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脉解篇精讲(通读黄帝内经之七十四)
黄帝内经脉解篇精讲(通读黄帝内经之七十四)岐伯再次跪拜后回答说: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是自然变化的大纲领,人的生命活动与之相通。黄帝问(岐伯):五运之气交合,太过和不及更替发生,我已经知道其中的道理,那么六气分别主司司天、在泉,其气到来时会怎样呢?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翻译如下:
《黄帝内经》一起读第74天,打卡,继续……今天又是一篇太大的大论,有五运六气,有胜复变化,有临床表现,有治疗原则,有用药规律,就是——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翻译如下:
黄帝问(岐伯):五运之气交合,太过和不及更替发生,我已经知道其中的道理,那么六气分别主司司天、在泉,其气到来时会怎样呢?
岐伯再次跪拜后回答说:这个问题非常好!这是自然变化的大纲领,人的生命活动与之相通。
黄帝问:我希望听听人的生命活动如何与天气、地气相应呢?
岐伯说:这是由自然规律所主宰,也是医生们最为困惑的问题。
岐伯说:厥阴司天,气从风化(气候从风而生化,下皆同义);少阴司天,气从热化;太阴司天,气从湿化;少阳司天,气从火化;阳明司天,气从燥化;太阳司天,气从寒化。根据六气和脏腑等相应的部位,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疾病了。
黄帝问:在泉之气所产生的变化如何?
岐伯说:和司天之气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间气也是一样的。
黄帝问:间气是什么?
岐伯说:司天、在泉的左间、右间的气,就是间气。
黄帝问:间气和司天、在泉之气有什么不一样?
岐伯说:司天、在泉之气是主岁之气,主全年的气化,间气则主某一步的气化。
黄帝说:好。司天、在泉、间气在一年中是怎样变化的?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时气从风化,在泉时味从酸化,司气时色从青化,间气时气从动化。少阴君火司天时气从热化,在泉时味从苦化,不司岁运而为居气时气从灼化。太阴湿土司天时气从湿化,在泉时味从甘化,司气时色从黄化,间气时气从柔化。少阳相火司天时,气从火化,在泉时味从苦化,司气时色从赤化,间气时气从明化。阳明燥金司天时气从燥化,在泉时味从辛化,司气时色从白化,间气时气从清化。太阳寒水司天时气从寒化,在泉时味从咸化,司气时色从黑化,间气时气从藏化。所以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六气的气化分别,五色、五味所生,五脏的所宜,才可以谈论太过、不及等疾病发生的道理。
黄帝问:厥阴在泉时味从酸化等理论我已经知晓了,厥阴风木的风化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风气流行大地,这是这一年气化、物候变化和疾病发生的本源,其余各气也是一样的。六气之本为司天之气时,就是天之气;六气之本为在泉之气时,就是地之气。天之气和地之气相互作用,在一年中分为六步,六步之气分别主司各时节,万物也就因此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说,谨慎地观察六气的变化,才不会贻误治疗时机,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主治病之药物是怎样的?
岐伯说:根据当年岁气情况储备相应药物,就不会有所遗漏了。
黄帝问:为何要准备当年应时产生的有效药物?
岐伯说:按照岁气所采备的药物,气味纯厚。
黄帝问:岁气变化对药物有何影响?
岐伯说:岁运与岁气属性相同时,对药物所产生的作用相同,岁运太过和不及时,对药性产生的影响不同。
黄帝问:不司岁的药物是怎样的?
岐伯说:药气散而不精,司岁药物与不司岁药物形虽相同但有差异。药的气味有薄有厚,药性有躁有静,对人的调养作用有多有少,药力有深有浅,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岁气伤害五脏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说:金木水火土互相制胜,受制则不胜,不胜则病,所以才以所不胜之脏的病证命名,就是其中的要领。
黄帝问: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司天之气淫胜伤人发病,就要用与其所胜之气相应的药物调平,在泉之气淫胜伤人发病,就用与其所胜之气相应的药物治疗。
黄帝说:好。气候变化正常平和之年,如何用药治疗?
岐伯说:谨慎观察阴阳所在的不同而调治,以平衡为目的,症状与病机一致时用正治法治疗,症状与病机相反时用反治法治疗。
黄帝问:夫子您说观察阴阳所在的不同而调治,而有医论讲人迎、寸口脉相应,就像牵引绳索一样大小齐等,就叫平脉。那么五脏阴经在寸口所应是什么样的?
岐伯说:要看岁运岁气当年是南政还是北政,就可以知道了。
黄帝说:我想马上听听。
岐伯说:北政之年,少阴君火在泉,寸口脉不应;厥阴风木在泉,右手寸脉不应;太阴湿土在泉,左手寸脉不应。南政之年,少阴君火司天,寸口脉不应;厥阴风木司天,右手寸脉不应;太阴湿土司天,左手寸脉不应。这些不相应的脉,在尺寸倒候反其诊时则会发现是相应的。
黄帝问:诊查尺部脉会怎样?
岐伯说:北政之年,三阴在泉,寸部脉不相应;三阴司天,尺部脉不相应。南政之年,三阴在泉,寸部脉不相应;三阴司天,尺部脉不相应。左右手脉象相同。所以说,知晓观察岁气诊脉的道路,一句话就可以直达终点,不知道岁气与脉象的变化规律,要领就会迷失在漫无边际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说:好。司天在泉之气淫胜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厥阴风木在泉之年,风气太过,制胜土气造成地气昏暗,四野浑浊不清,草木早早结实。人易患瑟瑟战寒,频频伸懒腰打哈欠,心痛支撑胀满,两胁内部拘急,饮食不消化,胸膈咽部不通畅,吃东西就呕吐,腹胀嗳气,大便或排气后身体畅快就像病情衰减一样,身体沉重。
少阴君火在泉之年,热气淫胜制约所胜的金气,热气漂浮再山川大泽,阴暗之处反而明亮。人易患腹中鸣响,气逆上冲于胸,喘息不能久站,寒热之证,皮肤痛,看不清东西,牙痛,颧骨处肿,恶寒发热就像疟疾,少腹疼痛,腹部胀大,此时蛰虫也不伏藏。
太阴湿土在泉之年,草木过早繁荣,湿气淫胜制约所胜的木气,山谷中尘埃昏暗,黄色反见于黑色之地,是至阴之气色交合。人易患水饮积聚之证,心痛,耳聋嗡嗡作响,咽肿喉痹,阴病出血,少腹肿痛,小便不利,气逆上冲头痛,眼睛肿痛就像要脱落,颈项疼痛就像要拔起,腰痛如同折断,大腿不可以旋转,膝关节涩滞如打结,小腿肚就像撕裂了。
少阳相火在泉之年,火气淫胜制约所胜的金气,郊外明亮犹如火焰,寒热之气交替出现。人易患泄泻如注,下利赤白,少腹疼痛,小便色赤,严重时便血。与少阴君火在泉的发病情况相同。
阳明燥金在泉之年,燥气淫胜制约所胜的木气,天气清凉雾气弥漫。人易患呕吐,吐出苦水,经常叹气,心胁部疼痛不能转身,严重时咽干,面色如尘,身体枯槁不润泽,足外发热。
太阳寒水在泉之年,寒气淫胜制约所胜的火气,气候凝结肃杀寒气凛冽。人易患少腹连同睾丸疼痛,牵引腰脊,气逆上冲胸痛,出血,咽痛颌部肿痛。
黄帝说:好。如何治疗?
岐伯说:凡诸气在泉所引起的疾病,风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辛凉,佐治药物用苦味,用甘味药物缓急,用辛味药物发散。热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咸寒,佐治药物用甘味苦味,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苦味药物发散。湿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苦热,佐治药物用酸味淡味,用苦味药物燥湿,用淡味药物泄湿。火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咸冷,佐治药物用苦味辛味,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苦味药物发散。燥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苦温,佐治药物用甘味辛味,用苦味药物泄热。寒邪淫胜于内所致,主治药物用甘热,佐治药物用苦味辛味,用咸味药物泻邪,用辛味药物润燥,用苦味药物坚阴。
黄帝说:好。六气司天会产生什么变化?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之年,风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土气,天空尘埃昏暗,云物飘动,寒冷的季节出现春气,流水不结冰。人易患胃脘当心处疼痛,向上支撑两胁,横膈咽喉不通畅,饮食难以消化,舌根强直,吃下东西就呕吐,寒泄,腹胀,溏泻,瘕病,水闭不通,蛰虫不伏藏,病之根本在风邪伤脾。如果冲阳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少阴君火司天之年,热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金气,郁热之气随之而来,火热之气当政。人易患胸中烦闷发热,咽干,右胁部胀满,皮肤疼痛,寒热交作,咳嗽气喘。大雨不时而至,人则吐血,出血,鼻塞,鼻出血,打喷嚏,呕吐,尿色改变,严重时就会生疮疡,浮肿,肩、背、臂、肩至肘前侧肌肉及缺盆中疼痛,心痛肺胀,腹部胀满,气喘,咳嗽,病之根本在热邪伤肺。如果尺泽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湿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水气,天空阴云密布,雨水浸渍得草木枯槁。人易患浮肿,骨痛,阴痹,阴痹的人按之不知其痛处,腰脊头颈疼痛,不时晕眩,排便困难,阳痿,饥饿也不想吃饭,咳嗽唾中带血,心有悬空的感觉,病之根本在湿邪伤肾。如果太溪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金气,温热之气流行,金气的政用难以安宁。人易患头痛,发热恶寒而成为疟病,上部发热,皮肤疼痛,肤色变成黄红色,进一步将演变成水病,身体面部浮肿,腹部胀满仰头呼吸,泄下如注,下利赤白,疮疡,咳嗽,唾血,心烦,胸中发热,严重时会鼻塞,出血,病之根本在火邪伤肺。如果天府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阳明燥金司天之年,燥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木气,草木繁荣推迟,人的筋骨易发生病变,人易患左胠胁疼痛,清寒之邪感于内发生疟病,凉气改变气候,人会咳嗽,腹中鸣响,泄下如注,溏泻。此时大树收敛,郁于下部无法生发,草的上部枯焦,人易患心胁突然剧痛,无法转身,咽干面色如尘,腰痛,男子易患颓疝,女子易少腹疼痛,看不清东西,眼角溃疡,痤疮痈肿。蛰藏的动物又重新出现。病之根本在燥邪伤肝。如果太冲脉气断绝,就会不治。
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寒气淫胜制约其所胜的火气,寒气在温暖的季节来临,水结冰,人体血液易发生变化,火热内郁发为痈肿溃疡,人易患厥心痛,吐血,血泄,鼻塞出血,容易悲伤,不时眩晕跌倒。如果岁运火气炎热暴烈,就会不时降下暴雨、冰雹,人就可能胸腹胀满,手热,肘部拘急,心悸怔忡,胸胁胃脘不适,面赤目黄,经常嗳气咽干,严重时则肤色黑如烟尘,口渴总想喝水,病之根本在寒邪伤心。如果神门脉气断绝,就会不治。这就是所谓的根据五脏经脉的搏动情况,来判断相关脏腑的疾病情况和预后。
黄帝说:好。如何治疗?
岐伯说:司天之气,风木之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原则是,用辛凉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甘味药物缓急,用酸味药物泻邪;君火热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规律是,用咸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酸味药物收敛;湿土之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规则是,用苦热药物治疗,佐药为酸辛,用苦味药物燥湿,用淡味药物渗湿,如果湿邪郁于上而化热,就用苦温药物主治,佐药为甘辛,到汗出湿去为止;火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原则是,用酸冷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苦味药物泄火,伤津者用酸味药物恢复津液;热气淫胜之年所致疾病用药规则相同。燥金之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原则是,用苦温药物治疗,佐药为酸辛,用苦味药物下泄;寒水之气淫胜之年,发病的用药原则是,用辛热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苦,用甘味药物缓急,用咸味药物泻邪。
黄帝说:好。司天、在泉之气被其所不胜之气侵害而为病,怎样治疗?
岐伯说:厥阴风木在泉,所不胜的金之清气反胜而发病,用酸温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辛味药物调平正气;少阴君火在泉,所不胜的水之寒气反胜而发病,用甘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咸味药物调平正气;太阴湿土在泉,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而发病,用苦冷药物治疗,佐药为咸甘,用苦味药物调平正气;少阳相火在泉,所不胜的水之寒气反胜而发病,用甘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咸味药物调平正气;阳明燥金在泉,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而发病,用平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酸味药物调平正气,以冷热平和之药为好;太阳寒水在泉,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而发病,用咸冷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辛,用苦味药物调平正气。
黄帝问:司天之气,邪气反胜致病应如何治疗?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风化于天,其所不胜的金之清气反胜致病,用酸温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苦;少阴君火司天,热化于天,其所不胜的水之寒气反胜致病,用甘温药物治疗,佐药为苦酸辛;太阴湿土司天,湿化于天,其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致病,用苦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酸;少阳相火司天,火化于天,其所不胜的水之寒气反胜致病,用甘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阳明燥金司天,燥化于天,其所不胜的火之热气反胜致病,用辛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太阳寒水司天,寒化于天,其所不胜的热气反胜致病,用咸冷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
黄帝问:六气相互为胜气时会怎样?
岐伯说:厥阴风木为胜气时,人易耳鸣,头晕,烦乱欲吐,胃和膈寒冷。大风不时而作,倮虫不能滋生,人的气机幷聚于胠胁化为内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处疼痛,向上支撑两胁,肠鸣,完谷不化的泄泻,少腹疼痛,泄下如注,下利赤白,严重时则呕吐,横膈咽喉不通畅。
少阴君火为胜气时,人易心下烦热,易饥饿,脐下异动,气行走于三焦。炎暑出现,树木汁液外流,草木枯萎,人则呕吐,烦躁,腹部胀满疼痛,溏泻,甚至传变为下血赤痢。
太阴湿土为胜气时,人易火气内郁,体内生出疮疡,火气流散在外,病在胠胁处,严重时则心痛,热邪格阻于上,头痛,喉痹,颈项强直,湿邪独胜则湿气内郁,寒气迫近下焦,头顶疼痛牵引到眉间,胃部胀满。大雨频频降下后又连续少雨干燥,人则少腹胀满,腰臀沉重强紧,腹内气阻,经常下泄如注,足下温热,头重,足部小腿浮肿,水饮发于内,浮肿处于上。
少阳相火为胜气时,热邪侵犯胃部,心烦,心痛,目赤,欲呕吐,呕酸水,容易饥饿,耳痛,小便赤,容易惊悸谵妄。酷热消耗津液,草木枯萎水流干涸,介虫退缩受损,人则少腹疼痛,下利赤白。
阳明燥金为胜气时,清凉之邪发于内,易左胠胁疼痛,大便溏泻,在内咽喉闭塞,在外发生颓疝。大凉肃杀之气令草木变色,毛虫遭殃,人则胸中不畅,咽喉不利而咳嗽。
太阳寒水为胜气时,阴寒凝滞之气到来,没有到结冰时流水已经结冰,羽虫繁育推迟。人易生痔、疟病,寒气犯胃,内生心痛,阴中生疮,小便不利,阴部、大腿互相牵引,筋肉拘急,血脉凝滞,络脉满而变色,或者出现便血,皮肤肿胀,腹部胀满,食欲减退。热气反而上行,头颈、头顶、脑户疼痛,双目胀痛就像要脱落,寒邪侵入下焦,传变为水泻。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厥阴风木为胜气所致疾病,用甘清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酸味药物泻邪;少阴君火为胜气所致疾病,用辛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咸,用甘味药物泻邪;太阴湿土为胜气所致疾病,用咸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辛甘,用苦味药物泻邪;少阳相火为胜气所致疾病,用辛寒药物治疗,佐药为甘咸,用甘味药物泻邪;阳明燥金为胜气所致疾病,用酸温药物治疗,佐药为辛甘,用苦味药物泻邪;太阳寒水为胜气所致疾病,用甘热药物治疗,佐药为辛酸,用咸味药物泻邪。
黄帝问:六气相互为复气时会怎样?
岐伯说:您的问题太详尽了!厥阴风木为复气时,人易少腹坚硬胀满,内急突然剧痛。草木倒伏,飞沙走石,倮虫不能繁荣。人易患厥心痛,出汗,呕吐,饮食不消化,食后即吐,头晕目眩,手足清冷,严重时则邪气入脾,发生食痹而呕吐。如果冲阳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少阴君火为复气时,人易郁热于内,烦躁,鼻塞喷嚏,少腹绞痛。火气炽盛时则咽干,二便失调,阳气发动于左,上行向右造成咳嗽,皮肤痛,突然失音,心痛,不省人事,颤抖恶寒,颤栗谵妄,寒去就发热,口渴想喝水,气短,骨痿,肠道阻隔不通,浮肿,呃逆,嗳气。火气的气化之时推迟,流水不结冰,热气大行其道,介虫不再生化。人易出疹、疮疡,痈疽,痤疮,痔疮,严重时则邪气犯肺,发生咳嗽,鼻渊。如果天府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太阴湿土为复气时,湿化之气不时出现,人易身体沉重,腹中胀满,饮食不消化,阴气上逆,胸中不畅,水饮发于中,咳喘声音粗重。大雨不时降落,鳞虫出现在原本的陆地上。人易患头顶沉重疼痛,头晕,抽搐,呕吐,欲独处密室,呕吐清液,严重时则病邪入肾,大小便泻下无度。如果太溪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少阳相火为复气时,大热即将来临,万物因炙烤而干燥枯槁,介虫损耗。人易惊恐抽搐,咳嗽,鼻出血,心热烦躁,大便频数,恶风,厥气上逆,面如浮土之色,眼目抽动,火气发于内,向上造成口腔糜烂,呕吐,出血,血泄进而发生疟病,恶寒,战栗,寒极反而发热,眼部焦躁,口渴水饮,颜色变为黄赤色,气短脉痿,化为水病传变为浮肿,严重时则病邪侵入肺脏,咳嗽,血泄。如果尺泽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阳明燥金为复气时,清凉之气大举,草木尚青却已干枯,毛虫受到伤害。人易胠胁发生病患,气归于左侧,经常叹气,严重时则心痛,痞塞,腹胀腹泻,呕苦水,咳嗽,呃逆,心烦,病在胸膈之中,头痛,严重时则病邪侵入肝脏,造成惊骇不已,筋脉拘挛。如果太冲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太阳寒水为复气时,厥逆之气上行,雨水凝成冰,羽虫就会凋亡,人易心、胃发生寒证,胸膈不畅,心痛,痞塞,头痛,经常悲伤,不时眩晕昏倒,食欲减退,腰臀疼痛,屈伸不能自如。地被冻裂,寒病坚硬,阳光无法发挥温暖作用,人易少腹牵引睾丸疼痛,并牵引腰脊,向上冲心脏,吐清水,以及呃逆、嗳气,严重时病邪侵入心脏,人健忘且容易悲伤。如果神门脉气断绝,则会不治。
黄帝说:好。如何治疗?
岐伯说:厥阴风木为复气时,用酸寒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辛,用酸味药物泻邪,用甘味药物缓急;少阴君火为复气时,用咸寒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甘味药物泻邪,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辛苦药物发散,用咸味药物软坚;太阴湿土为复气时,用苦热药物治疗,佐药为酸辛,用苦味药物泻邪、燥湿、渗泄;少阳相火为复气时,用咸冷药物治疗,佐药为苦辛,用咸味药物软坚,用酸味药物收敛,用辛苦药物发散。用辛苦药物发散其热时,不必避开热气主令之时,但用温凉药物时不能触犯温凉之气主令之时,少阴之气为复气时用药方法与此相同。阳明燥金为复气时,用辛温药物治疗,佐药为苦甘,用苦味药物泻邪,用苦味药物通下,用酸味药物补益;太阳寒水为复气时,用咸热药物治疗,佐药为甘辛,用苦味药物坚固正气。
治疗诸气的胜复,寒气所致疾病用热药,热气所致疾病用寒药,温气所致疾病用清凉药物,凉气所致疾病用温药。气散的病症用收敛的方法,气郁的病症用发散的方法,气躁所致疾病用滋润的方法,气急所致疾病用舒缓的方法,坚硬的病症用软坚的方法,脆弱的病症用坚固的方法,气衰的病症用补益的方法,气强的疾病用泻下的方法,各安不平衡的正气,达到必清必静,病气就会衰退,各种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就是治疗疾病的大体原则。
黄帝说:好。气有上下,为什么?
岐伯说:身体的一半以上,与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相应,为司天之气所主;身体的一半以下,与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相应,为在泉之气所主。以六步的名称命名所主之气,以六气的名称命名相应的步位,而确定其所患疾病。“半”,一年之半是阴阳升降的枢纽,在人的身体也是一样,就是天枢所在部位。所以,司天之气淫胜下部就会发生病证,就用在泉之气来命名,在泉之气淫胜上部就会发生病证,就用司天之气来命名。所谓的胜气到来,复气退伏而没有发作,如果复气到来则不用司天、在泉之气的不同名称来加以区分,都应当以复气的发作规律为原则。
黄帝问:胜气、复气的变动,有时间规律吗?其气的到来有规律吗?
岐伯说:四时时令有固定的时间,而胜气、复气则没有一定的规律。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从初之气到三之气,是司天之气所主,也是胜气发生的常见时位;从四之气到到终之气,是在泉之气所主,也是复气发生常见的时位。有胜气自然有复气,没有胜气自然也就没有复气。
黄帝说:好。复气已经结束而又有胜气出现,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胜气到来必然会有复气出现,并没有固定次数,直到胜气衰退而结束。复气结束后又有胜气出现,如果不在发生复气就会成为灾害,伤害万物的生机。
黄帝问:复气到来后反而发病,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复气到来没有固定时间,就可能与主位之气不相一致,主气、客气不相合。复气太大太胜,主气就会来制约它,所以人会反而发病,就是所谓的少阴君火热气、少阳相火暑气在泉之时,火热为胜气,火胜克金,燥为复气,所以会火燥热。
黄帝问:如何治疗这样的病证?
岐伯说:六气为胜气时,气微时用随顺之法,气盛时用制胜之法;六气为复气时,和缓时用平顺之法,暴烈时用劫夺之法。都要依据胜气的微与盛,安抚其屈服不伸之气,不用问其数是什么,以达到平和为目的,就是治疗的原则。
黄帝说:好。客气、主气的胜气复气如何?
岐伯说:客气和主气,有胜气而无复气。
黄帝问:客气、主气的逆与顺情况如何?
岐伯说:主气胜客气时,逆;客气胜主气时,顺。这是自然规律。
黄帝问:客气、主气响声造成的疾病如何?
岐伯说:厥阴风木司天,客气胜就会造成耳鸣,眩晕,严重时发生咳嗽;主气胜则造成胸胁疼痛,舌强直难以说话。少阴君火司天,客气胜会造成鼻塞,喷嚏,颈项强直,肩背闷热,头痛,气短,发热,耳聋,看不清东西,严重时会浮肿,出血,疮疡,咳嗽气喘;主气胜则造成心热烦躁,严重时胁部疼痛支撑胀满。太阴湿土司天,客气胜会造成头面浮肿,呼吸气喘;主气胜则造成胸腹胀满,饭后闷昧。少阳相火司天,客气胜会造成赤疹发于外,出现丹毒、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咽喉肿痛,耳聋,出血,在内则为抽搐;主气胜则造成胸部胀满,咳嗽,仰头呼吸,严重时咳血,手部发热。阳明燥金司天,受主气制约郁于内而不能外达,就会咳嗽,鼻出血,咽喉梗塞,心膈中发热,咳嗽不止而咳出血(肺部出血)的可能不治。太阳寒水司天,客气胜会造成胸中不畅,流清涕,感受寒邪则咳嗽;主气胜则造成咽喉中鸣响。
厥阴风木在泉,客气胜会造成大关节活动受限,在内为痉挛强直拘急抽搐,在外为活动不便;主气胜则筋骨摇振强直,腰腹不时疼痛。少阴君火在泉,客气胜会造成腰痛,尾骨、大腿、膝盖、小腿肚、胫骨、足部发病,闷热酸痛,浮肿不能久站,大小便失常;主气胜则厥逆之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阻滞,各种痹症发作,发生在胠胁部位,汗出不止,四肢厥逆。太阴湿土在泉,客气胜会造成足部痿软下肢沉重,大小便不利,湿邪侵犯下焦,发生水泻以及浮肿,无法房事;主气胜则寒气上逆胀满,饮食不消化,严重时出现疝病。少阳相火在泉,客气胜会造成腰腹痛反而恶寒,严重时则会泻下白沫,小便白浊;主气胜则热邪反而上行侵犯心,心痛,发热,胸中阻隔而呕吐。少阴君火在泉时,客气胜、主气胜所产生的病证与此相同。阳明燥金在泉,客气胜会造成清气在下扰动,少腹坚硬胀满而频频腹泻;主气胜则腰部沉重,腹痛,少腹寒,溏泻,寒厥发生于肠道,上冲胸中,严重时气喘不能久站。太阳寒水在泉,寒气为复气并有余于内,就会造成腰部尾椎部疼痛,屈伸不自如,大腿小腿膝盖足部疼痛。
黄帝说:好。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气上逆的,用抑制之法,气陷下的,用升举之法,气有余的实证,用折减之法,气不足的虚证,用补益之法。用所利之药为佐药,用所宜之药调和,一定要让主气、客气安宁平和,适应其寒与温,主气客气相同时用逆治之法,主气客气不相同时用顺从之法。
黄帝说:治疗寒证用热药,治疗热证用寒药,主气客气相合时用逆治之法,主气客气不相合时用顺治之法,我已经明白了,如何使用相合的五味之药呢?
岐伯说:厥阴风木之气主位发病时,用酸味药物泻邪,用辛味药物补益;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之气主位发病时,用甘味药物泻邪,用咸味药物补益;太阴湿土之气主位发病时,用苦味药物泻邪,用甘味药物补益;阳明燥金之气主位发病时,用辛味药物泻邪,用酸味药物补益;太阳寒水之气主位发病时,用咸味药物泻邪,用苦味药物补益。
厥阴风木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辛味药物补益,用酸味药物泻邪,用甘味药物缓急;少阴君火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咸味药物补益,用甘味药物泻邪,用酸味药物收敛;太阴湿土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甘味药物补益,用苦味药物泻邪,用甘味药物缓急;少阳相火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咸味药物补益,用甘味药物泻邪,用咸味药物软坚;阳明燥金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酸味药物补益,用辛味药物泻邪,用苦味药物泄下;太阳寒水之气为客气,主位淫胜发病时,用苦味药物补益,用咸味药物泻邪,用苦味药物坚固,用辛味药物润燥,开发腠理之间,让津液、气机布散通达。
黄帝问:好。我希望听听阴阳为“三”是怎样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以及作用的差异而分的。
黄帝问:阳明是怎样的?
岐伯说:太阳和少阳之间,就是阳明所在部位。
黄帝问:那厥阴呢?
岐伯说:太阴阴气最盛,少阴次之,厥阴阴气最少,所以太阴、少阴交接完毕后的时位是厥阴。
黄帝问:阴阳之气有多少之分,疾病有盛衰之分,治疗有缓急之分,方制有大小之分,这里面的规律是什么?
岐伯说:病气所在部位有高有下,病证有远有近,病灶有内有外,药有轻有重,适用于病变,发挥其效力最重要。《大要》中记载:君药一味,臣药两味,是奇方的组合;君药两味,臣药四味,是偶方的组合;君药两味,臣药三味,是奇方的组合;君药两味,臣药六味,是偶方的组合。所以说:距发病时间短的用奇方,距发病时间长的用偶方;发汗治疗不用奇方,泻下治疗不用偶方;补益上虚、祛除上邪用缓方,补益下虚、祛除下邪用急方。急方药物气味纯厚,缓方药物气味淡薄。适用于病变,发挥其效力最重要,就是这个道理。病程长,病位深,用药后药力维达病位,药效在中途就产生了作用,要借助饮食的作用让药效到达病位,不要违反上面所说的组方及应用原则。所以调平气机的治疗原则是,病程短、病位浅的用奇方或偶方,药剂要小。病程长、病位深的用奇方或偶方,药剂要大。大的方子药味少剂量重,小的方子药味多剂量小。药味多的方子九味药,药味少的方子两味药。如果用奇方病情不去就再用偶方,叫做“重方”。用偶方病情不去,就要用一些药性相反的药物,比如用寒药治疗热证时用少量热药配伍,就是所谓用药的寒热温凉,与所治疾病性质相反。
黄帝说:好。疾病发生的根本,我已经知道了。疾病的发生如果与六气的“标”有关,如何治疗?
岐伯说:如果病证与六气之本的性质相反,与三阴三阳之标相应,治疗时应反求其本,就可以求得治标的办法。
黄帝说:好。六气为胜气时,如果诊查到其所致病证?
岐伯说:审查偏胜之气到来后对所胜脏器的影响。清气大举到来时,燥气为胜气,风木受邪,肝脏易发生病变;热气大举到来时,火气为胜气,燥金受邪,肺脏易发生病变;寒气大举到来时,水寒为胜气,火热受邪,心脏易发生病变;湿气大举到来时,湿土为胜气,寒水受邪,肾脏易发生病变;风气大举到来时,风气为胜气,湿土受邪,脾脏易发生病变。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邪气而生病的情况。岁气不及,邪气乘侮,所感的邪气就很严重,四时主时之气失和,所感邪气很严重,月廓空缺之时,所感邪气也很严重。如果再次感受邪气,病情就比较危急。有了胜气,其后必有复气到来。
黄帝问:六气致病时的脉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厥阴风木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为弦脉;少阴君火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为钩脉;太阴湿土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为沉脉;少阳相火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大,为浮脉;阳明燥金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短,为涩脉;太阳寒水之气到来时,所致病证脉象大,为长脉。脉象来时平和则人体气机协调,脉象来时太甚则为病脉,所来的脉象和应当出现的脉象相反是病脉,时令未到相应脉象提前出现是病脉,时令已到应出现的脉象没有出现也是病脉,脉象的阴阳与季节的阴阳相反,比如冬见阳脉,病情就很危急了。
黄帝问:六气有标、本,所从化也不同,这里面有何道理?
岐伯说:六气有从本而化,也有从本也从标而化,还有不从标也不从本而化的。
黄帝说:我想马上听听。
岐伯说:少阳相火,少阳为阳为标,火为阳为本,属性相同,气候及疾病从火气之本而化;太阴湿土,太阴为阴,湿土为阴,属性相同,气候及疾病从湿气之本而化。少阴君火,少阴为阴为标,君火为阳为本;太阳寒水,太阳为阳为标,寒水为阴为本,这两个的标本阴阳属性不同,所以气候、疾病可从标而化,也可从本而化。阳明燥金,阳明为阳为标,燥金为次寒为本,可转化为湿;厥阴风木,厥阴为阴为标,风木为温为本,可转化为火热,这两个气候、疾病既不从标而化,也不从本而化,而是从其中气而化。阳明中气为太阴,阳明燥气因此可化湿,厥阴中气为少阳,厥阴风气因此可从火而化。太阴湿气、少阳火气的标本阴阳属性一致,都从本,就会化生于湿、火之本。少阴热气、太阳寒气标本阴阳属性不同,都从本从标而化,所以即可化生于热气、寒气之本,也可化生于少阴、太阳之标。阳明燥气偏凉,倾向湿化,厥阴风气偏温,倾向热化,所以二者都从中气。阳明燥金的中气为太阴湿土,可从湿气而化生,厥阴风木中气为少阳相火,可从火气而化生。
黄帝问:脉象和症状一致但和病本相反,如何诊断?
岐伯说:脉象与症状看上去一致,但切按时却很无力,不能弹指,这就是好像是阳证,但却又不似阳证,各种假热证、假阳证都是如此。
黄帝问:那么各种阴证中的相反情况,脉象怎样呢?
岐伯说:脉象与症状看上去一致,但切按时弹指而有力,是真热假寒证脉象与疾病本质一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有生于六气之本,有生于六气之标,也有生于中气的。病生于本,根据六气之本的规则治疗就可以痊愈;病生于标,根据三阴三阳的规律治疗也可以痊愈;病生于中气,根据中气的变化规律治疗就可以痊愈;病生于标本,根据六气及三阴三阳的变化规律治疗就可以痊愈。有些疾病生于本而从本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生于标从标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生于中气从中气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生于本而从标治疗可以痊愈。逆其标本而治是正治,顺其标本而治是逆治。
所以说:知道了标和本,治疗疾病就不难,明白了逆治和顺治,治疗时就不会有疑问,就是这个道理。不知道这些道理,就不能谈论诊治,并且还足以扰乱治疗规则。所以《大要》说:水平粗陋的医生反而常沾沾自喜,以为医理自己都懂得,刚说是热证没有痊愈,寒证的证候就出现了。同一种病邪,带来的症状却大不相同,不明白标本逆从,对疾病的诊断,对医经的理解就很可能是错的。
标本的道理,简要又广博,精细又博大,知晓其中的道理就可知百病的危害。标本之理虽然不难,但必须正确运用才不会造成伤害,诊查标与本,按照四时发病规律做出调理,明白了胜气复气,就可以将其作为人民防病养生的模式,天之道尽在于此。
黄帝问:胜气复气的到来,有早有晚,是为什么?
岐伯说:因胜气所致的疾病,在胜气发生时就发病了,在病邪蓄积潜伏的阶段,复气的致病也因此已萌生。因复气所致的疾病,在胜气结束时就开始发作,在复气正盛时更严重。胜气有轻有重,复气有少有多,胜气和缓复气也就和缓,胜气虚弱复气也就虚弱,这是正常规律。
黄帝问:胜气复气的发作,其变动和六气时位不相一致,有的在其时位之后,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六气的发生与变化,盛衰不同。寒暑温凉,是六气盛衰带来的作用,出现在农历三、六、九、十二月。阳气的运动,始于温暖的春天,旺盛于暑热的夏天;阴气的运动,始于清凉的秋天,旺盛于严寒的冬天。春夏秋冬,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以《大要》说:春天的温暖,会逐渐变成夏天的暑热,秋天的凉爽,会逐渐变成冬季的凛冽。谨慎地观察三、六、九、十二月的气候变化,就能明白四季回归的规律。六气其终止可见,其开始可知,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春夏秋冬的时间差,有一定之数吗?
岐伯说:大约有三十度。
黄帝问:这个时间差与脉象是否相应?
岐伯说:这个时间差的脉象变化与当时的时位变化相同,时令过去应时的脉象也会消失。《脉要》中说:春季不出现沉脉,夏季不出现弦脉,冬季不出现涩脉,秋季不出现数脉。如果春季出现过沉之脉就是病脉,夏季出现过弦之脉就是病脉,冬季出现过涩之脉就是病脉,秋季出现过数之脉就是病脉。脉象杂乱是病脉,脉象反复出现是病脉,气候未去应时脉象先消失的是病脉,气候已去相应脉象还未消失的是病脉,脉象与季节完全相反的是死证。所以说:季节气候变化与人的身体变化是一致的,就像秤砣与秤杆需要动态平衡才能相一致。阴阳之气,清净平和生化之机才能协调,扰动异常就会导致疾病出现,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幽和明是什么意思?
太阴、少阴两阴相交至尽时,这个时位叫幽,太阳、少阳两阳接合时,这个时位叫明。幽、明和阴阳相配,寒和暑的差别就有了。
黄帝问: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什么?
岐伯说:阴阳之气盛极的时候叫做“至”,阴阳之气平分的时候叫做“分”。冬至、夏至,前后的气候变化和时令是一致的,春分、秋分,前后的气候变化有明显区别,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是天地气候变化的纲领。
黄帝说:夫子您说春分秋分气候始于交节之前,冬至夏至气候始于交节之后,我已经明白了。但六气往来,主岁却不是固定的,治疗上补法泻法又要怎么用呢?
岐伯说:根据当年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药味就是治疗的准则,左右间气的用药,道理相同。《大要》中说:少阳相火主令时,用药先甘味后咸味;阳明燥金主令时,用药先辛味后酸味;太阳寒水主令时,用药先咸味后苦味;厥阴风木主令时,用药先酸味后辛味;少阴君火主令时,用药先甘味后咸味;太阴湿土主令时,用药先苦味后甘味。用有利的药物为佐药,资助本源之气,就是掌握了六气致病的规律及治疗方法。
黄帝说:好。百病的发生,都是因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造成的。医经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我吧这些道理教给医生,但医生们在使用时却没有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我希望重要的医道理论能够广泛应用,就像用槌敲鼓,用手拔刺,用水洗污一样简单,让他们的医术能够精湛,可以讲讲要怎么做吗?
岐伯说:谨慎地诊查病之机理,熟练掌握六气主时之所宜,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说:我想听听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岐伯说:凡风病有振摇晕眩病症的,病都在肝;凡寒病有牵引挛缩的,病都在肾;凡气病胀满郁闷的,病都在肺;凡湿病水肿胀满的,病都在脾;凡热病昏闷抽搐的,病都属于火;凡疼痛瘙痒疮疡,病都在心。凡各种厥症二便或坚或泻的,病都在下焦;凡各种痿病,喘息、呕吐的,病都在上部;凡口紧、战栗,神不守舍的,病因都属于火;凡痉病颈项强直的,病因都属于湿;凡气逆上冲的,病因都属于火;凡腹部胀大的,病因都属于热;凡躁狂跳跃的,病因都属于火;凡身体突然强直的,病因都属于风;凡腹胀,叩之有鼓声的,病因都属热;凡浮肿,酸痛,惊骇不已的,病因都属于火;凡筋脉拘挛,排出水液浑浊的,病因都属于热;凡排出水液澄澈清冷的,病因都属于寒;凡呕吐酸水,腹泻如注里急后重的,病因都属于热。
所以《大要》中说:谨慎地诊查病机,根据疾病的属性,推求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症状,为什么有些症状没有出现,为什么会出现实证,为什么会出现虚证,确定五脏的偏盛偏衰,疏通气血,让气血条达而达到平和,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好。药物的五味、阴阳和作用是什么?
岐伯说:辛味、甘味药物作用为发散,属性是阳;酸味、苦味药物有催吐、通泻作用,属性为阴;咸味药物有催吐、通泻作用,属性为阴;淡味药物有利尿渗泄作用,属性为阳。这六者或收敛或发散,或软坚或坚阴,按照对人体的作用而使用,调整气机让人体达到平和。
黄帝问:有那些不是因六气胜复变化而产生的疾病,如何治疗?有毒和无毒的药物,先用哪个?我希望听听这个道理。
岐伯说:有毒药物和无毒药物,在使用上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视其病情的轻重制定方剂的大小。
岐伯说:君药一味,臣药两味,是小方剂;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是中等方剂;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是大方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病情轻微的逆其病气性质而治,病情严重的顺从其病气性质而治,坚实的病证就用削减的治疗方法,邪气侵犯的病证就用祛除邪气的方法,劳损的病证用温养的治疗方法,郁结的病证就用疏散的治疗方法,邪气留滞的就用攻伐的治疗方法,干燥的病证就用滋润的治疗方法,拘急的病证就用舒缓的治疗方法,涣散的病证就用收敛的治疗方法,损耗阳气的病证就用温补的治疗方法,过度安逸气血郁滞的就用疏通的治疗方法,惊悸不安的就用镇静的治疗方法,散越、下泄,按摩、水浴,薄贴、峻猛,宣通、发散,以适合、适度为原则。
黄帝问:逆治、从治是怎样的?
岐伯说:逆治法就是正治,从治法就是反治,所用药物的多少,根据病情具体而定。
黄帝问:什么是反治?
岐伯说:用热性药物治疗那些有假热症状的疾病,用寒性药物治疗那些有假寒症状的疾病,用补益药物治疗那些虚塞不通的疾病,用通利药物治疗那些看似通泻的疾病。必须制伏疾病的根本,先找到导致疾病的原因,反治时的用药,从表面看与病情的某些性质相同,但从本质看是不相同的,治疗后可以让积聚消散,坚结溃散,气机调和,疾病痊愈。
黄帝说:好。与六气变化相合的疾病如何治疗?
岐伯说:可逆治,可从治,有先逆治后用从治的,也有先从治后用逆治的,以疏通气血让气机条达为目的。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内证和外证?
岐伯说:体内病证发展出体表病证,内证为发病之本,先治体内病证。体表病证发展成体内病证,体表病证为发病之本,先治体表病证。如果体内病证发展成体表病证,且体表病证偏盛,先治体表病证再治体内病证。如果体表病证发展成体内病证,且体内病证偏盛,先治体表病证再治体内病证。如果体表病证与体内病证不相关联,治疗主要病证。
黄帝说:好。火热为复气时,恶寒发热就像疟疾,或一天发作一次,或间隔几天发作一次,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胜复之气在会遇之时,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造成的。如果阴气多阳气少,症状发作时间间隔就长,如果阳气多阴气少,症状发作时间间隔就短。这是胜气复气争斗,阴气阳气盛衰不同所致,疟疾的发作也是这个道理。
黄帝说:医论上所言,治疗寒性疾病要用热药,治疗热性疾病要用寒药,医生们不能抛弃这个原则和道理。但如果是患了热证,用寒药治疗后反而发热更重,患了寒证用热药反而寒象更强,寒证热证不但依然存在,还添了新的证候,这种情况怎么治疗?
岐伯说:热证用寒药治疗后反而发热更重的,要用养阴的方法;寒证用热药治疗后反而寒象更重的,要用补阳的方法,这是寒证、热证治疗中推求疾病本质属于阴还是阳的根本。
黄帝说:好。服用寒药反而发热,服用热药反而有寒象,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治疗疾病的旺盛之气,没有兼顾脏腑本气,才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黄帝问:如果不只是治疗疾病的旺盛之气,已经推求了疾病所属脏腑,但还是出现了这种相反的结果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您的问题非常细致!虽然诊断无误,而治疗却不见效的原因,是治疗时没有研究药物主治功效就施治的结果。五味药物进入胃中,就各归其主要发挥作用的部位酸味药物先作用于肝脏,苦味药物先作用于心脏,甘味药物先作用于脾脏,辛味药物先作用于肺脏,咸味药物先作用于肾脏。服用一段时间就可增强脏腑之气,这是物质生化的一般规律,但如果长期增补脏气,就会让脏气处于偏盛状态,就会发生疾病,这也是导致患病的缘由。
黄帝问:好。方剂中的君、臣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是君药,辅佐君药的药物是臣药,辅助臣药发挥作用的药物是使药,并不是指药物的上、中、下三品。
黄帝问:药物的三品是什么意思?
岐伯说:药物的上、中、下三品是明确药物有无毒性、毒性大小的。
黄帝问:好。疾病的内外如何区分?
岐伯说:调和六气变化而治疗,就要分辨疾病的阴阳属性,确定病在内在外,按照疾病的病因病位,内病从内治疗,外病从外治疗,病情轻微的调和,病情稍重的平定,病情急盛的迅速泻邪,病在表的用发汗治疗,病在内的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寒热温凉,选用适合的药物,根据病情轻重、病位内外,按照对其有利的原则用药,让病邪衰退。谨慎地运用这些治疗原则,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让气血正而平和,达到天命的寿数。
黄帝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