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往里弯(香火:始于愿望)
香火往里弯(香火:始于愿望)这何尝不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真实写照。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忘了初心,当童年的愿望一一实现后,我们发现,原来童年的愿望是那么的平庸,其实,并不是愿望变得平庸了,而是我们内心的欲望见长。在重修佛像的路上和尚开始学会说谎,从他化缘这一次对老太太说谎开始,到后来为情侣算命,还有在警察局的信口雌黄,和尚离他的信仰越来越远。席勒说过:有愿望才会幸福。影片一开始,和尚的鞋破了,他把垫着佛像的布条取下来,给自己补鞋用,可是佛像太陈旧,鞋补好后,佛像轰然倒塌,和尚为了重修佛像,也是为了日后自己的生存,开始他的募捐之旅。和尚最初的目的还是单纯的,他要生存,所以需要初一、十五的香火钱。有自己的愿望,并为之努力,是个美好而幸福的过程。
电影《香火》在豆瓣评分8.2分,是导演宁浩的处女作,其情节简单,故事简单,场景简单,道具粗糙,从头到尾只有和尚一个人贯穿主线。
《香火》主要讲述了恪守信仰到信仰崩塌的故事,最初和尚还是单纯的,他出于生存的目的(初一、十五得到香火钱),想重修佛像,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学会了招摇撞骗,影片结束,香火也没能延续下来,因为和尚的信仰没了,香火也随之坍塌。
从这部影片我看出:人要学会操守,掌控愿望和欲望的界限,否则欲望会成为愿望的坟墓。
小时候的我们有过许多的想法:我要快快长大,帮妈妈干活;我要更漂亮,买一双和邻居姐姐一样的高跟鞋;长大了我要做个老师、科学家,这些美好的想法就称之为愿望,它美好且单纯。
席勒说过:有愿望才会幸福。
影片一开始,和尚的鞋破了,他把垫着佛像的布条取下来,给自己补鞋用,可是佛像太陈旧,鞋补好后,佛像轰然倒塌,和尚为了重修佛像,也是为了日后自己的生存,开始他的募捐之旅。和尚最初的目的还是单纯的,他要生存,所以需要初一、十五的香火钱。
有自己的愿望,并为之努力,是个美好而幸福的过程。
在重修佛像的路上和尚开始学会说谎,从他化缘这一次对老太太说谎开始,到后来为情侣算命,还有在警察局的信口雌黄,和尚离他的信仰越来越远。
这何尝不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真实写照。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忘了初心,当童年的愿望一一实现后,我们发现,原来童年的愿望是那么的平庸,其实,并不是愿望变得平庸了,而是我们内心的欲望见长。
随着欲望的增长,我们渐渐变得越来越不快乐,甚至走上不归路。
前几年在报纸看过一篇报道,一个孩子在他小学时,看到班级同学的铅笔很好看,于是拿回了家,同学向他妈妈告状,他妈妈说:不是我家孩子拿的,我们有钱,不会拿别人的东西。
这件事,他记住了,以为任何事妈妈都会站出来保护他,于是他的小偷小摸变本加厉,在他18岁以后,由于偷盗被公安局逮捕了,这次,妈妈再也不能保护他,他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的偏离轨道,没有得到制止,所以一发不可收拾,离纯真越来越远。
影片结尾处,和尚良心完全泯灭,面对因病穷困潦倒的那户人家,选择无视,狠心地使出了骗人的伎俩,用他那地摊上买的小佛像,骗了3000块钱。
和尚从说谎到算命,到最后行骗,他早忘了慈悲为怀的初心,和尚已经不是和尚。
和尚从开始的“浑然不知”到后来的“自觉自发”,一路走来变成了骗子,彻底坠落欲望的深渊。
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一些个别落马官员,从开始的为人民服务,渐渐贪图蝇头小利,到最后大贪、巨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完全扭曲,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欲望是强烈的,是需要很大的平衡能力去压抑的愿望。所以我们要恪守善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欲望需求,取其美好,弃其糟粕,用理智决定欲望的去留。
欲望愈少,心境愈安。——伍德罗·威尔逊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淡泊名利,心安就好。
这句话是从《华严经》中概括出来的,意思是:不忘记最初的那份心,才能够得到一份有始有终的完整,这句话因被乔布斯推崇而一度风靡。
我们在生活中,只有恪守美好与善良,铅华尽染时也能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 才能有始有终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是@一壶秋色,很高兴与你在文字里邂逅,用我温情的笔,暖你孤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