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转瞬,男子也掉落冰水。冷冽,瞬间浸透骨髓。冰层破裂的声音,也未能阻挡他的脚步。寒日萧肃,白雪纷飞,北风在天地间盘旋。新泉湖面上,有小孩跌入冰窟,无助的母亲奋力呼救。刹那间,一个男人的身影飞奔而去。不带一丝犹豫。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

新华社记者任沁沁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1)

拉齐尼·巴依卡在新疆红其拉甫边境线的巡逻途中(2011年9月23日)。新华社发(李翔 摄)

喀什,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寒日萧肃,白雪纷飞,北风在天地间盘旋。

新泉湖面上,有小孩跌入冰窟,无助的母亲奋力呼救。

刹那间,一个男人的身影飞奔而去。不带一丝犹豫。

冰层破裂的声音,也未能阻挡他的脚步。

转瞬,男子也掉落冰水。冷冽,瞬间浸透骨髓。

他用身体能承受的极限 ,托举起孩子。

浮浮沉沉,十多分钟。孩子的头部得以一直在水面之上。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瞪大眼睛,喊着“孩子,先救孩子”!

孩子被救起了,他却永远沉入黑暗的湖底。

帕米尔高原的雄鹰,以这样壮烈的方式,诀别了世界。

这一天是2021年1月4日。

英雄的名字叫拉齐尼·巴依卡,终年41岁。

他是忠贞的共产党员,优秀的塔吉克儿子。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2)

拉齐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儿童的湖面(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曼 摄

帕米尔高原,古丝路的必经地。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雪峰连绵,最低气温低于零下40℃,挑战人类生存极限。

拉齐尼·巴依卡出生于此。

在中国最西端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拉齐尼祖孙三代义务戍边71年。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初,红其拉甫边防连成立。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自告奋勇给连队当向导,一干就是23年。

从步伐矫健的小伙,到两鬓斑白的蹒跚老人——1972年,爷爷走不动了,把担子交给了父亲,父亲走过32个春秋,把担子交给他。

2004年开始,拉齐尼·巴依卡爬冰卧雪,行走千里边防线。

雪崩、滑坡、泥石流,相伴而行。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每一道河流、沟壑,每一块界碑、坐标,都留下他巡逻护边的身影。

“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爷爷和父亲坚守了一辈子的信念,刻在了拉齐尼·巴依卡心中。

也是2004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高山峻岭间,地势险要,他们无数次与死神擦肩。他救过边防战士的命,也被战友们救过命。

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总是走在最前面探路的拉齐尼·巴依卡始终坚守。他的经验,让危难一次次化险为夷。

最难走的巡边路,他熟悉得像自家的院子。哪条路可以骑牦牛,哪座山必须徒步翻,都是拉齐尼·巴依卡冒着生命危险蹚出来的。

有一次巡逻遇大雨,山上洪水引发泥石流,巡逻队陷入险境。落石砸中了他的头,鲜血直流。拉齐尼·巴依卡不顾劝阻,坚持前往探路。2小时后,他找到一条安全的路,指引大家突围脱险。

越是危急时刻,他越是勇毅坚决。

早在2011年11月,他就在冰雪中救过人。

那是在“死亡之谷”吾甫浪沟,暴雪突袭,一名战士不慎掉进雪洞,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

生死一线,拉齐尼·巴依卡十分冷静。他让大家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奋力施救。

两个小时后,战士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拉齐尼·巴依卡却被冻得不省人事,在医院抢救3个小时才挽回生命。

谁能想到,9年后的跃入冰洞,他却回不来了。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3)

在新疆红其拉甫边境线上,拉齐尼·巴依卡(左)和护边员在巡逻途中(视频资料截图)。新华社发

人们称拉齐尼·巴依卡是帕米尔雄鹰。

鹰,是塔吉克族的图腾。他们认为鹰是英雄和正义的化身,希望如苍鹰般不畏艰险、鹰击长空。

塔吉克族特色毡帽下,一双琥珀色的眼睛,澄澈纯净。

他俊朗、坚毅、爱笑;不善言辞,却有古道热肠、家国大爱。

回忆起拉齐尼·巴依卡,人们说:“别人有困难,他肯定是第一个发现并伸出援手”“他总是默默帮助他人”“他救了我母亲的命”“他不仅是英雄,也是好兄弟”“我想跟他一样温暖别人,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

在一次参观团的答谢演出中,他表演了传统舞蹈,表露了内心的火热与奔腾。

他星火般的赤诚,抚慰着人心,也融化了寒霜。

1月5日,塔县提孜那甫乡提孜那甫村,万物静默,天地同悲。

拉齐尼·巴依卡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村里举行。

年迈的父母、尚小的儿女,悲痛的妻子,只能摸到他冰凉的脸颊。

“我有3个月没见到父亲了,我盼望他能回来,吃到他亲手做的饭……但我知道,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做这样的选择。”拉齐尼·巴依卡13岁的女儿都尔汗·拉齐尼忍着眼泪,怕爷爷奶奶看到了痛心。

“我知道我爸爸是个英雄,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当个英雄,继续完成他的心愿。”他的儿子拉丁∙拉齐尼,声音稚嫩却坚定。

年近七旬的父亲,老护边员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忍住伤痛转去安慰同样陷入惋伤的被救孩子母亲:“我儿子用他的生命救了你们母子,以后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孙子。”

生命情怀与高贵品格,一脉相承。

太阳照在塔县边境线上,护边员们捧着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巡边时用过的望远镜,跪在雪地里,将望远镜的镜头调向边境的方向,轻轻放在垒好的石堆上。

“帕米尔雄鹰,以后它就是你的双眼,永远看着家乡,看着祖国的大山。”曾经一同巡边的麦富吐力∙坎加哽咽了。

战友们悲戚的呼喊:“拉齐尼哥哥,你看到雪山了吗?看到中国两个字了吗?你走了,但这里到处都是你的挂念!”字字声声,响彻山间。

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鲜红如血。

雄鹰离不开雪山,更离不开自己终身守护的祖国和边境线。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4)

在新疆鄯善县调研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在住地整理笔记(2019年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村里的展览馆,拉齐尼·巴依卡巡边的经历、全国爱军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传奇的一生,化作照片、奖状、锦旗,被永久珍藏。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

这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写照。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拉齐尼·巴依卡的心中,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生践行的誓言。

2018年,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为了更好地建言献策,他走访了很多农牧区。

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两会,他带上了祖孙三代戍边的照片。“现在的条件跟以前相比变化很大。国家给护边员盖了安居富民房,发放护边补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的发言朴实而深情:“我们一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国戍边,义不容辞。”

他感慨,自己生活在一个好时代,国家政策好,人民的生活好。

他承诺,一定会守好边境线,一代一代守下去,让伟大祖国永远平安。

为了学好普通话,拉齐尼·巴依卡利用巡边间隙向边防战士学习,并于去年10月开始,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重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课堂上,他是学习委员,如海绵般汲取知识;课堂下,写作业、读书、看新闻,他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练字本上,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密密麻麻……

三个月学习期间,他唯一一次请假,不是去看望在外上学的女儿,而是因为11月山里下雪了,家里的牦牛还在红其拉甫边境线周围的牧场滞留。那些牦牛,是他巡边路上无言的战友。

巡边几十年,他家先后有10头牦牛累死在巡逻路上,9头牦牛摔伤失去劳动能力。而他们从未向组织要过一分补偿。

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教师刘居红回忆,在学习讲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白衣天使默默奉献的《致敬英雄》一文时,拉齐尼·巴依卡在上面写满了笔记。

他说:“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随时都做好了准备,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 ”

牺牲前,拉齐尼·巴依卡还在和大家讨论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更好地为人民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他觉得护边员还需要就医便利,想从这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他的家乡塔县,农牧业生产用水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他为此忧心奔走。

在校培训近三个月,拉齐尼·巴依卡只有两套衣服换着穿。不管穿哪套,他的胸前必定佩戴党徽。

以生命托举生命,以真心换取真心。

他把人民放在了生命之最重,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安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我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巡逻在冰峰雪岭间。”

这是拉齐尼·巴依卡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诗歌《南湖》,也是他微信朋友圈的最后一条动态。

不为暴风折翼,不因长夜畏惧。

他没有告别,并未离开。

那双托举生命的手,以无私无畏的爱拥抱这世界,以绵延不绝的光映照这人间。(参与采写:张曼、孙哲)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5)

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左二)来到鄯善县鄯善镇居民家了解情况(2019年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6)

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在新疆鄯善县调研(2019年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帕米尔高原的守候是什么(别离却是永生帕米尔高原的生命绝响)(7)

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右一)在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镇火焰山社区调研(2019年2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