王、世子亲王福晋、世子福晋、公主,皆用金册; 封郡王、郡王福晋用镀金银册; 封贝勒、贝子、贝子夫人郡主、县主及外藩蒙古亲王、郡王、贝勒,俱用纸册。

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镇国公夫人以下及乡君以上,用龙边诰命,锦面玉轴,牙签黄带。 封蒙古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诰命,及封外国王妃、世子、世孙诰命,用龙边犀轴。 公、侯、伯以下世袭诰命,锦面犀轴。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3)

清代皇帝圣旨 文武官员封典诰命、敕命,一品玉轴

清代文武官员封典诰命、敕命,一品玉轴,鹤锦及狮锦面;二品犀轴,麒麟及赤尾虎锦面;三品四品贴金轴,瑞荷锦面;五品角轴,瑞草锦面;六品以下,俱用角轴,葵花锦面。

清代诰命、敕命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按品级填写。其文字采用满、汉合璧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写月日。年月各按奉旨、奉诏日期书写。钤盖“制诰之宝”、“敕命之宝”。

凡遇袭封,世袭有数次者及世袭罔替者,每袭一次,都要增写在原给诰命、敕命之后,如增写已满,则重新填写,送宫中内阁用“宝”并与原诰敕一同发给官员。

诰命、敕命文式以清代为例,有着严格的限制。顺治十三年(1653年)规定:一品,起始六句,中间十四句,结尾六句;二品,起始六句,中间十二句,结尾六句;三品,起始六句,中间十句,结尾六句;四品五品。起始四句,中间八句,结尾四句;八品九品,起始二句,中间四句,结尾二句。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为各按官职大小统一撰写文字颁给。文字存于内阁,印刷成册,各官请封,由官员所在衙门开具职衔送内阁,照应得诰、敕。 清代各官诰、敕,同一品级的文式虽千篇一律,只有姓氏、职衔及袭封代数方面有区别。

清朝规定,诰命或敕命由受封人珍藏,如果遇到火灾、水灾、盗毁的意外情况发生,经申请复议,准许重新颁给。不过,若因收藏不慎,导致虫蛀、损毁或潮湿破坏污染者,就要停发六个月的俸禄;如将其典当者,则革去官职;违法大清律例者,则要追夺缴还。 以上这一段是说到演武王家接受清朝皇帝“皇恩浩荡”引出来关于清代皇家诰封下属官员等圣旨的引申。

(十)王家第十四世祖王帮迪 字 惠元 墓志铭等;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4)

王帮迪与他的李、吕、李、史四位夫人做得墓志铭。

  清嘉庆十一年岁次(一八零六年丙寅年),同为汾州世家的汾阳杏花村下堡的任伯寅、东遥庄的韩克均、汾阳罗城镇的冯大中、 为王帮迪与他的李、吕、李、史四位夫人做得墓志铭。

王邦迪 字惠元(出生于清康熙六十年正月十八日卒于清嘉庆十年十二月初九日享年八十有五);王家第十四世祖,雍正二年甲辰武举,乾隆庚午,辛未(1751年)联捷武进士(两科或三科接连中进士), 江南建阳卫守备, 引见特升遊撃(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曾为祖宗请封皇家诰命三轴,连己身妻室俱受三品荣封,诰授武翼大夫, 乡饮大賓。

该墓志铭分六页记载,大意是:

赐进士出身刑部贵州司主事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年愚姪任伯寅顿首拜譔文

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检讨湖广道监测御史庚申恩科贵州乡试正考官壬戌乙丑会试同考官京畿道监测御史加三级又随带加一级记录五次愚再姪韩克均顿首拜書丹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吏部考功司主事加二级姻愚姪冯大中顿首拜录盖

墓志铭云:公王氏帮迪,字,惠元,世居汾阳演武镇。公祖王尚秋,字,万登,考諱一,字慎懐,俱以公赠武翼大夫。祖妣吕氏、田氏,妣王氏、田氏俱封淑人。公生而敦敏,长而聪明,读书见大義,不求甚解,琴棋书画,出手成趣,并且有言,人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人。我生受上天赋异,耳目聪明,又赖先人养育,衣食温饱,鬱鬱之久居此哉。是由读经书兼习韬畧,甫冠游击及壮列乡焉,成进士,继授江南建阳卫守备,漕务殷繁,公悉心推访,利兴弊,剔旗民安业,又职兼文武於卫学,尤留意焉,姑文人叠出,涖任十载,军民戴德,时有以蛮词诬公者,漕台杨公立烛其诬,而爱公之忠,且以江城清正旌之,时当强仕,正直有为。后因公妣田太淑人殁於家,例武职在官守制,公闻訃,捂胸慟曰,生不能养,死不能葬,何以为人。因遵例,捐职游击解任,奔丧。与仲叔二兄,经纪大事无少违礼。即为祖宗请封,诰命三轴,连己身妻室俱受三品荣封。服阕后,念宦海风波,决意仕进,莳花植柳,游优林下,性乐易居乡里,未或以富贵凌人,人也不以富贵远,公无亲疏咸饮其和。后金川蠢动,力请于官,解送军需川省,兑交无少退却,是其精神於老於健而。公而忘私,始终如一。家居设西南两院,琴堂高举,洞室幽深,浮罗武彛,饶有其趣。逾六旬合邑,公举乡饮大賓,邑宰陈公亲执馈肴礼仪备至,观者如堵墙,然乡帮以为荣。年近八旬,五世同堂。公私旌贺 ,德福兼隆, 孰有如公者哉。前岁腊月九日,无病而终。洪范所称,寿福康宁。公实备意,天之报施,正人可谓至欸。公生於康熙六十年正月十八日己时,卒於嘉庆十年十二月初九日子时。身立四 朝,寿享八十有五,元配李淑人,贡生开潘公叔女,继配吕淑人,康熙庚子科举 国子监助教文棂公(吕文棂,字用晦,汾阳人)季女,继配李淑人,开晋公长女,三淑人皆八寿,继史淑人,太学生恒传公仲女,唯史淑人与公举案齐眉,四十余年,宽裕慈惠,温良恭俭,相夫以礼,课子以義,抚三子如一,觐杨公(王帮迪大儿子)虽吕淑人出,感史淑人抚养之恩,特为请嘉封,嘉庆三年亦先公卒。迄今懿范,犹脍炙人口。子三。长名恒煇,字觐杨,诰授武翼都尉,原任两湖独标左营游击,吕淑人出元,娶陕西长安县籍原任湖广均州知州德崇梁公女,继娶安徽当涂县籍贡生佩兰周公女。仲諱,恒炜,字彤庭,捐职从九,娶州同知教董公女。叔名恒焯,字 俊三,候选布政使司经历,元娶布政使司经历书浦张公女,继娶贡生绍光潘公女,二公俱史淑人出。孙男五,墉,国学生,先卒,坦邑庠武生,俱煇出嗣炜后。均堃圻,皆业儒。焯出孙女五。长適分发山东府经历张名如,彪次適介邑国学生赵名畅,煇出次適,介邑分发浙江布政使司经历马名心,印次俱未字,焯出曾孙,常鉴,业儒。 墉出曾孙女三,长字平邑,雷名霈,次俱未名。坦出元孙,男二,陰棠陰桂,俱幼。鑑出余家興。公係乡举,年谊且同邑,公家世目见耳闻,素悉其详,卜吉有日,将葬欸。问誌於余,因誌且铭焉。铭曰惟德润身,艺亦邀誉,德惟孝忠,艺精群枝,绘龙而神,麟爪全形,绘兰而馨,枝叶皆熏,德通於龙,绘龙有神,誉广於兰,绘兰斯馨,龙兮,兰兮,公德远兮。

大清嘉庆十一年岁次 柔兆 摄提格 仲秋 壮月 初旬 极日。

墓志铭;是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的一种碑。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的,以求得人死留名。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比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墓志盖,上面有陈廷敬篆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而墓志铭的主要内容都写在“底”上。

而三位王帮迪墓志铭的作者,同样在当时均是汾州世家,都是出身侯门,名列汾州清史的显赫人物。

任伯寅:字子清,山西汾阳汾阳杏花下堡村人。祖父任显代。父任觉任,字天民,乾隆十七年举人,有学行,官解州学正,开诚训迪诸生。赵家震、介嘉楠、李光斗、乔世哲等承其指授,先后擢高第。卒年七十八。

任伯寅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四年(1799)二甲六十名进士。任伯寅初为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擢浙江道御史,转掌京畿道监察御史(从五品),暑工科给事中,年六十二卒于官任。其官刑部最久,勘察慎密,语人曰:“西曹官大不易作,吾初到部,见罪人负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心辄怦怦动,久之习以为常,不复置念。我辈一点恻隐心,不及早持之,恐不至草菅人命不止。”以故每议爰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反覆推勘,务求平允。官御史史时,尝建言:“求治当泽督抚,督抚贵久任。今简用督抚,不为不慎。然或命甫下而改调,或席未暖而他徙,仆仆道途,徒滋劳费,无裨治术。”温旨报闻。这是一道名似批评吏部,实则波及皇上的尖锐奏折,它所涉及的是国家对掌管各省大吏的任用,绝不可采取轻率的态度。这一卓识政见,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嘉庆帝阅后深以为然。 任伯寅出身山西汾阳杏花名门望族,为官清廉,珍重名节。京邸俸入不足供饔飧(饮食飨宴),授徒自给。为文章有奇气,以昌黎、眉山为宗,及门多所成就,学者称虎卿先生,深受推崇。 子晋三,字桂堂,诸生。亢爽有父风,博雅工诗。清.《汾阳县志.艺文》录其咏“汾州八景”诗八首。北京原襄陵会馆存嘉庆十八年(1813)汾阳人任伯寅所撰《襄陵会馆碑记》。

韩克钧;山西汾阳东遥庄人韩克钧,生于乾隆三十年,卒于道光二十年,嘉庆丙辰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计,庚申科贵州乡试主考官,壬戌乙丑会试同考官,掌湖广道御史,京畿道御史,工科给事中,外放浙江温处道,河南云南按察使,安徽布政史,贵州云南福建巡抚,兼署云南学政,云贵闵浙总督,晚年诰授资政大夫。为嘉庆年间汾阳人中官位显赫的大清朝三品大员、封疆大吏之一。太子太师 。

冯大中;字受生,汾阳罗城镇人。嘉庆四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副典。湖南戊辰科试。历元外郎,郎中,擢御史。大中性强干,能自刻苦,少孤贫力学,日仅一餐无愠色,事继母如孝称。官吏部,负俊声。尝奉命偕重臣鞫狱畿辅,或以贿进,峻却之,为当道所器重。巡城时,王府忧人车服违制,重惩不少贷。复请严定服色,辇榖肃然,豪滑屏迹。未之出任宁夏知府,甫抵任,丁母忧归。座师阮伯元相国总制两粤,招之往,卒于途。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