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方法二、收厘金 那么,既然劝捐不甚可靠,还有什么更好的敛财办法呢?那就只有设局征厘了。 最先清政府财政拮据,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为他提供这笔巨额军费。而依靠地方政府供饷,则不仅数量有限,粮饷得不到保障,难免冻饿之虞,且处处受人摆布,不能自主。咸丰三年正月至八月驻扎长沙之时,湘军只有一二千人,粮饷物资由湖南藩库供应,使曾国藩和湘军弁勇忍受不少屈辱,以致在省城无法立足,不得不借口移驻衡阳,以离开这一是非之地。自此之后,曾国藩开始自筹军饷。 曾国藩起初采取劝捐的方法来筹集军饷。小户无钱,便专向大户劝捐,长沙城的大户如黄冕,贺援,孙观臣等都捐钱不少。后来曾国藩便在衡州设立劝捐总局,并陆续在湖南各府州县设立分局,派人四出劝捐筹饷。当时劝捐范围未出省界,富绅报捐不甚活跃。咸丰四年二月曾国藩率军东征,他奏准预领户部与国子监印发的空白执照各二千张,委夏廷樾、郭嵩焘、黄赞汤、万启琛、胡兴仁、李惺等人分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1)

咸丰皇帝给丁忧在家的曾国藩一个诏文:在湖南训练一支队伍去阻击如洪水猛兽的太平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打仗是要人要钱的,众所周知,曾国藩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先后报销军费约在三千五百万两左右,其中除少量各省协款与清政府拨款,绝大多数属自行筹措而来。正是这笔巨款保证了湘军的军需供应,使他打赢了对太平军、捻军的战争。军饷的缺乏一直像一把钢刀一样,架在曾国藩的脖子上。按现在的讲,曾国藩就是一个典型的一穷二白创业青年,许多专家讲军饷筹措野史时,讲曹操盗墓,岳飞经商,曾国藩卖盐……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2)

书生带兵与筹饷两事相较,则“筹饷更难于督兵”。曾国藩放下理学家的架子,一改“君子不言利”的书生习气,努力学习理财之法,把一切成败的关键归结于一个“财”字。他认识到“大抵军政吏治,非财用充足竟无下手之处”。我们来学学曾国藩的金融格局。

曾国藩的官方的财务机构主要是劝捐局,各地厘金局、和盐务局。

方法一:劝捐局

最先清政府财政拮据,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为他提供这笔巨额军费。而依靠地方政府供饷,则不仅数量有限,粮饷得不到保障,难免冻饿之虞,且处处受人摆布,不能自主。咸丰三年正月至八月驻扎长沙之时,湘军只有一二千人,粮饷物资由湖南藩库供应,使曾国藩和湘军弁勇忍受不少屈辱,以致在省城无法立足,不得不借口移驻衡阳,以离开这一是非之地。自此之后,曾国藩开始自筹军饷。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3)

曾国藩起初采取劝捐的方法来筹集军饷。小户无钱,便专向大户劝捐,长沙城的大户如黄冕,贺援,孙观臣等都捐钱不少。后来曾国藩便在衡州设立劝捐总局,并陆续在湖南各府州县设立分局,派人四出劝捐筹饷。当时劝捐范围未出省界,富绅报捐不甚活跃。咸丰四年二月曾国藩率军东征,他奏准预领户部与国子监印发的空白执照各二千张,委夏廷樾、郭嵩焘、黄赞汤、万启琛、胡兴仁、李惺等人分别在湖南、江西、四川三省劝捐,曾国藩大营与以上三省各发一千张,两种执照与大小职衔均匀搭配,俱依照原案折成实收,按资填发。湖南、江西办理颇著成效,其中尤以江西成效最著,获款最巨。咸丰三年八月至咸丰四年底,衡州总局获捐银一万九千多两,而江西在籍侍郎黄赞汤则于咸丰四年正月始受曾国藩之托,在江西樟树镇设局劝捐,及至咸丰五年十一月,不足二年,筹款巳逾八十万两,先后解送曾国藩军营。向其他省劝捐当时的同为老乡的胡林翼,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劝捐了一百多万两,沪道丁日昌在上海劝捐八十万两。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4)

对于劝而不动,就强行“勒派”,即采取强迫的方法向大户征银。结果,得钱不多,招怨不少,使得全省舆论哗然,甚至将左宗棠的女婿,陶澍儿子的陶桄给抓了起来,勒捐了一万银元。曾国藩在驻守江西期间,捐输、饷盐皆所收无几,无法养军,不得不仰仗于江西巡抚,但不仅军饷无法保障,且受尽江西地方官的欺凌。此情此境,使曾国藩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身当乱世,带兵统帅“必须亲自筹饷,不可仰食他人”。直到同治元年正月经江西藩司禀请,曾国藩始批令停办劝捐。

那么,既然劝捐不甚可靠,还有什么更好的敛财办法呢?那就只有设局征厘了。

方法二、收厘金

厘金分行厘与座厘两种。征于铺商者称座厘,征于行商者称行厘。开始以征收座厘为主,后来座厘渐渐减少以至停止,变而成为征收行厘为主。咸丰四年清政府奏准,厘金局取得合法地位。其后,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用兵各省纷纷仿行,并取得显著成效。对于这种新的筹饷方式,曾国藩极为赞赏,认为“病商之钱可取,病农之钱不可取”。最开始征收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为征收厘金必须兼有地方政权。此时曾国藩客军虚悬,有兵无地,无法广为设局,大量征收。虽在少数几个地方以办理饷盐为名设置厘卡,向邻省私盐商贩加抽税金,却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5)

曾国藩总结几年来骆秉章、胡林翼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失败教训,把一切成败的关键归结为地方政权的有无。咸丰七年六月曾国藩在向朝廷凑请说:“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臣处客寄悬虚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曾国藩的这些话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带兵、筹饷与地方政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曾国藩大规模设立局卡,广征厘金筹饷,是咸丰十年四月担任江督之后。他首先从江西和湖南着手,陆续推广到江苏、安徽,最后及于广东。征厘最多时局卡遍及五省,月入白银三十多万两,成为近代史上抽厘筹饷成效最著、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后人谈厘金之害往往首先想到曾国藩,是有一定道理的。曾国藩先后设立或接管的办厘机构有江西牙厘总局、赣州牙厘局、安徽牙厘总局、江北厘金局、湖南东征筹饷局、广东厘金局及其数量众多的分局、厘卡。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6)

曾国藩大设厘金局卡,广征厘金,共筹集军费银一千八百五十四万多两,钱九十六万多串,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厘金,其他收入估计不会超过三百万两。所以,不少人认为厘金是清王朝军饷的根本,转败为胜的关键。曾国藩为保障厘金收入常旺不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然而,收厘,曾国藩都不可避免地与所在省份的巡抚发生矛盾,受到当地官绅的反对,且使自己背上“广揽利权”的名声,为朝廷所疑忌。所以,自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国藩即将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厘金先后停解,转交当地官员经收,以更为稳妥的饷源取而代之。收厘肯定是不行的了。

方法三、搞盐政

办盐抵饷则是曾国藩最初筹饷的另一办法。咸丰五年四月,曾国藩奏请自运浙盐行销江西、湖南两省,以所获应交户部之盐课,抵户部应拨该军之饷,故称此盐为饷盐。因江西、湖南本淮盐引地,现因淮盐不通而行销浙盐,故称借销浙引以抽课抵饷。直至同治二年曾国藩整顿盐政,重新恢复淮盐引地,江西始停销浙盐。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7)

曾国藩整顿两淮盐政始于同治二年。有清一代,各大盐场营运皆有定法,行销有固定区域,盐船停靠销售亦有固定地点。但私盐泛多,曾国藩设置了一整套盐务机构:他决定,淮南盐场仍行纲运之法,淮北盐场仍行票盐之法,在泰州设立招商总局,在瓜洲设立盐务总栈在南昌、汉口、长沙,设立盐务销督局或指派代理机构。

经过这番整顿,两淮盐政大有起色。自同治四年闰五月新栈建成,盐船改由新河出江,大大便利了淮盐的营运销售。同时,经过几年的努力,淮盐旧有引地,如安徽、江西及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得到恢复,唯湖北仍被川盐浸灌,淮盐销售无几,尚不及应售总额的十分之一。

自同治二年五月长江水路开通之后,到同治四年五月各省厘金基本停解之时,淮盐引地陆续恢复,于是,盐课便成为曾国藩一笔数额巨大而又稳定可靠的收入,及至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国藩去世之时,八年之中,仅此一项,即已获银二千多万两,几等于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所报军费的总和。这时战争已基本结束,开支大为减少,而两淮盐政又属江督专权,再无他人争饷之虞,亦不会受到越省敛财的指责和各地绅商的反对。应该说,这是曾国藩境遇最佳的时期。曾国藩仍从淮盐经销中获得巨利,自同治二年五月至同治十一年正月,八年之中征收盐课银二千万两有余,几等于他镇压太平军过程中所报军费的总和。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8)

咸丰三年九月到七年底主要靠劝捐,咸丰八年六月再出山领兵,至同治四年五月北上剿捻,主要靠征收厘金,同治四年五月后厘金大部分停解,则主要靠征收盐课。曾国藩主要饷源及筹饷方式的改变,既反映了他的不同经历,也说明了他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可谓包含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不得不说,曾国藩也是一个财务高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曾国藩财不外露(曾国藩的金融财务格局)(9)

作者张军带你读《曾国藩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