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此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瓷器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罐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的基础上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宫殿之首,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有部分清宫旧藏文物于1948到1949年迁往台北故宫,但通过收回溥仪私带出宫的许多珍品与接受民间捐赠,并参与考古发掘,北京故宫博物院在1949年以后极大的丰富了馆藏质量,涵盖几乎整个古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几乎所有文物门类。台北故宫藏品主要来自文物南迁而来的2972箱(占南迁箱件数的22%),其余1万多箱(78%)均留在了大陆,台北故宫除在晋唐宋元名人书画、北宋汝瓷、清康雍乾珐琅彩瓷等部分领域在质量上略高于北京故宫,但数量上并无优势。目前在收藏门类、精品数量、历史价值等方面,北京故宫是绝对优于台北故宫的。因此,有些人对北京故宫的藏品状况不是很清楚,盲目地认为“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这显然是误解。

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官方资料显示,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文物总数达到18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68万余件(含国家一级文物8000余件,占国内馆藏一级品的1/6)。北京故宫藏品种类齐全,体系完备,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收藏,堪称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精华。以下通过120件北京故宫馆藏珍贵文物(分五篇)来展现北京故宫藏品的珍贵价值,见证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79.南宋青玉云龙纹炉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

故宫所藏玉器的代表作品

此炉高7.9厘米,口径12.8厘米,青玉质。炉体呈圆形,侈口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似青铜器,炉腹满饰双勾“工”字;地纹隐起行龙升云。行龙势态为后双肢与尾部支于海涛之上,中挺后折,前肢悬空,细颈弯曲,龙首前视,长鬣后披,实介于行龙与盘龙之间。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炉造型古朴端庄,有皇家气派,通体以“工”字纹为地,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是宋代仿古玉器的典范,也是一件难得的传世瑰宝,堪称故宫所藏玉器的代表作品,国宝级文物。

80.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2)

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此图轴丝质,依画稿缂织。以十五六种色丝装的小梭代笔,巧妙搭配,画面色泽和谐。以“通经断纬”的手法缂织,并娴熟地运用了多种缂丝技法,所用丝线之经密度20根/厘米,纬密度44-46根/厘米,精工细密。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缂丝图在清皇室藏品中占有重要位置,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疏朗古朴的意趣,画面生动,清丽典雅,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杰出的代表作,国宝级文物。

81.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3)

集多种装饰手法于一器的珍品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此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1964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瓷器窖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罐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这种集多种装饰手法于一器的工艺特征,在珍贵的元代青花瓷中也极为少见,当为国之瑰宝,国宝级文物。

82.元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4)

存世三件“太禧”铭卵白釉瓷器之一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元代卵白釉瓷器的造型以盘、碗、高足碗最为多见,其中最为多见的是“枢府”铭,因此,有时人们又将卵白釉瓷称作“枢府瓷”。此盘高2.3厘米,口径17.8厘米,足径11.4厘米,敞口,浅弧壁,圈足。胎骨坚细洁白,内外施釉,釉层较厚,呈失透状,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足内露胎无釉。盘外壁刻划变形莲瓣纹一周,共16瓣,莲瓣纹尖部划一道弦纹。盘内有阳纹印花装饰,盘心是一龙戏珠,龙,张口露齿五爪,身体舞动,异常骄猛,衬以朵云和火珠。盘内壁为缠枝莲托八吉祥纹,花间对称印有“太禧”二字。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此盘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代表着元代卵白釉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太禧”铭卵白釉瓷器甚为罕见,孙瀛洲先生曾撰文指出传世的仅有三件,此为其中之一,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83.元蓝釉白龙纹盘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5)

景德镇窑蓝釉金彩瓷器之代表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爵、小杯、盘等。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此盘高1.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4厘米。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盘釉质腴润,呈色鲜艳,犹如蓝宝石,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感,堪称景德镇窑蓝釉金彩瓷器之代表,已知存世的仅四件,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84.元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卷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6)

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画的代表作

此图纵23.6厘米,横59厘米,画的是初秋郊外,一红衣奚官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画中岸边林木环绕,湖水平缓无波,坡岸填从石绿色,秋树红叶,分外幽静清致。牧马人身着红袍骑在马上,手持马鞭,侧首看着正在嬉戏的二马。十匹马都健壮肥硕,有的步入河中饮水,有的在岸边追逐,有的互相嬉戏,有的引颈长鸣,神态各异,好不热闹。此图布局讲究藏露,中景露地不露天,人马、坡石、林木都置于右半部,人马向左方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左方只露出树干和溪水,把树干和远山、远水藏于画外。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无限的景物。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构图均衡有致,物象具体,整体简括,成功地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唐人鞍马和宋人鞍马、“行家画”的熟练技巧和“文人画”的笔墨情趣、精神气质融为一体,代表了赵孟頫晚年鞍马画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珍品,也是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画的代表作,国宝级文物。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任兵部郎中,后官至翰林学士,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敬。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擅金石,通律吕,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是元代成就最高的书画家之一,开创了元代文人画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85.元商琦《春山图》卷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7)

商琦传世真迹孤本

此图纵39.6厘米,横214.5厘米,绢本设色,图中远景峰峦叠翠,烟笼雾罩;近景丛林杂树,着春染绿;远景、近景之间衬以沙碛古桥,更添空阔苍茫之势。近景山石刻画细致,先以浓墨勾轮廓,然后以汁绿晕染石面,既显示出岩石的纹理结构,更洋溢出山川间的一派春意。远景群峰则以浓淡墨或花青晕染为主,浑莽一片的山峦为全画烘托出雄伟壮阔的气势。点景树木皆苍郁深秀,但表现笔法富于变化,其近树以干、湿笔双勾树干和树叶,画法工整,近似于南宋院体绘画风格;远树或以侧锋横点,或以中锋竖点,只具树貌不具树形。近树、远树虽形态各异,但却共同装点出万物勃发、遍山染翠的春之景象。 署款“曹南商琦德符”。鉴藏印钤清乾隆、嘉庆、宣统诸帝玺,共计8方。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解放后收回,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画法精丽,工稳而不板滞,所绘物象众多,展现了作者较为全面的技法和营势造型的能力,是一幅形式美与意韵美高度统一的山水佳作,为商琦传世真迹孤本,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商琦(约1264—1324年),字德符,号寿岩,元代曹州济阴(山东菏泽)人,擅画山水,宗法宋代李成、郭熙一脉,笔墨俊雅,亦有高趣,师法古人亦师法造化,以切身感受入画,声誉于时,工墨竹,自成一家,与高克恭、赵孟頫并称为“元初三杰”,有“天下无双比”之誉,对元代后期画家有一定影响。

86.元赵雍等《元五家合绘图》卷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8)

元五大名家传世之作

此卷包括元代5位画家的5件绘画作品,作品尺幅相近,后人将其合裱为一卷。其一《松溪钓艇图》,赵雍作,纸本,墨笔,纵30厘米,横52.8厘米,图绘近岸坡石双松,孤舟钓叟,隔水平峦远岫,意境清幽,笔墨苍润。其二《墨梅图》,王冕作,纸本,墨笔,纵31.9厘米,横50.9厘米,自题:“吾家洗研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元章为良佐作。”画面中一枝梅花横出,枝干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点染花瓣,再以浓墨勾点萼蕊,墨色清润,高情逸趣溢于笔端,表达了作者藉墨梅标榜清高孤洁的思想情感。其三《松溪放艇图》,朱德润作,纸本,墨笔,纵31.5厘米,横52.6厘米,图绘巨石怪松,孤舟徐行。画松枝用笔爽利迅捷,坡石皴法温润,人物用白描法,笔简意浓。其四《疏林茅屋图》,张观作,纸本,墨笔,纵25.8厘米,横59.6厘米,图画平坡老树,茅舍掩映,水阔山远,清雅空幽。树木勾点结合,错落有致,坡石用墨湿润,画风承北宋李成、郭熙一脉。其五《山水图》,方从义作,纸本,墨笔,纵26.5厘米,横45.3厘米,图画密林茅舍,小桥流水。画面景物丰满,墨色浓淡相间,笔法灵活潇洒。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包括元代赵雍、王冕、朱德润、张观、方从义5位画家的5件绘画作品,画面造境极为巧妙,通过远山、水面使构图平衡,人物活动的描绘极为自然、生动,将此类构图发挥到了近乎完善的程度,对明清文人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87.元朱碧山道人看书银槎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9)

存世四件中最精美的一件

此槎白银制,高18厘米,长20厘米,槎周身作桧柏纹理,形如老树杈枒,屈曲之致,一道人斜坐槎上,道冠云履,长须宽袍,双目凝视手中书卷。正面槎尾上刻“龙槎”二字,杯口下刻行楷“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杜本题”十五字,槎下腹部刻楷书“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廿字,槎尾后部刻楷书“至正乙酉,渭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廿一字,并篆书图章“华玉”二字。朱碧山,字华玉,中国元代金银器雕刻铸造工艺家。目前已知朱碧山存世的作品仅4件搓杯,分别藏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苏州市吴中博物馆以及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银槎杯为铸成后加以雕刻,头、手、云履等部分是铸成后接焊的,接焊处浑然无迹。这件兼有传统绘画与雕塑特点的工艺品,堪称存世四件中的翘楚,标志着元代时期铸银工艺的技术高度与艺术水平,对于研究元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有很大意义,国宝级文物。

88.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0)

元代掐丝珐琅极高水平的杰作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她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一般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此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炉的錾花内胆、底足与两只卷鼻象耳是景泰朝工匠后配。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炉整体造型端庄敦厚,堪称经典,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体现元代掐丝珐琅极高水平的杰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掐丝珐琅器代表作品,国宝级文物。

89.元“张成造”剔犀云纹盘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1)

故宫漆器代表作品

此盘高3.3厘米,口径19.2厘米,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露出朱漆四道,是《髹饰录》中所谓“乌间朱线”的作法。近足边缘处有针划“张成造”三字细款,此为张成惯用的署款方法。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成以制造剔红器最得名,负誉海内外,但剔犀器却稀见无多,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是元代雕漆的精品,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是故宫漆器代表作品,国宝级文物。

张成,元代末年嘉兴西塘杨汇的名漆工,以剔红博名。他的作品通常髹漆较厚,故叶厚花肥,极富质感,有独特的魅力,存世作品稀少,又多有流失海外者,故极其珍贵。

90.元“杨茂造”剔红观瀑图八方盘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2)

杨茂的传世代表作之一

此盘高2.6厘米,直径17.8厘米,八边形,内壁八方开光,分雕三种锦纹地以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间。锦地上压雕一幢殿阁,阁畔苍松挺立,一老者身临曲槛,眺望山前飞瀑,身后与阁内各有侍从一人。盘口边刻以仰俯花朵组成的图案。盘底髹黑漆,足内有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系后刻,足边左侧:“杨茂造”针书细款隐约可见,是为标准的杨茂款识风格。明代宣德时有改刻并填掩前代雕漆款识的现象,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对此有记载。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盘雕刻细腻,刀法圆熟,磨制光滑,为元代雕漆的佳作,也是杨茂的传世代表作之一,杨茂的作品存世极少,弥足珍贵。

杨茂,元末雕漆名匠,与张成齐名。据《嘉兴府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 杨茂与张成的雕漆作品多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都以画面疏朗、空阔、深远见长,并突出人物的活动,表现手法极细腻。

91.明永乐青花海水纹香炉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3)

明代官瓷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此炉高55.5厘米,口径37.3厘米,足距38厘米,阔口,短颈,鼓腹,下承以三象腿形足,肩部置两朝天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海水江崖纹。明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上的海水纹通常有起伏相叠的波浪及涌起的浪花,其装饰性比元代大大加强。香炉右边朝天耳缺失,为后来修补。此器与青海省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制”款铜炉器形相似。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形体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凝结的黑斑密布于纹饰中,纹饰寓意江山永固,能够烧造如此有气魄、纹饰精美的瓷器,反映出当时景德镇窑工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三件,是明代官瓷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国宝级文物。

92.明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4)

现存最为精美的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

此盘高9.7厘米,口径50.5厘米,底径34.8厘米。菱花口,板沿,细白砂底,有火石红斑。通体施白釉,满绘青花纹饰。口沿内绘一周青花缠枝莲纹,外口沿为一周汹涌澎湃的青花海水纹。内壁十六个花瓣内绘形状不同的青花折枝花果,外壁十六个花瓣内绘青花折枝菊纹,内底双弦纹内主题纹饰为青花绘枇杷绶带鸟图。整个画面布局疏朗明快,运笔顿挫有致,极富节奏感,纹样显然出自同时期宫廷画院画师的稿本。此盘釉层肥厚晶亮,外底无釉,抚之有糯米粉般的爽滑感。这种钴料在明朝时十分名贵,因为其含铁量高,含锰量低,所以,烧造后自然形成沉入胎骨的铁锈斑。就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看,此盘存世三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及天津博物馆。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盘胎质细腻洁白,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黑,是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所绘,构图别有深意,同类纹样的永乐青花盘传世少见,这是现存最为精美的一件,堪称珍品,国宝级文物。

93.明永乐青花压手杯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5)

明代永乐时期独有的名贵器物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杯高5.4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3.9厘米,杯外通体青花装饰,口沿处画26朵小梅花作边饰,腹部绘缠枝莲纹,莲花枝蔓柔和婉转,上结八朵丰盈的花朵。圈足外墙画流畅的卷枝纹。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泽深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堪称是明代永乐时期独有的名贵器物,国宝级文物。

94.明永乐剔红花卉纹盖碗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6)

仅见的两件传世品之一

剔红是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此碗通高16厘米,口径30.2厘米,碗圆形,圈足,盖隆起近于半球状,顶上设球形纽。通体黄素地上雕红漆牡丹、茶花、菊花、栀子、石榴等花卉。盖纽上雕灵芝,口边与足边均雕回纹。足内黑漆,一侧针划“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碗体型硕大,造型优美端庄,用漆精良,雕刻精致,其纹饰构图疏密有致,在黄色漆地的衬托下,红色的花卉愈益明艳。明早期雕漆碗极为少见,此碗为仅见的两件传世品之一,国宝级文物。

95.明商喜《明宣宗行乐图》卷

真正的故宫藏品(北京故宫的藏品比台北故宫价值低)(17)

明代中早期传世宫廷绘画中仅见的一幅堂皇巨作

此图纵211厘米,横353厘米,绢本设色,描绘明宣德皇帝出行游猎的场面,人物众多,描绘细致。画中一队人马出宫苑入林郊,浩浩荡荡。坡岗上树茂花繁,溪水潺潺,林木间飞鸟走兽成双成对。宣宗居队伍之首,身材魁梧,体态雍容,头戴黑色尖顶圆帽,身着红色窄袖衣,外罩黄色长褂。宣宗的形象略大于其他人,这是古时人物画常用的手法,以突出主角的尊崇地位。随从众人面貌各异,显示出纪实的笔法。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画面构图严谨细密,色彩浓丽,景物起伏错落,穿插有序,并突出了宣宗朱瞻基游乐的主题,是对宣宗皇帝喜好射猎游戏这段史实做出的形象诠释,堪称明代中早期传世宫廷绘画中仅见的一幅堂皇巨作,国宝级文物。

商喜,字惟吉,约活动于十五世纪中期,宣德时著名宫廷画家,官锦衣卫指挥。他的画法宗宋人,工整谨严,繁复缤纷,敷色鲜丽,气势宏阔。商喜善画山水、人物、观音菩萨、神仙道释像,还有花卉及各种动物。传世作品有《明宣宗行乐图》、《关羽擒将图》轴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