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转型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融合与裂变。自五胡入华之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更是长期统一了北方地区,与南方的宋、齐、梁等国对峙。为了尽快地发展国力,北方的政权做了很多的努力。北魏冯太后开始从国家层面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亲政之后更是把汉化运动推到了最高峰。但随着北魏走向衰败,汉化政策也不断式微,更有甚者已经转变成为了割裂社会的致乱根源。六镇起义和北魏的分裂都造成了胡汉之间的矛盾,汉化的胡人和胡化的汉人在分裂的局势之中相互角力,力求分到更大的政治版图。西魏大统年间,国家为了维持稳定开始实行胡化政策,通过废黜汉化政策中的相关条文来实现政府的“胡化”。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已经改为汉姓的少数民族重新恢复了胡姓,不少汉族勋贵也被赐予了胡姓以示荣宠。普六茹、纥豆陵、独孤、大野、羽真、叱利等胡姓重新回到历史舞台,其具体情况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1)

东魏与西魏分裂时期政区图

漫谈西魏北周胡化政策

胡化政策的主要实行阶段是在北魏分裂后出现的西魏时期,其后的北周政权也一直延续了下去。北周是在北魏分裂后,权臣宇文泰篡夺了西魏的皇位之后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中期,由于国家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大,各项鲜卑旧俗与国家的发展出现了冲突。以北魏献文帝之母冯太后为首的执政者开始进行汉化改革,确立三长制,改革官制,发展均田等等。孝文帝即位后,将汉化政策进一步细化,将改革推进到了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改汉姓就是其中的一项,鲜卑族由于是游牧民族,他们的姓氏还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语言的特征。北魏皇族拓跋氏,部落大族宇文氏、慕容氏都是鲜卑族的代表姓氏。孝文帝在位时期将这些姓氏全部收回,改赐汉姓。拓跋氏因为是皇族,被改为了“大哉乾元”中的“元”姓。史书记载: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2)

孝文帝改革

在这次汉化运动之后逐渐就涌现出了两个势力集团,也就是汉化后的胡人和胡化之后的汉人。这两个群体在当时已经拥有了了相类似的社会身份,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却在与日俱增。北魏前期为了加强内部的管理控制,国家吸收了部分的汉人入仕为官,孝文帝时期这一数字更是不断攀升。孝文帝和当时的北魏皇族还大量聘娶汉人女子为妃,这就出现了民族上的混合。比如北齐神武帝高欢就是在其祖父高谧的时候迁居到了北方的怀朔镇生根繁衍,成为了鲜卑化的汉人。而与之相对立的北周太祖文帝宇文泰原本是纯粹的鲜卑贵族,由于汉化政策,成为了汉化的鲜卑人。这两支力量在北魏晚期是能够决定国家走向的势力集团,而他们之间的斗争也是北齐和北周世代为敌的原因。

西魏时期,国家政权已经全部落入了宇文泰的手中,在魏恭帝元年国家颁布诏命: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由此拉开了西魏北周的胡化政策,在这个阶段很多的汉人被赐予鲜卑姓氏。比如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弼为太保,加柱国大将军,赐姓徒河氏。赵贵拜柱国将军,赐姓乙弗氏。窦炽子孙因家于代,赐姓纥豆陵氏。累世仕魏,皆至大官。据《隋书》记载:“(杨坚之父杨忠)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由此可见大量胡化后的汉人被赐予鲜卑族姓氏,借以提高其在国家内部的地位。而鲜卑贵族的姓氏就没有再修改,比如同为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就不在此次的改姓之列,只是恢复了原本的独孤氏。据《周书》记载独孤家族的祖先于“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为部落大人,与魏俱起。”独孤氏如此显赫的出身,在此次的胡化运动中也得到了彰显。同时胡姓在当时还被统治者作为额外的恩赏而赐给外族和功臣。如高句丽人高琳被赐姓羽真,大将弘农杨绍因功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除衡州刺史,赐姓叱利氏。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一个姓氏可以被赐给很多个家族,比如大野氏先后被赐予过河南人阎庆与八柱国之一的李虎。李虎就是唐王朝的始祖,李氏(大野氏)集团的势力从这一时期开始得到了确立和发展。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3)

北周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泰

这场胡化活动一直贯穿了北周的兴亡盛衰,直到杨坚把持政权之后,借皇帝之手下诏:

“盖明辩亲疏,皎然不杂。太祖受命,龙德犹潜。箓表革代之文,星垂除旧之象,三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玄。文武群官,赐姓者众,本殊国邑,实乖胙土。不歆非类,异骨肉而共烝尝;不爱其亲,在行路而叙昭穆。且神征革姓,本为历数有归;天命在人,推让终而弗获。故君临区宇,累世于兹。不可仍遵谦挹之旨,久行权宜之制。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在此之后,国家才从法律层面消除了在姓氏方面的胡化运动。朝廷内部也渐渐开始以更为潜移默化的手段弥合不同族系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终于在开皇时期迎来了中国又一个盛世景象。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4)

北周后期政区图

西魏北周为何会实行胡化政策

首先是为了恢复鲜卑族的勇武作风。自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后,中原的鲜卑贵族以极快的速度学习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也同时沾染了中原人的不良习气。在孝文之后,国家上层之中的鲜卑族剽悍勇武习气逐渐消失,军队的整体素质也在降低。并且,与之相伴随而来的是浓厚的崇佛风气。古诗文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章句,而此时北方的崇佛之风也非常盛行。《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载了北魏的庵观寺院总计多达一千三百余座,大量的财力物力被用于兴建寺院和大型的佛教活动。寺院拥有大量的附属人口和土地财物,使得很多人为了逃避兵役和赋税成为了寺庙名下的人丁。这就造成了国家兵员的不足,中央财政也日渐空虚。所以,西魏北周的胡化政策中以改汉姓为胡姓作为开始,之后就是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凡此种种都是为了重拾原本的优良作风,并以此作为统一中国的决定力量。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5)

胡人勇武彪悍

其次,反汉化与反贵族。孝文帝汉化改革是从上而下推动的国家体制改革,参与者大多数都是国家的上层人物。而这也就造成了底层官僚和军队在政治生活中遭到了排挤,最典型的就是六镇起义。六镇原本是北魏防备柔然的军事重镇,但是随着汉化改革的进行,它的政治地位不断下降。六镇武装对于北魏的大贵族和汉化政策充满了愤恨,起义爆发后北魏的上层贵族因此而大量蒙难。河阴之变中上千名北魏皇族宗室、王公大臣被尔朱荣父子杀害,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家大族几乎被消灭殆尽。在如此尖锐的双方矛盾下,北魏最终分裂。高欢和宇文泰相继把持了东魏和西魏的权力中枢,并且几乎同时都采取了一定的胡化政策。东魏北齐实行的是程度较浅的西胡化政策,国家之中“西域丑胡 龟兹杂伎 封王开府 接武比肩。”实际上两者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以反汉化为名,以反贵族为实。宇文泰和高欢都是北魏的臣子,以臣叛君必须要凝聚起足够的支持。胡化政策可以很好地吸收边境下级军官和广大平民的支持,同时也能够为自己的禅代提供足够的合法性。正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这个道理。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6)

六镇古今对照图

胡化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

西魏北周的胡化政策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的制度改革,以至于很多名臣宿将在这一过程中都改为胡姓,并留存在史书之中。比如隋代开国皇帝杨坚就曾经长期被称为“普六茹坚”,直到其真正掌权才恢复了他的本来姓氏,并自称是弘农杨氏之后。也是通过这次胡化运动,胡汉融合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虽然后期被废除,但是一些胡化的记忆依旧被留存在了社会生活之中。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后胡汉共处,两朝的君主血液中都流有鲜卑族的血胤。与此同时,大量的胡人进入到了中原,共同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唐朝时期,胡人正式可以入朝为官,胡汉之间的分野逐渐淡化。这种局面的建立和开展正是由于孝文帝的汉化运动与西魏北周的胡化运动共同打下的基础。两族之间相互融合,鲜卑族渐渐纳入到了中华民族之中,而汉人也拥有了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这对于大唐盛世、天下一家景象的出现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北周打败北齐的三大战役(普六茹纥豆陵独孤)(7)

唐代胡汉一家

综上所述,西魏北周时期为了恢复少数民族的勇武作风并且进一步吸纳民间的支持。统治阶层开始实行胡化政策,打着反汉化的旗帜实际上是反贵族的政治运作。国家大员纷纷被赐予胡姓,将之前孝文帝汉化改革中打下的烙印统统抹去。这种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且有利于调和当时已经日益激烈的民族矛盾。自此之后,胡汉之间开始和平共处,隋唐时期更是形成了胡汉一家的局面。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华文明的前进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魏书》、《周书》、《隋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