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 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 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2、三元说。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很多 我们这里只选择其中四则。1、平吕说。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族人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 密谋叛乱 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 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 定为与民同乐日 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 以示庆祝。从此 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蔡升元整理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半、小正月、元夕、灯夕或灯节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

元宵节,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汉文帝时 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2)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很多 我们这里只选择其中四则。

1、平吕说。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3)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族人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 密谋叛乱 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 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 定为与民同乐日 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 以示庆祝。从此 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2、三元说。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4)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 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 天官喜乐 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3、火把节。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5)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 希望减轻虫害 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 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 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眺舞、隋 唐、宋以来 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 从昏达旦 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4.敬佛说。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6)

源于佛教说。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 《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 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 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 “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

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 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

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 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 12 月30日 即东土正月十五日 为纪念佛祖神变 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 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 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 并亲自到寺院张灯 以示礼佛。自此以后 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元宵节的文化象征

元宵节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元宵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息息关元

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 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人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 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庄稼丰收 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 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 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在元宵节期间 家家户户都要燃灯,人们还要举办丰富的娱乐活动,如逛集市、看花灯、猜灯迷、舞龙、舞狮、扭秧歌……所以它也被视为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 可以说是中国的狂欢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 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 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 以示庆贺。出门赏月 燃灯放焰 喜猜灯迷、共吃元宵 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元宵节六大文化经典

一、十个经典名称

1、上元节 2、元宵节 3、春灯节 4、元夕节5、灯节 6、小正月 7、火把节 8、团圆节 9、小年(部分地区)10、中国情人节(新近名称)

二、十种经典习俗

1、吃元宵。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7)

以白糖、芝麻、豆沙等为馅的糯米粉元宵可荤可素 风味各异。有汤煮 油炸、蒸食等吃法 含有团圆美满之意。

2、赏花灯。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8)

赏花灯之俗起于汉盛于唐宋 由宫廷仪式传至民间而成习俗。元宵之夜家家挂灯 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很有点狂欢的意味。

3、猜灯谜。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9)

将观灯和猜谜有趣结合始于宋朝。因为寓意喜庆吉祥 并且通俗有趣,所以长兴不衰,成为元宵节最为靓丽的风景。

4、送花灯。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0)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 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以求添丁吉兆 因为“灯”与“丁”谐音。

5、舞龙灯。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1)

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 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 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6、舞狮子。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2)

舞狮子是一项壮观的而热闹非凡的活动;群狮狂舞 鼓乐齐鸣的场面定会让人为之振奋。

7、踩高跷。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3)

伴随锣鼓翩翩起舞的高跷队员身穿戴成红花绿柳 有声有色的表演让节日更添浪漫。

8、划旱船。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4)

这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形成的习俗。在旱地上模仿划船的动作 将彩船原地前翘后颠地晃动 载歌载舞 兼有地方戏曲的特色。

9、走百病。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 结伴而行 见桥必过 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10、撂火把。元宵节晚饭后 用旧笤帚点了火聚在空田里向天空抛掷 祈祷来年获得好收成。

三、十首经典诗歌

1、(隋)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法轮天上转 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 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 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 钟发琉璃台。

2、(唐)崔液《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3、(唐)李商隐《诗曰》: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4、(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 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5、(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火阑珊处。

6、(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宋)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蓮船 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8、(元)元好问《京都元夕》:祛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9、(明)唐寅《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10、(清)丘逢甲《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无月光 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四、十位经典名人

1、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2、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 百姓挂灯 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3、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4、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 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5、杨素:破镜终成重圆,成人之美的仄。

6、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 元宵节里最痴情的人。

7、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

8、袁世凯:害怕袁消 将元宵节两易其名的人。9、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10、朱元璋:狂杀一条街 元宵节里最凶残的皇帝。

五、十则经典故事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5)

1、元宵姑娘。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6)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析梅 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 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 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 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 朔言:“长安在劫 火焚帝阙 十五天火 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 城外百姓进城看灯 好似满城大火 以瞒玉帝。是日晚 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2、皮影相思。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7)

相传 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 汉武帝非常想念她 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作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 环佩姗姗莲步稳 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 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3、破镜重圆。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8)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 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 各执一半 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 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 昌乐公主人杨素府作妾 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 价钱昂贵 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 成人之美 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4、燃灯七盏。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19)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 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 要求治下所有百姓 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 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 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 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 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 他只好收回成命。

5、双喜临门。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20)

王安石 20 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 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 灯走马 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 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 旗飞虎 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 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漂亮媳妇 实是双喜临门。答 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 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6、淮西妇人好大脚。朱元璋元宵节微服私访 见一群人正猜一张画谜。画上一赤脚妇人抱一西瓜。要求猜当地一句俗语。被人猜破谜底:“淮西妇人好大脚”,意思是怀抱西瓜妇人好大脚。这是南京人讥笑当时安徽妇人的一句俗语。朱元璋大为恼火 以为是暗讥马皇后。马皇后就是淮西人 且有一双特大脚。第二天朱元璋竟派兵杀光了整条巷子的人。

7、马屁秀才。明成祖朱棣元宵节微服出游 遇一秀才 谈得颇投机。朱皇帝出上联试其才:“灯明月明 灯月长明 大明一统。”秀才聪明 猜出眼前之贵人身份 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 君民同乐 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 朱棣大喜 重赏了那个秀才。

8、纪晓岚制谜。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21)

乾隆皇帝元宵节带着一群文武大臣看灯会。看到高兴时 乾隆命随同的学士纪晓岚出谜让大家猜。纪晓岚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 白不是 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诗不是 词不是 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 虽为短品 也是妙文。乾隆冥思苦想 文武大臣抓耳挠腮 全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9、父子对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皆有才 能诗善对 人称“父子双学士 老小二宰相”。有一年元宵佳节 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 顿时领悟 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 响 气吐冲天。”珠联璧合 遂成佳话。

10、元宵改汤团。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22)

袁世凯当皇帝时 曾对元宵两易其名。因“宵”与“袁消”谐音 袁世凯认为不吉利 下令全国 吃“元宵”改为吃“汤圆”。可是“汤圆”又和“汤袁”谐音 成了“汤煮袁世凯”。于是再次下旨 全国将“汤圆”改称“汤团”。袁很快还是“消”了 有人作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课。洪宪当年使禁令 沿街不许喊元宵。”

六、十个經典灯谜。

元宵节是很有趣的(品味元宵节文化)(23)

1、最早的一条完整的灯谜

谜面: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打一词)谜底:绝妙好辞

2、最长的灯谜

谜面:把《郑板桥全集》一书拆成散页,一一张贴。谜底:郑文、费观

3、最短的灯谜谜面不着一字。(打一中草药名。)谜底:白芷(纸)

4、最难猜的灯谜谜面: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个字)谜底:日

5、最爱昧的灯谜谜面:掀开热被窝 就往腿上摸 掰开两条腿 就往眼上搁(打一日常用品)谜底:眼镜盒

6、最好笑的灯谜

谜面:臭豆腐(打一歌手)谜底:莫文蔚

7、最具国际化的灯谜

谜面:索马里难民大战杨贵妃(打一成语)谜底:骨肉相残

8、最简单的灯谜

谜面:一加一(打一字)谜底:王

9、最爱国的灯谜

谜面:灭倭乃民意(打五言唐诗一句)谜底:落日故人情

10、最寂寞的灯谜

谜面:春雨连绵妻独宿(打一字)谜底: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