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国富论中的18世纪四种经济形态)
国富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国富论中的18世纪四种经济形态)而根据《世界人口历史图集》,19世纪的美国(北美)人口主要依靠本地繁衍而非移民,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3%,甚至被马尔萨斯用来证明人类不节制生育的后果。根据《美国经济史》,1790年美国白人数量为317万,有色人种为75.7万,到1800年白人数量为430万,有色人种则为100万,两者均在十年间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作为七年战争的胜利者,英国获得了法国在印度、北美(加拿大、密西西河东岸)等地的大片殖民地。然而英国却也为此背负了庞大的债务,以致于不得不在本土及殖民地加税,这也是导致美国独立的重要因素——但美国在独立后依旧依赖于英国的资本与市场。北美殖民地此时的美国是一个新兴经济体,代表发展型经济的突出点在于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书中举例了其人口增速、就业以及工资-物价水平。
《威斯敏斯特和约》签署地
在《国富论》第一卷第八、九章中,作者亚当·斯密详细介绍了影响劳动工资与资本利润的诸多要素,根据其内容,我从中整理出四种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形态以及对应国家/地区,分别是发展型-美国、饱和型-荷兰(此时疆域包含比利时、卢森堡)、停滞型-清朝、衰退型-孟加拉(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
本书成书于(包括再版与修改)为七年战争结束之后,19世纪之前,此时的美国处于临近独立—独立状态,不过这不是重点。
数据来自《世界人口历史图集》
发展型 美国(北美)作为七年战争的胜利者,英国获得了法国在印度、北美(加拿大、密西西河东岸)等地的大片殖民地。然而英国却也为此背负了庞大的债务,以致于不得不在本土及殖民地加税,这也是导致美国独立的重要因素——但美国在独立后依旧依赖于英国的资本与市场。
北美殖民地
此时的美国是一个新兴经济体,代表发展型经济的突出点在于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书中举例了其人口增速、就业以及工资-物价水平。
根据《美国经济史》,1790年美国白人数量为317万,有色人种为75.7万,到1800年白人数量为430万,有色人种则为100万,两者均在十年间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
而根据《世界人口历史图集》,19世纪的美国(北美)人口主要依靠本地繁衍而非移民,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3%,甚至被马尔萨斯用来证明人类不节制生育的后果。
然而在亚当·斯密眼中,人口迅速增长是经济繁荣的一个表现。无论是未到过北美的亚当斯密,还是曾游历北美的瑞典旅行家彼特·卡姆,都提到北美居民可以无需担心生计问题而结婚生子。
即使北美人口暴增,当地依旧缺乏劳动力,具体表现则是高工资。据亚当斯密的数据,当时的纽约普通劳动者日收入合2先令(即24便士)(英国货币旧制一先令等兑换12便士),而当时伦敦的劳动力价格却是每天18便士,同时北美物价水平低于伦敦,作为对比的则是同时期苏格兰地区劳动者每天收入8便士。
18世纪纽约
停滞型 中国(清朝)书中对中国的描述角度同样从人口增长、就业与工资-物价等角度,但缺乏数据,而是以各种现象做支持,因此清朝当时的“经济、社会停滞说”只能视为一种视角,根据《大分流》一书,当时的中国华北、江南等地的经济作物产量、土地改良以及手工业依旧处于发展阶段。
而根据《中国历代人口、田地、天赋统计》1700年(即康熙39年),其时统计人口为20410963,至1734年(即雍正12年),人口为27355462,1741年(乾隆六年)人口数为143411559,至1800年(嘉庆五年)人口则为299749770,增长一倍有余,远非亚当斯密所言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
无需解释吧
而又根据《中国人口史》至1708年即康熙四十七年中国人口增长率才开始逐年上升,并且在康熙五十年突破一亿人口,自乾隆六年起至乾隆五十九年,人口增长了118%,年均14.9%,不过这并不值得惊讶,中国古代历史中存在更高的人口增长率。
因此可以说亚当斯密单从人口对中国当时经济的分析并不恰当,那么究竟清中期的经济、物价、工资情况如何呢?
根据《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清朝工钱在清中后期依据地区差异可以分为五等,除关外普遍高薪外,第一等为浙江,接近东北地区工价,第二等为直隶、江苏、江西、陕西,第三等为山西、云南、湖北、山东、湖南、四川、广东,第四等为福建、安徽、河南,第五等为甘肃、广西、贵州。
京师生春诗意图
同等地位下对比18世纪清朝直隶、浙江两地每日工钱(普通工作)40文起,而同时期稻谷、小麦每石约2000文、700文。
亚当斯密原文中的举例是当时广州附近的船民做依据。
乾隆时期的珠江滩
衰退型 印度、孟加拉(殖民地)18世纪末的大英帝国并没有完全控制印度,彼时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在17世纪强盛一时,而英国以及荷兰、葡萄牙、法国等国虽然在印度设有殖民地,却更多类似贸易点。而英国能够控制印度,一是凭借上述所说的英荷战争(包括法荷战争)、七年战争等战争方式将荷兰、西班牙、法国踢出对印度的贸易、殖民利益,二是由于莫卧儿王朝在18世纪的总崩溃,其诸王子争权、各地总督、邦王分裂独立乃至马拉他人等外敌入侵,导致其统治衰落、瓦解,而英国借此机会逐步扩大势力,并于1765年实际控制孟加拉省与比哈尔省,同时,孟加拉也是本书中衰退型经济的代表,《国富论》明确提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并不在它所掌控的地区实行英国法律,而是纯粹以压榨为目的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对所谓“殖民利于殖民地”观点的讽刺。
然而单纯归咎于资本或者公司商人的贪婪是不合适的,因为英国在七年战争后的债务,大规模增税的结果除了导致北美移民的反抗,还令东印度公司于1772年陷入财政危机,后者不得不求助于英国政府。于是英国政府在1773年通过了《茶叶税法》给予其在北美殖民地的茶叶专卖权,这又严重侵犯了殖民地的利益,导致了当年爆发了著名了“波士顿倾茶事件”。而东印度公司也不是平白获得这项权力,英国政府逐步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总督、理事会任免权收归议会,并于1784年接过了对印度的统治权。可以说在本书成书时期,孟加拉的经济衰退完全是因为英国政府。
印度地区人口数据不需我多言,看图即可。
印度、中国与法国、英国人口对比
印度地区的工资水平如何呢?根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时期印度的 盐业政策探析》一文数据,1806年的印度普通劳动者月工资为3先令6便士到7先令6便士之间,即1.4-3便士之间。该文中以盐价来侧面对比两地物价,此时的盐在英国 零售价为1.5磅每吨,在印度则达到了21英镑每吨。
饱和型/投资型 荷兰、不列颠《国富论》中并没有提到饱和型,然而其对荷兰经济模式的描述既不同于发展中的美国,也不同于衰退中的孟加拉,更不同于内部资本化不充分的清朝。
彼时的荷兰虽然包含现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且于16世纪(1581年)宣布独立,却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1648年才为其前宗主国西班牙承认,在17世纪取代西班牙成为全球商业霸主,并拥有了庞大的殖民地,然而在海上有海岛国家大不列颠,陆地上又毗邻欧陆霸主法国。因宗教、势力格局以及贸易冲突,荷兰多次与英国、法国等爆发战争,海外大部分贸易点、殖民地被英国夺走,在作者死后五年的1795年,荷兰甚至被拿破仑帝国吞并。
吞并荷兰的拿破仑帝国
荷兰自独立时起,就以商业贸易为主,然而到17世纪末,荷兰在海上的贸易为英国以军事、政治手段破坏并取代,在欧洲各国的实业投资则因各国的保护主义政策而萎缩,在自身国内市场狭小的情况下,荷兰不得不走向了如亚当斯密所言的对外金融投资、购买各国国债的饱和型、(金融)投资型路线。
第二次英荷战争
由于18世纪的荷兰人口过少,且名义工资欧洲最高,并不能说明什么,所以重点介绍荷兰对外投资规模。
在1773年,荷兰国内证券利率为4%,商业利润降至2.5%,其他国家则在4.5-5%之间,因此1780年荷兰对外投资达到了3.5亿盾,每年向外输出2000万盾。1713年,外国支付给荷兰投资者每年的利息达到了1500万荷兰盾,1790年则为3000万盾,而19世纪初期荷兰持有的国内外证券价值超过15亿盾。对比之下,1780年-1795年,荷兰每年有3700万盾投入国内公债。
1763年统计荷兰投资一半以上进入英国各种债券中,持有英国债券高达2亿盾,可以说是荷兰资助英国打赢了七年战争。
结尾补充,1780年英国以荷兰支援美国独立战争为由,单方面撕毁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同时为荷兰执政)主导的英荷同盟,发动战争击败了荷兰并掠夺其商业物资与殖民地,弥补战争国债,最终荷兰依赖法国调停才签订了和平条约,也因此次战争荷兰投资者开始转投法国、西班牙、美国等,这也是亚当斯密在书中说法国国债多为荷兰人购买的原因。
波士顿倾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