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贵州省的斗牛比赛(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斗牛比赛)
看贵州省的斗牛比赛(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斗牛比赛)斗牛参赛的前三天,主人要专门给牛喂糯米饭和米酒,以使其血脉贲张、精力充沛。斗牛结束后,举行庆贺仪式的苗族村寨。斗牛比赛一直是榕江县一带苗侗同胞传统性、自发性、群众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当地人习惯把这项活动叫做“牛斗角”。 牛是人类最古老的朋友,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代表了一种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六畜之首的牛,在农耕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苗侗同胞对牛有着特殊的情感。当人们看到斗牛场上那动人心魄的殊死搏斗场面时,粗犷的呼喊声、吼叫声、赞叹声便会交织一起,在苗侗村寨的上空经久回荡。听说自家的斗牛获得“年度牛王”桂冠,女主人喜上眉梢。关于斗牛,在当地有许多讲究。凡是参加比赛的斗牛,都是身躯高大、体格健壮、充满野性的公水牛,它们是饲养斗牛的主人在牛市上精心挑选的。这种牛与一般的牛不同,它们的眼睛又大又亮、睫毛又直又长、腿杆粗壮,蹄子宽大厚实,犄角弯曲弧度对称,身上的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斗牛方式,一种是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方斗牛,一种是以我国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中国式斗牛。西方斗牛是一项人与牛相斗的运动,参与斗牛的人称为斗牛士,斗牛士被视为英勇无畏的男子汉,备受国人的敬仰与崇拜。西方斗牛主要流行于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拉丁美洲。斗牛时,先把公牛激怒,然后用长矛直刺牛背,当牛累得筋疲力尽时,再用长剑直刺牛的心脏,这种斗牛方式血腥残酷,惨不忍睹。
1945年5月30日,榕江县八吉乡斗牛场的观众。
流行于我国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式斗牛,则是牛与牛以犄角相互顶撞的争斗。这组1940年代贵州榕江县苗族和侗族同胞举办斗牛比赛的老照片,记录了当地独特的民族风情。据有关史料记载,斗牛,在黔东南苗侗民族中已有上千年历史。斗牛比赛起源于三国时期,榕江县平江乡滚仲苗寨古歌中就有“孔明亲筑斗牛坪”一说。一千七百多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和侗族同胞每逢节日都要举行斗牛比赛。
吹奏芦笙、迎接斗牛凯旋的侗族寨民。
斗牛比赛一直是榕江县一带苗侗同胞传统性、自发性、群众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当地人习惯把这项活动叫做“牛斗角”。 牛是人类最古老的朋友,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代表了一种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六畜之首的牛,在农耕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苗侗同胞对牛有着特殊的情感。当人们看到斗牛场上那动人心魄的殊死搏斗场面时,粗犷的呼喊声、吼叫声、赞叹声便会交织一起,在苗侗村寨的上空经久回荡。
听说自家的斗牛获得“年度牛王”桂冠,女主人喜上眉梢。
关于斗牛,在当地有许多讲究。凡是参加比赛的斗牛,都是身躯高大、体格健壮、充满野性的公水牛,它们是饲养斗牛的主人在牛市上精心挑选的。这种牛与一般的牛不同,它们的眼睛又大又亮、睫毛又直又长、腿杆粗壮,蹄子宽大厚实,犄角弯曲弧度对称,身上的毛色油光水滑。参加比赛的斗牛一般都不从事耕地、拉车、推磨等劳作,主人将它们待若“上宾”,用最好的饲料饲养,以使其长得膘肥体壮。
斗牛结束后,举行庆贺仪式的苗族村寨。
斗牛参赛的前三天,主人要专门给牛喂糯米饭和米酒,以使其血脉贲张、精力充沛。
进入斗牛场正式比赛时,还要再次给牛灌酒,让牛快速进入亢奋状态,激发其好斗性。酒后的斗牛个个气势汹汹,威风凛凛,显露出一副“斗遍天下无敌手”的样子。参赛的斗牛由各村寨自行商定,或者抓阄确定对手。若某次参赛的斗牛“选手”很多,其赛制先为淘汰赛,决斗时再改为单循环赛,最后胜出者为年度牛王。
在当地,每个寨子都在地势宽敞的平坝、周围有弧形山坡的地方设置固定的斗牛场,正式相斗时,主人分别把牛牵到场地,站在相距三十米左右的两侧,双方主人在牛屁股上使劲拍打一下,将拴牛的绳索一甩,大吼一声,两头斗牛便向对方发起猛烈冲击。有时,甲乙两牛一碰,“嗵”的一声就决出胜负,甲方将乙方碰得角断皮破,眼冒金星,乙方自知不是对手,无心恋战,只好夹着尾巴败下阵来。
在斗牛比赛庆贺仪式上载歌载舞的侗族寨民。
实力相当的两头斗牛往往鏖战得非常激烈,推来撞去若干回合也难分胜负。甲乙双方你退我进,你进我退,僵持不下,虽然气喘吁吁、满嘴白沫,依然头顶角撞、互不相让。当胜者终于将败者追赶得没命奔逃、顶撞得轰然倒地时,四周山坡上围观的人们便欢呼雀跃。
比赛结束后,各寨德高望重的长者要为获胜的斗牛披红挂彩,对主人还要给予物质奖励。斗牛凯旋回寨时,夹道欢迎的人们要鸣放鞭炮,吹奏芦笙,以示庆贺。每次斗牛比赛,相邻村寨的人们都要举家到斗牛场围观。年轻姑娘要梳妆打扮,穿着盛装,她们想通过观看斗牛比赛的机会,寻觅自己意中的情人,所以斗牛场也成了青年们结朋交友、谈情说爱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式斗牛,是一种非常健康文明的娱乐形式,人们从不以斗牛的输赢来下赌注。世居榕江的苗族和侗族同胞,崇尚农耕文明,通过举行斗牛活动,是为了礼赞牛淡定从容、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也有益于密切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往来交流,使寨民之间加强联系、沟通信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
照片选自“老照片数字资源库”。
关注微信公众号“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进入主页面菜单栏“老照片资源库”,浏览更多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