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得孩子哭声(你能听懂孩子的哭声吗)
听不得孩子哭声(你能听懂孩子的哭声吗)正如心理学家H•沃纳指出:“孩子长大,由儿童世界进入到成年人的另一个世界,他的行为是这两个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说话,是一种本能,表达,却需要提升。如此复杂的语调感知、发音技巧、语法规则、句式运用,不过是两三年的时间,孩子就能“说话”了。
从出生的啼哭,到2个月发出“咕咕”之声,3到6个月的咿呀学语,6到8个月听辨和模仿语调,1岁发出单个词,1岁半说出两个以上的语词,2岁到2岁半用词来组成简单的句子,3岁左右,孩子就能和你聊天了……
人类有语言习得的本能,在听说方面,每个孩子都有语音知觉即语音的辨识和发声,语法的内隐系统,即语法句式的规则和运用,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学习语言的准备。
如此复杂的语调感知、发音技巧、语法规则、句式运用,不过是两三年的时间,孩子就能“说话”了。
说话,是一种本能,表达,却需要提升。
正如心理学家H•沃纳指出:“孩子长大,由儿童世界进入到成年人的另一个世界,他的行为是这两个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越是自然就会的东西,越是容易忽略它蕴含的巨大能量,不注意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孩子在语言的表达上就难以达到应有的能力高度。
在听、说、读、写四个相互关联的母语能力中,“说”,承上启下,至为关键。
言语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技能,还是生命的智慧。
何时说,怎样说,说什么?是一种智慧。
对自己说,是思考,内在自我的确立。
对他人说,即沟通,达成信息的传递。
表达的时机、内容的组织、声音的质地、肢体语言的运用……
孩子都有先天的“语言灵性”,但能否被呵护好,得到潜能的激发,达到应有的能力高度,教养的环境十分重要。
本能的呼唤
哭泣,是孩子最早的言语。
孩子出生后,身体离开了温暖的子宫,看似与我们分离,但远没有建立起对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仍需要我们用爱的回应为他建筑起安全的心灵家园,因而,他能在出生后短短几天里从众多声音中分辨出人的语音,尤其对妈妈的声音极为敏感。
可以想象,当整个世界还是一片黑白,是我们的声音给了孩子充满色彩的爱之安慰,给了他和世界第一次的交互依恋。
很多人都记得,在孩子十个月前后,先叫“爸爸”,还是“妈妈”,打翻了家里的“醋缸”!
你知道吗?很有趣,全世界的孩子,在称呼“爸爸”和“妈妈”时的发音和时间极其相似。
这是为什么呢?其他的发音千差万别,唯有这两个称谓的发音,如此相似?难道是爱的魔法?
布拉格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罗曼·雅克布逊研究认为,各民族的人对婴儿说话时,看着宝宝的小脸,都会不自觉地使用充满怜爱又最贴近婴儿音位的语言,从语言、语调、词句上都贴近宝宝的语言能力。
孩子开始发音,是闭着嘴再自然张大嘴巴,这是对比度最大的辅音和元音组合,也是宝宝最易识别的发音形式,辅音加上元音,也是全世界各语种中唯一共有的音节模式。
有趣的是,称呼母亲的发音中,大多都带有m,而称呼父亲的发音中,都带有b、p、d、t,这是因为,婴儿的双唇由于吃奶的吸吮,具有了足够的力量,孩子吃奶时常常发出“姆姆”的鼻音,再跟随一个张开的口腔,就成了ma,重复一遍ma,是为了表明声音的需求,区别于其他杂乱的音。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孩子在有迫切需要,比如有困难、着急或感到饿的时候,就发出“mama”的音,一开始并不一定对应的是“妈妈”这个人。而孩子说着papa或baba,dada,一开始可能指的是“妈妈”和“爸爸”这两个人,而mama,则表示需要帮助。全世界的妈妈,当听到孩子发出“mama”的时候,都会对孩子的发音心领神会,给予充满爱意的哺乳和照顾。我们跟孩子说着,“妈妈来了!”,“爸爸来了!”,渐渐引导孩子约定了人和称呼的关联。
世界各民族与孩子交流使用的“娃娃语”渐渐地进入到约定俗成的社会语言系统中。
所以,不管宝贝先叫“妈妈”,还是先叫“爸爸”,我们都不用“吃醋”,只是要知道,这样的发声,与孩子求生求爱的本能紧密关联,这样的声音,在全世界范围内,如此地相似,表明一个道理:有人如此地需要我们,信任我们,将生命之爱紧紧地系恋于我们,向我们发出了本能的“呼唤”。
这样的呼唤在最初,常常伴随着哭泣。
不管出于母亲的本能,还是我对儿童心理的研究,我从不认同那种任凭孩子哭泣而不做回应的 “哭闹训练法”。
我知道,经过训练的孩子,可以很乖,安静得仿若家里没有婴孩,可那不是什么神奇的效果,只是得不到回应之后的绝望,这背后巨大代价是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如何表达爱的渴求就遭遇了无情的冷漠,出于爱的安全感无法扎根,心里就有了不知如何感知和表达“爱”的情感空洞。
学者们发现,初生婴儿的声道结构接近于猿类,不利于发声,婴儿只有在不舒服时随着咳嗽、吸吮等动作才有声音或哭声发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哭声复杂性逐渐加强,音高和频率均发生分化,出现对声音的调整与联接,这是婴儿“特意的”活动,哭声音调的复杂程度是神经肌肉成熟程度和前语言阶段发育水平的良好指标。
很多时候,孩子的哭声,伴随着不同需求的传情达意。
孩子小时候,我总是对他的哭泣给予细致的观察,并温柔地回应:
“知道啦,宝宝饿了!”
“哦,你不舒服了,妈妈看看,哪里不舒服了?”
“来了,来了,宝宝等一下!妈妈来抱抱!”
得到回应,孩子不会使劲儿地哭个没完,声音会低下来,满足地看着我,发出小声的“哼哼”声,这时小声的“哭泣”是发声的惯性,我跟他说着话,哭声渐渐停止。
孩子得到了爱的回应,这是最重要的尊重。
时间长了,我发现,孩子哭的声音初听起来都一样,但细细地听,却是长短节奏、错落有致,像是在“说话”,细心的妈妈能分辨出不同的哭声,常对应着不同的需要:
nu a——nu a——嘟嘴张开后的哭, “还不来喂我!我饿了!”
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的建议胜过孩子真实的表达,我从不按照时间,而是按照孩子的需要,随时哺乳。
aha-aha-ahaa——“怎么会这样,太生气啦!快来啊!”
委屈,愤怒,感到受伤害了,是孩子的宣泄和呼唤。
oua——oua——“快点唱歌给我听,我要睡觉啦!还不让我睡啊!”
在闹觉呢,孩子累了,感到焦躁。
Heei、heei—— “哎呀,湿湿的,不舒服啦!”
难受了,尿了或者要拉臭臭。
aier,aier—— “肚肚胀鼓鼓,妈妈快来揉!”
短促的ahe、ahe
则是“真无聊,好烦啊!换个花样吧,不愿意躺了,妈妈抱抱看个景儿吧……”
每个孩子的哭声都不同,但婴儿的哭,是最早与我们发生人际交互的“语言”,只有得到及时的回应,才能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爱和照顾,产生信任和希望。
及时回应孩子,而不是静默面对孩子,对孩子早期的心智、情感、人格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