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开心到什么程度:蝙蝠侠 该往何处去
蝙蝠侠开心到什么程度:蝙蝠侠 该往何处去超级英雄如果说哥谭是美国社会问题的化身,那么蝙蝠侠就是解决美国社会问题那个解法的化身。蝙蝠侠这一角色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的矛盾。随着社会不断的动态发展,总会有新的矛盾出现,也就能不断刺激丰富蝙蝠侠这一角色的意涵。2019年《小丑》之所以成功,恰恰也是挠到了当下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痒处。不过,这种成功对蝙蝠侠来说借鉴意义并不大。毕竟相比找到问题的解法,一个劲地渲染问题还是要容易得多了。而倘若要保证蝙蝠侠这一形象能常拍常新,不偏向奇怪的地方,就必须紧扣其所在的背景城市:哥谭。关于这一点,《新蝙蝠侠》终归还是把握住了。哥谭堪称“罪恶都市”,政界、警界、黑帮山头林立,上层腐败,底层混乱。不管将多少罪犯送进监狱和阿卡姆疯人院,都只不过相当于把垃圾塞进床底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再加上蝙蝠侠自身还秉承着一系列道德守则,比如不滥用私刑,不杀人,这种自我设限使得其更加无力从根源上解决哥谭的困境,只能
1992版《蝙蝠侠》
诺兰接手后,换了演员,又大刀阔斧地将影片风格和叙事改成了经典黑帮片的模式,并且融合进了哲学层面的探讨,才终于让蝙蝠侠系列重新焕发了生机。特别是系列第二部《黑暗骑士》,还重新确认了“小丑”这一形象的魅力,给DC注入了一股强大的黑暗力量,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后来斩获威尼斯金狮奖的《小丑》的出现。
但诺兰的成功终究难以复制,超级英雄片本质上是幻想题材,和现实主义风格天生就不搭,若非天才手段,很容易炮制出怪胎。后来接手DC宇宙的扎克·施奈德技术有余,毕竟天才不足,于是《正义黎明》《正义联盟》的表现都只能堪称平庸。不过相比拍电影,扎克·施奈德对社交网络的掌握似乎更胜一筹,正片上映几年后,在粉丝千呼万唤之下又推出了长达4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总算把锅甩了出去,给自己挽回了一些颜面。
《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
而倘若要保证蝙蝠侠这一形象能常拍常新,不偏向奇怪的地方,就必须紧扣其所在的背景城市:哥谭。关于这一点,《新蝙蝠侠》终归还是把握住了。
哥谭堪称“罪恶都市”,政界、警界、黑帮山头林立,上层腐败,底层混乱。不管将多少罪犯送进监狱和阿卡姆疯人院,都只不过相当于把垃圾塞进床底下,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再加上蝙蝠侠自身还秉承着一系列道德守则,比如不滥用私刑,不杀人,这种自我设限使得其更加无力从根源上解决哥谭的困境,只能疲于奔命做一个裱糊匠。除了这种矛盾导致的悲剧感,其个人也拧巴无比,不仅要找寻自己的身世真相,还要整天隐瞒双重身份,整天面临身份认同危机……
《蝙蝠侠:黑暗骑士》
如果说哥谭是美国社会问题的化身,那么蝙蝠侠就是解决美国社会问题那个解法的化身。蝙蝠侠这一角色的生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的矛盾。随着社会不断的动态发展,总会有新的矛盾出现,也就能不断刺激丰富蝙蝠侠这一角色的意涵。2019年《小丑》之所以成功,恰恰也是挠到了当下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痒处。不过,这种成功对蝙蝠侠来说借鉴意义并不大。毕竟相比找到问题的解法,一个劲地渲染问题还是要容易得多了。
超级英雄
谈论超级英雄电影,显然离不开DC的老对手漫威。近年来,DC的策略堪称是亦步亦趋地对漫威模仿跟进:一边推出《超人》《海王》《神奇女侠》等超级英雄单片,一边组成《正义联盟》这样的群像片。与此同时,为了保留自身特色,也会拍一些如《小丑》《新蝙蝠侠》之类的黑色艺术片风格电影。不过相比老对手,其战略部署和影片风格也总显得有些拧巴,俨然蝙蝠侠本身。
纵观漫威那些出名的超级英雄形象,特点都是“易于理解”,小孩一看就能懂,没有任何门槛。之所以能如此直观,乃是因为漫威的经典形象不仅人物性格相对固定,且大都和社会、历史、神话等具有某种深切的渊源。比如“钢铁侠”可以视为爱迪生、霍华德·休斯、乔布斯、埃隆·马斯克等数代创新型企业家形象的杂糅;“美国队长”是美国保守主义爱国精神的具象化;“雷神”源于北欧神话中的知名形象;“蜘蛛侠”则将核恐惧这一情绪做出了乐观积极的阐释;“绿巨人”则可以追溯到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人”……
《钢铁侠》
相比漫威,DC塑造的形象多少有些不够简明扼要。如前所述,正义和邪恶究竟应该怎么区分?谁有这个权力下判断?这些从古至今困扰了无数代哲学家、政治家的根本命题,试图凭借“超级英雄电影”这一娱乐工具作出阐释本身就不切实际。即便再于剧情和人性的细微幽暗处下功夫,也难免显得浮于表面。
基于这点差异,漫威和DC的电影完全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者擅长用最简单的“正邪对立”模型来设计故事,好人简单,坏人也不复杂,两两放对,打一架便是了。同时不停地引入新人物来开枝散叶,剧本节奏简洁明快,叙事遵循最经典的好莱坞商业电影范式。尽管剧情粗浅,但却可以吸引一代又一代小孩走进影院和主题公园,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后者却连最基本的角色成长脉络都没理清楚,从蝙蝠侠到小丑再到超人,人物形象一直变来变去,光成长经历就各种版本交织在一起。叙事一环套一环,但最后也没有导出任何确切的结论。主创想象力渐渐枯竭,观众也疲惫不堪。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
因为主角们实在过于复杂,故事的推动力就只能从反派展开,再让正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捎带着理顺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方面《新蝙蝠侠》和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思路基本一致:前者是由谜语人设计的一个个谜题来推进;后者则从小丑安排的一个个道德困境入手。然后主角团队就在这些局面中疲于奔命,时不时再对自己和社会发出几次灵魂拷问,直到影片结束。
如此设置,产生的效果是反派魅力变得远大于主角,于是华纳干脆顺水推舟,制作了以反派为主角的系列作品,从上下两部《自杀小队》,到《小丑》乃至美剧《哥谭》都颇为成功。其中最亮眼的当然是首部全球破10亿美元的R级电影《小丑》。观众心理其实也不难理解:正方不光性格拧巴、穿戴古怪,这么久以来其实也并没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多少年了哥谭市还是那个鸟样,那还不如坏得纯粹彻底的坏蛋们来得更有魅力。
总而言之,角色问题导致的困境已经牢牢扎根在了DC的文化基因深处,想要破局,非得仰赖天才导演的才华不可。这就意味着华纳永远无法如迪士尼一般采取绝对的制片人中心制,随意替换导演,将影片当作流水线上的工业品一般操作生产。事实上,即便是诺兰本人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也未能保持在同一水准,至于后继者们则更加指望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