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华容说(说解华容话2)

华容说(说解华容话2)华容话里,很多时候l、t不分或相混,如“李”,常常被说成“体”。有个叫“李香莲”的女生,常常被人叫成“体香甜”。因此,“抻敨”,有些人或有时候,也说“抻搂”。 故事是这样的:有个普通话讲得很“塑料”的老师,发现有个学生课堂上搞小动作,他就操着普通话腔调说:“你跟我顿起来!”这个学生“顿”是“顿”起来了,但没有“顿”直,他又厉声说:“你跟我顿抻敨些!”课堂上发出一阵窃笑。同学们笑什么呢?因为这个老师虽然用的是“普通话”的调,却夹杂了地道的华容话的词:把“站”说成了骂人的“顿”,把“直”说成了土语词汇“抻敨”。在普通话里夹杂着方言土语,而方言土语又用普通话腔调说出来,听着确实有趣。对于讲“塑料”普通话的人来说,这种情形是常有的。 使之平是“抻”,使之直也是“抻”。比如一根虬(qiú)起或弯曲着的绳子,我们需要它直着,这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对话:“你去把绳子拉抻!呃,绳子拉抻了吗?”对曰:“拉抻哒拉

华容说(说解华容话2)(1)

抻,普通话读chēn,华容话里与称、撑、村等字发音相同。词典上对“抻”字的释义挺简单:拉、扯。但在华容话里,含义就丰富多了。

词典上有个例句:抻着脖子看。对照释义看,就是扯着脖子看。也就是伸长脖子看。脖子,华容话说颈梗。伸颈探脑,华容话就说“抻”。抻起颈梗望,形容急切地巴望与期盼。如:一到年底,留守孩子总是抻起颈梗望爸爸妈妈快回来。

抻,有时就是“伸”的同义词。如:坐车时,有人打开玻璃窗后把头伸到窗外,这时司机就会制止说:“呃,不要把脑壳抻出朅(qiè)哒,不安全!”如果某件涉及利害的事,本来与你不相干,或你完全可以避开,但你去“接坨”或“背锅”,人家就会形容你这是“抻起脑壳接砖头”。这里的“抻”,有时发音如“痴”,说“‘痴’起脑壳接砖头”。

有个词叫伸缩自如。“伸”“缩”是一对反义词,那“抻”与“缩”也是相反的了。如抻着颈梗与缩着颈梗就是两种相反的情形。让“缩”着的东西“抻”着的结果,不是“平”了就是“直”了,所以,在华容话里,“抻”就有了“平”或“直”的意思。如:衣被皱巴了,拉扯一下,或用力扽一下,衣被就平展了。这个“平展”的结果,华容话就叫做“抻”,形容词。把皱巴的衣被拉抻了,就是形容皱巴的衣被被拉得平展了。

使之平是“抻”,使之直也是“抻”。比如一根虬(qiú)起或弯曲着的绳子,我们需要它直着,这时可能会有这样的对话:“你去把绳子拉抻!呃,绳子拉抻了吗?”对曰:“拉抻哒拉抻哒。”

有时不单说一个“抻”,而说双音节的“抻敨”。敨,读tǒu,有把褶子展平的意思,和把褶子拉抻差不多,所以,华容话里的“抻敨”,应该就是这两个字。华容话把拿起衣物抖一下,以把尘土抖落,这个动作叫做“tǒu”,也是这个“敨”字,词典释义为“抖搂”。如说“哎呀,你看你搞得一身的灰,快把夹衣脱下来,拿到外面用力敨哈子”。

“抻”与“抻敨”,意思差不多。如把衣服或床单拉抻,也可以说拉抻敨。把虬起的线状东西拉直,说拉抻或拉抻敨都行;人站直,可说站抻,也可以说站抻敨。“抻敨”是土语,有个老师却把它用到了普通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谈。

故事是这样的:有个普通话讲得很“塑料”的老师,发现有个学生课堂上搞小动作,他就操着普通话腔调说:“你跟我顿起来!”这个学生“顿”是“顿”起来了,但没有“顿”直,他又厉声说:“你跟我顿抻敨些!”课堂上发出一阵窃笑。同学们笑什么呢?因为这个老师虽然用的是“普通话”的调,却夹杂了地道的华容话的词:把“站”说成了骂人的“顿”,把“直”说成了土语词汇“抻敨”。在普通话里夹杂着方言土语,而方言土语又用普通话腔调说出来,听着确实有趣。对于讲“塑料”普通话的人来说,这种情形是常有的。

华容话里,很多时候l、t不分或相混,如“李”,常常被说成“体”。有个叫“李香莲”的女生,常常被人叫成“体香甜”。因此,“抻敨”,有些人或有时候,也说“抻搂”。

“抻敨”有“抻”所不及的用法。“抻敨”可以形容人长得标致帅气。如:“张三这个伢儿长还是长得蛮抻敨,就是有点红漆马桶,不靠谱。”驼背哈腰的人谈不上标致帅气,而生得直直溜溜自然是一种端正的仪表。而端正的仪表给人的感觉自然“抻敨”。“抻敨”还可以形容事情处理得顺遂,不忙碌,不慌乱。如:“最近我很忙,等我把手里的事搞抻敨一些哒,再去谈你的那个事。”事情成堆,如一团乱麻,这当然是“不抻敨”;而把乱麻似的成堆事儿理顺处理好了,那自然是把事搞抻敨哒。“抻敨”可以叠用,说“抻抻敨敨”。如那个后生子长得抻抻敨敨,谁家的媳妇把家里料理得抻抻敨敨。

在华容话里,“抻”还可以组词“抻皮”,一般用否定的说法。就像成语“望其项背”,一般说谁跟谁“不能望其项背”一样,“抻皮”也一般说“不得抻皮”,“难以抻皮”,意思是处境不佳,一时难以轻松。比如,“张三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大学,都是化钱炉,加上老婆又是个病壳子,负担确实很重,他三五年内都不得抻皮。”

“抻皮”是动宾关系,怎么理解这个词呢?皮肤是平展的?有点费解。其实,“抻皮”应该是i与ei两个韵母相混而形成的。这两个韵母相混不只华容话如此,如“美国”,有一种翻译叫“米国”。“美”与“米”,韵母就一个是ei,一个是i。华容话也有这种情况。如“打雷”,东山那一带至今都说“打黎”;而“藜蒿”,又说成“雷蒿”。正因为如此,“眉毛”,很多人说成“迷毛”;而“迷信”,很多人又说成“眉信”。

由此推测,“抻皮”应该为“抻眉”,演变过程是“抻眉”—“抻迷”—“抻皮”。从“抻眉”到“抻迷”,那是ei、i相混所致;从“抻迷”到“抻皮”,应该是音讹所致。这就好理解了。人过得不开心,事办得不顺利,身处困厄,就会“愁上眉头”。“愁上眉头”,就会两眉紧锁,愁眉不展,愁眉百结。相反,如果心情舒畅,就会眉头舒展,扬眉吐气,眉头自然是“抻”的,也就是“抻眉”了。

在华容话里,应该还是有人说“抻眉”的,但更多的人应该是说“抻皮”。讲个故事来证明这个推断。

过年节,人们无不喜欢听个吉祥话,讨个好口彩。于是,有人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来讨钱敛财。比如,送财神菩萨。讨钱的人,手里拿一张不值钱的“财神”纸片,跑到你家门口,大喊“财神到了,你要请财神进你家吗?”你能说不请吗?当然只能说“请财神!欢迎财神爷来我家”。你请“财神”,那就得拿出真钱来跟他换取。有人也利用“抻皮”来讨钱。

“抻”,在华容话里,与“称”同音。过年时,有人剥一些枯树皮,拿一杆秤,跑到你家,向你“兜售”树皮,问 “你要称皮吗?”说是“称皮”,意在“抻皮”。面对“要不要称皮”的询问,你说“我不要称皮”,那岂不是说“不要抻皮”?你当然要“抻皮”!你要“抻皮”,那就拿钱来“称”他的“皮”吧。你一“称皮”,他就达到了敛财的目的。

从这个故事可知,说“抻皮”的人是绝大多数;要不然,那就失去了讨口彩的共同心理基础,形同鸡跟鸭讲。那么,这个“称皮”的把戏就无法玩了。(2019、10、1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