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附录)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先生文:2021年,演武村民王冬明受子夏诸神感化,在子夏庙原址修建子夏庙,占地面积345平方米。重塑子夏、老子、关帝、送子观音像四尊。总投资45万余元。庙宇虽为新式大殿,但总算使庙宇神灵有了归宿,也使村人有了信仰祭祀,祈福求安、弃恶扬善的场所。如此大美功德,恩济当代,惠泽后世,理应大力传扬。而今王家的后人王冬明先生同样是崇善扬德,自己掏巨资重新修建了子夏庙。汾州文化交流协作会汾阳、平遥、介休、灵石、孝义 子夏庙落成典礼及“子夏文化研究基地” 仪式 冯恩启先生拍摄前面文章介绍王家人物中有一段《汾阳县志》上曾经记载的王家第十六世王汝玢; 王汝玢,字文磷 ,邑之演武镇人,廪贡生。嘉庆二十年官泽州府凤台县儒学教谕, 诰封奉直大夫 。励廉隅处脂不润,训士先品行后文艺,尤严义利之辨。尊经阁,奎星楼就圮,捐俸倡绅士重葺,棂星门外筑垣,以肃观瞻。大比年,寒士乏资斧,难进取

网络图片 2021年由王冬明先生个人投资重新修建的子夏庙开光仪式 冯恩启先生拍摄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1)

汾阳演武新修建的子夏庙庙碑 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先生撰文 手机拍摄

依山而建的古镇哪里有:沧桑古镇  三(2)

汾州文化交流协作会汾阳、平遥、介休、灵石、孝义 子夏庙落成典礼及“子夏文化研究基地” 仪式 冯恩启先生拍摄

前面文章介绍王家人物中有一段《汾阳县志》上曾经记载的王家第十六世王汝玢; 王汝玢,字文磷 ,邑之演武镇人,廪贡生。嘉庆二十年官泽州府凤台县儒学教谕, 诰封奉直大夫 。励廉隅处脂不润,训士先品行后文艺,尤严义利之辨。尊经阁,奎星楼就圮,捐俸倡绅士重葺,棂星门外筑垣,以肃观瞻。大比年,寒士乏资斧,难进取,乃因庙工余资酌量劝捐,存生息公款为津,送诸生乡试费。祥议规条,勒石戟门,用垂永久,一时土风丕振。

该文记载;清嘉庆二十年官泽州风台县儒学教谕,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的王汝玢,时遇尊经阁,奎星楼就圮,也就是尊经阁,奎星楼破败倒塌,于是,自己捐俸禄倡议乡绅重新修建。因此,祥议规条,勒石戟门,用垂永久,一时土风丕振。

而今王家的后人王冬明先生同样是崇善扬德,自己掏巨资重新修建了子夏庙。

(附录)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先生文:2021年,演武村民王冬明受子夏诸神感化,在子夏庙原址修建子夏庙,占地面积345平方米。重塑子夏、老子、关帝、送子观音像四尊。总投资45万余元。庙宇虽为新式大殿,但总算使庙宇神灵有了归宿,也使村人有了信仰祭祀,祈福求安、弃恶扬善的场所。如此大美功德,恩济当代,惠泽后世,理应大力传扬。

2021年农历9月19日,值此演武子夏庙开光之际,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举行了“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暨子夏文化研究基地”挂牌仪式。仪式由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主持。子夏文化研究基地王冬明董事长,武登云会长、主任,以及汾州文化交流协会专委会平遥、孝义、介休、灵石先后发表贺词,五县(市)书画家,赠送了各自的书法作品。

锣鼓喧天,礼炮撼天动地,换回子夏诸神归位,保佑一方土地,文运昌达,人才辈出。这可真是:

子夏贤名千古传,西河设教有灵光。

神归庙宇殿台座,化育人心佑此乡。

2021一11一16

(十四)王文素资料;

(附录)王文素 资料;

王文素 剑刚情柔

王文素(1465年-?)字尚彬。山西汾州演武镇人,祖籍太原王氏,明朝数学家。其代表作《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继承和发展了杨辉算学的精要,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算学理论著作,也是清朝《数理精蕴》问世前中国最大的一部数学著作。

王文素 明成化元年(1465年)前后,出生于汾阳恒丰里一家商人家中。自幼聪颖,广涉书史,诸子百家,无不知者。“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盖有年矣。”3成化后期,随父王林外出饶阳经商。成化二十年至弘治六年,开始创作《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直至嘉靖元年完成了前四十卷,并约定由杜瑾出资付之枣梨。之后两年间,王文素完成《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后十二卷,即到嘉靖三年间《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最终完稿。

文 法

其一

六艺科中算数尊,三才万物总经纶。 乘除升降千般用,量度权衡五品分。 天下钱粮凭是掌,世间交易赖斯均。 若无先圣传流此,自古模糊直到今。

其二

书鬻诸家俗算篇,数差法拙字讹刊。 鲁鱼子亥三为二,马马乎乎十作千。 滞处疏通繁处剪,乱时整理缺时添。 而今历历皆更正,莫与寻常一样看。

其三

身似飘蓬近六旬,留心学算已年深。 苦思善致精神败,久视能令眼目昏。 铁砚磨穿三两个,毛锥乏尽几千根。 如风扫退天边露,显出中秋月一轮。

其四

诸家算籍甚差讹,暮玩朝参已证磨。 有意刊传财力寡,无人成就恨嗟多。 鲁麟直待逢尼父,楚璧须还遇卞和。 良马若非遭伯乐,盐车困死告谁何。

其五

莫言算学理难明,日夕磋磨可致通。 广聚细流成巨海,久封杯土积高陵。 肯加百倍功夫满,自晓千般法术精。 忆昔曾参传圣道,亦由勉进得其宗。

其六

暖衣饱食际壅熙,算数林中论是非。 陋室半间寻妙理,灵台一点悟玄机。 犹如月到天心处,活似风来水面时。 料此一般清意味,世间能有几人知。

其七

其中奥理实难参,仰益高兮钻益坚。 百法源流当经审,四家周径莫轻谈。 悬空定位无踪影,带踪开方有正翻。 人道算如隔张纸,我言如隔万重山。

其八

总为诸家算未周,故忘鄙陋又重修。 吹开毛孔求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 下海探珠非易得,登山采玉实难求。 譬将昏镜磨明也,寄语英贤韫匮收。

(附录)参考文献;

  明·王文素汾州故里考.珠算 1999 01:2-5.

  王希良,郭伟

摘要:数学家、珠算大师王文素(公元1465—?),明代山西汾州(汾阳)人。少时在故里读书习算 后随父到河北饶阳经商 勤奋自习 钻研算术 以毕生精力完成足以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巨著。据汾阳演武镇提供的《王氏族谱》初步推断 他是元季由太原迁居于此的以王安为一世的王氏七世后裔。是近代汾商的先驱者之一。

(附录): :王文素资料:引自网络;

王文素,字尚彬,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约生于1465年,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王文素出生于中小商人家庭的王文素,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自幼颖悟,涉猎书史,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以一生之精力,完成了《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这一数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明代,重科举,重功名,习文尚武,独轻数学。善诗文又善数学的人不多,而专攻数学的则更是寥寥。于是数学只能是“能诗文而不猎取功名者”为之了。数学巨匠王文素则应该是这类人中之佼佼者了。他认为数学是“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缺者也”。他对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数学的状况予与抨击:“上古圣贤犹且重之,况今之常人岂可以为六艺之末而忽之乎?”他赋诗曰:“若无先圣传流此,自古模糊直到今”,对数学研究先驱们的劳动给予高度评价。

王文素献身数学,不单是认为数学重要,也基于他对数学的热爱,他能“陋室半间寻妙理,灵台一点悟玄机”真乃苦中求乐,乐在其中。“料此一般清意味,世间能有几人知?”的心情,颇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滋味。由此足可以看出他在数学的海洋中邀游已到了乐此不疲的境界。王文素对数学研究矢志不移,用30年时间“历将诸籍所载题术,逐一测深探远,细论研推,其所当者述之,误者改之,繁者删之,缺者补之,乱者理之,断者续之。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编为拙歌,注以俗解”。 以“吹开毛孔寻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的认真精神,新集通证,正本清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完成了42卷300多诀,1200多问和12卷词诗形式的300余问,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的数学巨著。

王文素以艰苦卓绝的劳动,以“超出人表”的水平著成《算学宝鉴》而得到“数学中之纯粹而精者”的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数学巨著《算学宝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数学巨著

数学巨著《算学宝鉴》只有手抄孤本传世,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对《算学宝鉴》的整理研究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很多发现令我们吃惊。

(附录):写在王文素的故乡:

安徽黄山 江志伟 (2017-09-01 发布 ),选篇;

在郭伟会长的办公室里我为那面“王文素墙”而惊叹

实话实说,这是我平生头一次见到办公室里如此另类的布置。但见那整个墙面都被一巨幅宣传板占领 那宣传板上五彩缜纷、图文并茂着的,是关于王文素的生平简介以及《算学宝鉴》的意义等内容。

如此巨幅宣传板,布置在已经显得有些通仄的办公窄里,郭伟先生的办公桌旁就面对这块巨幅宣传板,堪称“抬头见珠算,放眼见文素了。为了汾阳的珠算事业,为了王文素研究,郭伟先生就是在这间办公室里、面壁巨幅宜传板,废寝忘食地一连办了那么多的事情;把王文素的故里所在地从“汾阳"、“汾州”再进步推进到“汾阳的演武镇",从王氏族谱世系图表上寻原到王文素的蛛丝马迹。

结束语:

以上这些演武古镇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么多老东西,现在大部分已经是烟消云散,好些东西都荡然无存了,留在人们脑海里的记忆也是模糊不清了。如果再不重视,时间是渐行渐远,那些个古镇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老东西,它们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殆尽的。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的发起者,中国民间艺术家主席冯骥才先生就全国保护古村落说道:“遍布中华大地的村落,一直没有科学,完整,详备的档案。致使在十年中消失的近百万个村落中,究竟那些村落具有重要价值,或者说我们究竟失去了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村落,无从得知,无人能说”。

我们演武古镇多少年来消失的这些老东西,有政策因素,也有人为损毁,可能还有天灾(古老的魏文侯庙是否因为原来汾河经常改道,而被冲毁,还有得一说)。

我们演武古镇有这么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怎么多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招贤馆,演武厅,校教场(海垙),古驿道,小官道等等怎么好的话题,以及魏文侯庙,寿圣寺,子夏庙,魁星楼,王家祠堂,玉皇大帝庙等等;以及遍布古镇各处大大小小几十座风格各异的四合院,高大雄伟的楼院,老街道,老字号;以及明代数学大师王文素的话题;还有有待挖掘的演武王家的历史;还有古坟墓群落以及全国罕见的皇帝敕封修建的八碑,道碑,两碑,牌楼等等,以及古镇里隐藏着的那些无数的传统艺术文化瑰宝。因此,演武古镇绝对是了解汾州建筑文化、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的好去处之一。

如果当地各级政府重视起来,筹集资金,设计远景规划,传承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出来是会给当地老百姓永久致富造福的。

而且我们演武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付业在吕梁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在山西省也是非常有名的,在此基础上修建一个乡镇手工业,工副业发展博览馆也是大有可为的。

并且,我们演武古镇离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平遥古城才二十公里左右,离著名的乔家大院,太谷县三都堂,曹家大院,孔祥熙故居,介休市绵山,介休市张堡地下城,灵石县王家大院,交城县玄中寺,天宁寺,交城县吕梁英雄广场,文水县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庙,刘胡兰烈士陵园,以及我们汾阳市杏花村酒工业游览区,汾阳文峰塔游览区等等大都是二三四十公里左右。

如果有幸能修复,形成规模,必将能形成老汾州文明古迹的一个很好的旅游游览点。

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老东西,消失损毁的脚步太匆匆,传承继承历史的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备注1)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范仲淹(生卒: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蘇州人氏。一生乐於周济别人,挑选那亲近族人而家里贫困、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予救助。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

  当他富贵显达的时候,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用来赡养救济同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选择族中年长而贤明的人,掌管资金的调配,适时收付财物。每人每天给一升米,每年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钱五万,嫁次女的三万;娶媳妇的三万,娶次媳的一万五;丧葬者同嫁次女的数目一样,埋葬幼儿的一万。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义田的收入,供给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尽。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当初,文正公还没有富贵显达时,就已经有意这样做了,可是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力量办到。后来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加政事,才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而完成他的心愿。文正公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经营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优厚,然而却贫穷终其一生。去世的时候,竟然没有衣物殡殓,子孙也没有钱来为他办理丧事,只以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义遗留给子孙罢了。

(备注2)戴震 :(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

戴震早年跟随同郡学者江永学习,后居家撰写多部著作。乾隆十九年(1754年),避难入京。入秦蕙田幕编撰《五礼通考》,名扬京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后屡次参加会试落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被聘修《汾州府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汾阳县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逝世于北京,享年五十五岁。

(备注3)插箭岭;或称涞源插箭岭,原名搭箭岭长城,位于河北保定涞源,相传因宋朝大将杨六郎在此弯弓搭箭,又有传说杨六郎曾在此插箭出水,得名插箭岭。

(备注4)打箭炉:是个古地名,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康定市。康定,藏语名叫“打折渚”,打箭炉系“打折渚”的汉译雅化,该名录最早出现与《明史·西域传》中。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将打箭炉厅改为康定府,康定之名才始见于史。1913年,国民政府为县,康定才始有县志。

(备注)逆瓖之变:指的是公元1649年 南明永历三年九月至十一月,满清“端重亲王”博洛、“和硕亲王”满达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县、沁州、泽州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

结束语:以上拉拉杂杂的描述是对于沧桑古镇汾阳演武以及演武名门世家演武王家的初步考察,研究,但因为笔者文化程度有限,加之才疏学浅,况且,有些资料收集也比较困难。所以,文章内的各种错误肯定不少,在此,恳请朋友们批评指导。

说明:文章资讯是笔者根据当地一些文献和汾阳县志以及演武王家家谱收集而来。

在此,真诚感谢演武王家后人,王家家谱传承人,王家第二十二代传人王志武先生的大力支持。

感谢文章中引用了部分文字图片的作者;平遥安固村李秉章先生、汾阳当今学者吕世宏先生、招贤村在太原电力学校工作的郭述鲁先生、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先生、毋克慧先生、王守让先生等。

感谢文章中引用了图片的网络上的原创作者。

谢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