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资治通鉴》: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李元吉的第一感觉是有问题,因为像投诉“淫乱后宫”这种不顾脸面与后果的行为,近似泼妇骂街,不符合李世民一惯冷静缜密的风格。这事背后总透着邪乎。所以,他的反应是不要去,先留在东宫静观其变。玄武门事变主角——李世民六月初四当天一大早,李世民便带着十位随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伏兵于玄武门”。同时,在皇宫内线张婕妤通知下,被告对象李建成也获悉了李世民密奏大概内容。怀着既紧张又诧异的心情,他将齐王李元吉招来东宫(即太子宫)商量对策。

疑团重重的玄武门事变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出现于白昼天空。大唐天文官员对此的解释是秦王李世民将成为新任天子。然而,当唐高祖李渊向李世民出示该结论时,后者却递上密奏,控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于是,极为震惊的大唐皇帝决定于次日早上召开高级会议,并要求李世民与涉案方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前往会场,接受问询。

六月初四清晨,核心大臣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人先一步进入宫中,与李渊紧急磋商如何解决让人头痛不已的太子与秦王之争。而从李世民本次密奏看,不论其内容真假如何,兄弟俩都已发展到了势同水火,无法并存之地步。

可以肯定,如果无法在短期内发现太子、齐王“淫乱后宫”的真凭实据(事实上也很难发现),大唐皇帝必将为了江山大局出发,忍痛作出选择。“得到太白金星问候”的李世民大概率会成为最终输家。

李世民心中其实非常清楚这一点。这也是他确信李建成、李元吉会如约来到会场,接受李渊问话的原因。若哥俩托故不来,反倒给人以心虚印象。秦王的真实意图也并非要“告倒”二人,而是另一个更为干净利落的解决方案。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1)

玄武门事变主角——李世民

六月初四当天一大早,李世民便带着十位随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伏兵于玄武门”。

同时,在皇宫内线张婕妤通知下,被告对象李建成也获悉了李世民密奏大概内容。怀着既紧张又诧异的心情,他将齐王李元吉招来东宫(即太子宫)商量对策。

李元吉的第一感觉是有问题,因为像投诉“淫乱后宫”这种不顾脸面与后果的行为,近似泼妇骂街,不符合李世民一惯冷静缜密的风格。这事背后总透着邪乎。所以,他的反应是不要去,先留在东宫静观其变。

《资治通鉴》: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但正如李世民所预计的一样,在形势大优情况下,李建成不能不参加这场他注定会胜利的审判。因此,在让所有太子、齐王府军队进入临战状态后,两人还是入了宫。当他们走到临湖殿时,突然察觉大事不妙,立即疯狂催马往东宫方向逃命。

《资治通鉴》:乃俱入,趣玄武门。……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这时,骑马尾随其后的李世民引弓放箭,当场射杀了李建成。接着,尉迟敬德领七十名骑兵赶到,射杀了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2)

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射杀李建成瞬间

之后,很快得到消息的东宫、齐王府两千余人马便在大将冯立、薛万彻等人带领下,直奔玄武门,为主公复仇。秦王府大将张公谨独自一人关闭了城门,将乱兵堵在玄武门外进不来。而驻守于此的“屯营兵”则与东宫、齐王府士兵缠斗于一起。双方打的非常激烈,并导致守方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中郎将吕世衡战死。与此同时,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在宫内面见了唐高祖李渊,并请后者宣布让所有军队听从李世民的指挥。

最终,随着数百名秦王府猛将参战,以及皇帝诏令和建成、元吉首级被出示,复仇大军这才绝望散去。

至此,玄武门事变胜利结束,李世民成为了最后赢家。

但此次事变也留下诸多疑团:

  • 李世民伏兵于玄武门时,为何异常谨慎的太子、齐王竟没察觉,直至走到临湖殿才猛然发现情况有异?李世民是如何在太子庞大的眼线下,瞒天过海,发动致命进攻的?
  • 李世民共带十名随从埋伏在玄武门,为何尉迟敬德追击李元吉时的骑兵多达七十名?
  • 在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杀后,到东宫攻打玄武门之前的这段时间,皇宫内发生了什么?
  • 当东宫士兵攻打玄武门时,为何只有张公谨在独自关闭城门?李世民这时在哪里?
  • 当宫门关闭,皇宫内卫兵出不去时,与东宫士兵对打的“屯营兵”又来自哪里?
  • 很晚才与东宫军队激战的数百名秦王府勇士在事变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当尉迟敬德全副武装走到李渊面前时,保护皇帝安全的皇宫侍卫为何不加阻拦?

常何在玄武门事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要拨开笼罩在这段历史之上的层层迷雾,我们还是需要从玄武门之变中重要而神秘的人物——常何谈起。

但这一次,我们且抛开诸如“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之类较笼统语言,及各家已成文之解读,直接翻看原汁原味的常何墓志铭,看能否挖出更多细节?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3)

常何墓志铭中关于其在大唐履历的记载(红线左侧文字)

上图为唐高宗时期,权臣李义府为常何书写的墓志铭原文。从其飘逸潇洒的字迹中(画红线部分),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后者的官职履历。

常何原是中原霸主李密手下武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对手王世充击败,归顺大唐。常何作为败将一员,被大唐封为“清义府骠骑将军”。这是个正四品(正师级)的地方兵府官职(带兵800~1200人)。

《旧唐书 职官》:诸军骠骑将军为统军……统军正四品下,后改为折冲都尉。

同年,李密因在长安混的不如意,便借口去中原办事,将常何等老下属带离了关中。路上,常何获悉老板有反叛意图时,曾流涕劝谏。然而李密没有听从,并瞒着前者发动了兵变。

兵变失败后,常何虽然也牵连其中,但由于“深明大义”,只被做了降级处理,改封“车骑将军”,仍留大唐任用。“车骑将军”是个正五品(正团级)的官职,为其原职“骠骑将军”的副官。

《新唐书 职官》:七年,改……车骑将军为别将。《旧唐书 百官》:别将正五品上。

武德四年,常何随李世民攻打王世充,被安排为“左右骁骑”。但这并非一个官职,而是在战场中紧随李世民冲锋的精锐骑士。尽管他这时地位不高,但与炙手可热的秦王李世民却关系亲密。其墓志铭中有处细节尤其值得关注: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4)

常何墓志铭中与李世民接触点滴的记载(红线左侧文字)

其文道:“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这是指,在共同征战时,李世民曾脱下过自己衣服披在常何肩上,并在探访常何于军营中的帐篷时,亲自验看过营帐四周的设施状态,诸如防雨、防风之类工作做的是否到位。这让当时的常何念念不忘,认为自己得到了主公至为“深诚”的“厚遇”,所以希望在后者最为困难的武德七至九年间,思图报效。

解读完背景信息后,让我们再来看常何于临近玄武门事变时究竟是何职务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5)

常何墓志铭中关于玄武门之变最为关键的几处细节(红线左侧部分)。

文中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何受李世民密令入京,“领北门健儿长上”。

“领”为兼任的意思(如诸葛亮“领益州牧”,即兼任益州牧)。也即说,常何在原职位不变情况下,兼任“北门健儿长上”。那常何进京前的原职位又是什么呢?

在李义府文章中,对常何武德七年之前,因功受赏的事迹撰写的异常详细,甚至精确到荣获多少件器物,却在其降职任“车骑将军”后,再无新的官职信息刷新。这也意味着常何在进京之时,还是正五品的车骑将军(或称别将)。而玄武门事变后,常何因功被提拔为正四品的“折冲都尉”,兼“待令长上”,又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判断。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常何当时兼任的“北门健儿长上”是什么职务?

“长上”对应“番上”。当时,首都禁军执勤士兵大部分人员来自地方兵府。按其距离远近,有每五个月到首都执勤一个月的,也有每七个月到首都执勤一个月的,这叫“番上”。而“长上”则不受此时间限制,常年在首都执勤,并遵循一日执勤,两日休息的作息时间。

《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长上者 长上宿卫将士也。凡卫兵皆更番迭上;长上者 不番代也。

《唐六典》:凡应宿卫者,并从番第,诸卫将军、中郎将、郎将、……、千牛备身、备身左右、……、长上折冲、果毅应宿卫者,并一日上,两日下。

“北门”即玄武门。“健儿”指代骁勇善战之人,无特别意义。换言之,常何当时兼任的“北门长上”,即是在玄武门长期担任戒备、巡逻等武装卫戍工作的武将。

所以,常何的完整职务是正五品车骑将军,兼“北门长上”,并不是目前许多解读中猜测的监门府中郎将(正四品)。举例而言,常何更像是在酒店大门外走来走去的保安队长(“北门长上”职能),而非负责办理宾客入住手续的前台经理(监门府中郎将职能)。因此,常何根本无法做到“在玄武门拦住太子、齐王的随从,只让二人入宫,从而为秦王袭击创造条件”这样的工作。

不过,在《旧唐书 马周传》中,确实曾描述常何职务为“中郎将”。究其原因,可能与玄武门事变后,常何受封正四品的“折冲都尉”有关。事实上,“折冲都尉”一职直到贞观十年才出现。事变结束当时,该职务还叫“统军”,由“骠骑将军”演变而来。如果“统军”的编制不在地方兵府,而在中央十二卫,则改称“中郎将”。

换言之,常何当时是以地方兵府长官“统军”身份在中央工作,大家用中央同等级的“中郎将”称呼他,也是一种尊称。其原理,就如同我们习惯称呼某巡视员为某厅长,某调研员为某处长一样。

《旧唐书 职官》:亲卫骠骑将军为亲卫中郎将,诸军骠骑将军为统军。

不过,常何虽然不能像诸多解读描述的那样“只手遮天”,但却能用数十枚金刀子为李世民“勾兑”数十名同样身份的“北门长上”。

墓志铭原文: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晓(同骁)勇之夫,移奉藩朝(指拉拢到秦王门下),叅闻霸略(叅同参,指参与了解一些“信息”)。

事变之中,当尉迟敬德领七十名骑兵追击李元吉时,一个关键的细节是骑兵们在不停的以利箭攻击李元吉,直至将其射落马下。这些人符合“北门长上”的典型特征:配备弓箭、马匹!

这正是为什么李世民只带了十名随从到玄武门,但却平空多出数十名全副武装骑兵的原因!


为何耳目众多的太子、齐王事先竟没察觉到玄武门伏兵?

常何及其他“北门长上”归属于驻扎在玄武门外的“屯营兵”。事变中,正是后者与闻讯赶来的东宫士兵缠斗在了一起。

当时,玄武门外侧共有左右两营“屯营兵”,分别隶属于“十二卫”中的左右屯卫,总计约2000人。由于北门靠近宫城,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屯营兵”中有许多固定值守于此的“长上”。

《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蒙曼:周孝范与张士贵分别以左右屯卫大将军统领玄武门屯营,意味着北门屯营分为左、右二营。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6)

玄武门外侧的“屯营”

玄武门事变当天,在常何等人的联络下,数十名“北门长上”自“屯营”驰出,成为李世民攻击队伍中的一部分。由于这批骑兵平日就全副武装值守于此,所以直到其行动之前一刻,同样在“屯营”设有大量耳目的太子、齐王均没有察觉情况有异。这正是李世民瞒天过海计划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原因。(当建成、元吉遭到射杀后,其手下军队很快便冲击玄武门的事实,证明对方的信息渠道其实非常畅通)

除了“北门长上”之外,史书还提到有数百名秦王府勇士参与过玄武门之变。关于这帮人,尉迟敬德也在事前谈话中提到过。他当时曾说,在外的八百余名勇士都已经入宫,构成箭在弦上之势,想后悔都不行了。

《旧唐书 尉迟敬德传》且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

此处,尉迟敬德之言略带含糊:“八百余勇士已经入宫”,究竟是指入的哪座宫殿?皇宫还是李世民居住的弘义宫(即位于皇宫西侧的秦王府)?这帮人又是在什么环节介入事变之中的?如此大规模的队伍行动,为何建成、元吉同样没能及时察觉?同时,为何这帮人很迟才展开与东宫军队的战斗?在此之前,他们又在做什么?

此问题在《旧唐书 长孙皇后传》中给出了答案。其原文为,“及难作”(也就是太子、齐王已经被击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为即将进入皇宫的秦王府勇士授以铠甲。秦王府长孙氏也来到现场,亲自勉励各位入宫人员。

《旧唐书 后妃传》: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从该细节看,数百名秦王府勇士直到“难作”那一刻,仍在皇宫之外,所以他们之前所入的“宫”应为李世民居住的弘义宫。其出现于玄武门的时间节点,是李世民领着十名随从及数十名“北门长上”击杀建成、元吉之后。而这八百余名勇士披上铠甲,全副武装进入皇宫的唯一目的,自然是要解除宫城内所有的侍卫武装,控制住当今皇帝——唐高祖李渊。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太子、齐王来到临湖殿之前,对这帮人毫无觉察。因为他们当时仍呆在秦王府中,处于引而不发状态。同时也能解释,为何东宫士兵在玄武门外大打出手良久之后,秦王府的勇士最后才来参战。因为他们此前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与宫内侍卫的激战之中。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7)

李世民所居住的秦王府——弘义宫位于皇宫西侧


李建成究竟有没有通过玄武门?

关于李建成的入宫路线,目前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从玄武门入宫,也有人认为他走的其他路线。那么,李建成入宫之时,究竟有没有通过玄武门?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只字未提李建成等人通过了玄武门。只说他到达临湖殿察觉不妙时,立即回马,向东往东宫方向逃命。

《旧唐书 隐太子传》: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

而《资治通鉴》中则有两人往玄武门方向入宫的记载。同时,也有当他们觉察情况不对时,立即向东宫方向逃命的描述。

《资治通鉴》:乃俱入,趣玄武门……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

在《新唐书 隐太子传》中,则明确提到了二人先到玄武门,然后到临湖殿,随后发现不妙时,立即往太子府方向逃窜的行动路线。

《新唐书 隐太子传》:迟明,乘马至玄武门,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卫。……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遽反走。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哥俩在皇宫内向东就能逃回太子府,又为何来的时候非要从外面走玄武门入宫呢?

按当时皇宫结构,东宫西墙与皇宫东墙为同一座城墙。该墙开有一扇门——通训门。通过此门,建成、元吉可自东宫进出皇宫。同时,从北面走玄武门进入皇宫也是另一选择。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8)

李建成两条进出皇宫路线

按史书描述,两人逃命时确定选择的是走通训门(路线二)。那么,当他们进入皇宫时,真的是按《新唐书》所述,走玄武门入宫的吗(路线一)?

要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确认两条信息:一是他们是从东宫的什么位置出发的?二是两人入宫的目的地究竟在什么位置?

首先,太子宫结构与皇宫相仿,南部为正式办公地点,北部为生活起居地点。玄武门事变当天,李建成明显既没心情也没时间升堂办公,所以他大概率是从北部的寝宫出发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他们到皇宫中的目的地,也就是李渊当天开会的地方。按史书描述,当尉迟敬德晋见李渊时,后者“方泛舟海池”。所以,李渊当天开会的地点应该在海池附近。

《资治通鉴》:上方泛舟海池。

当时皇宫中共有三座“海池”:东海池、西海池、南海池。三“海池”均靠近玄武门,位于皇宫西北角。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9)

三座“海池”均位于皇宫西北部,靠玄武门的地方

如果根据李建成出发的起点与终点,我们就能绘出两条进入皇宫的路线供选择。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10)

玄武门事变当天,李建成两条进宫路线选择

从图中看,自东宫北部的寝宫到位于皇宫西北部的“海池”,走玄武门入宫的路线明显最短,走通训门入宫则会绕一大圈,其路程几乎是前者两倍。按常理,李建成入宫应该是走的玄武门。而两人逃命时之所以走通训门,是因为追兵来自玄武门,他们只能走这条路回宫。


李渊身边究竟有多少卫士?

最后一个焦点是,李渊身边究竟有多少卫士,以至需要秦王府八百余勇士及数十名“北门长上”耗费半天时间才能控制住局势?

按大唐编制,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安全的侍卫归属于左右备身府。每府有掌御刀的侍卫(称“千牛备身”)12人,佩御箭侍卫(称“备身左右”)12人,普通侍卫(称“备身”)100人,负责仪仗的侍卫(称“执杖”)150人。两府仅侍卫便有548人。不过,考虑到侍卫是一天当班,两天休息,所以左右备身府当值的近身侍卫约在180人左右。除近身侍卫外,在皇帝所在大殿(极可能为咸湖殿)周围要害区域还有担任警戒的外围卫兵。

总体而言,当时负责李渊安全的守备兵力可参考隋炀帝在行宫时的规模。之前,隋炀帝出门征战时,专门服侍其生活的侍臣(太监、厨师、御医等)与保障其安全的卫兵共计600人。如果单算卫兵,应在500人左右。但由于隋炀帝当时出门在外,其安保规格必然高于在皇宫中开会的李渊。所以,玄武门事变当时,直接保护李渊的兵力应在300~500人之间。(当然,皇宫中其他地方还有卫兵,但处于分散状态)

《隋书》:其中施行殿,殿上容侍臣及三卫仗,合六百人。

皇帝身边具有如此之多的守备兵力,也就否定了“李世民先把李渊拿下,然后伏兵临湖殿,最后等待李建成现身”的一种解读说法。

从玄武门事变的实际进展看,李世民即使投入了秦王府勇士加“北门长上”近九百人的力量(约两倍于李渊守备人员),战局进展仍比较缓慢,以至迟迟无法加入玄武门外的战斗。

如果他真是照假设所述,“先拿下李渊,再等待李建成前来”,等于舍易求难。这种做法很难保证李世民在攻打李渊过程中,不会有眼线向李建成通风报信,以至横生事端。

在梳理完以上细节后,我们已经可以解密出玄武门事变的全过程!


玄武门事变完整细节呈现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出现于白昼天空。大唐天文官员对此的解释是秦王李世民将成为新任天子。然而,当唐高祖李渊向李世民出示该结论时,后者却递上密奏,控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

六月初四清晨,李渊召集核心大臣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人,在皇宫内靠近海池的一座宫殿(极可能是咸池殿)召开秘密会议,讨论让人头痛不已的太子与秦王之争。

同时,当天一大早,李世民带领十位随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来到了玄武门外的“屯营”暂歇。以常何为代表的数十位配备弓箭、马匹的“北门长上”也进入临战状态。为避免打草惊蛇,秦王府八百余名勇士暂时留在位于皇宫西侧的秦王府内待命。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11)

李世民伏兵玄武门

之后,李建成、李元吉自东宫北门出发,沿皇宫北墙外侧,经玄武门进入皇宫。由于这时李世民只带了十位随从呆在“屯营”,数十名等待进攻的“北门长上”与平时也无二致。因此,太子、齐王并没有感觉情况有异,而是照惯例通过玄武门,进入到皇宫。

也就在此时,李世民一边派人回秦王府召唤数百勇士,一边带着数十名骑手从玄武门尾随进入皇宫,向俩人发动了攻击。当时,太子、齐王正走到临湖殿。

发现大势不妙,两人的第一反应是向东往通训门方向狂奔逃命。然而,大叫着李建成名字的李世民放出了锋利一箭,让大唐皇太子当场毙命。

与此同时,尉迟敬德带领的七十名“北门长上”(其中一人为常何)纷纷向犹自奔跑的齐王李元吉放出冷箭,将其射落马下。同时,追击中的李世民也不慎被树枝挂落在地。李元吉见状,立即冲到李世民身边,夺过佩弓,便要用弓弦将其活活勒死。危急时刻,尉迟敬德疾呼而至,斥退齐王,并将其射死在了逃往武德殿的途中。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12)

李建成、李元吉被击杀大致地点

之后,李世民立即带领数十名袭击者返回到玄武门,与闻讯赶来的秦王府八百余名勇士汇合(秦王府北门距玄武门约4公里,如果骑马,单程约六分钟)。

在这八百余名勇士之中,便包含骁勇善战的秦叔宝、程咬金等名将。接着,在随同而来的秦王妃长孙氏亲自勉励下,勇士们迅速披上铠甲,全副武装进入了皇宫。独自留在玄武门的张公谨很快便关闭了城门。

这时候,在会议宫殿(极可能是咸池殿)附近负责皇帝警备工作的卫兵也察觉情况不对,进入到临战状态。但从李渊事后对尉迟敬德的问话看,由于事发过于突然,他们都对其前因后果不甚了解,也不明白自己即将要承受多大的武力攻击。

在此局面下,包含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侯君集、段志玄在内的,于大唐开国战争中令天下敌手闻风丧胆的八百名秦王府勇士及数十名“北门长上”,在李世民亲自指挥下,向皇帝所在宫殿发起了凶猛进攻。如果他们能够攻下这座近在咫尺的堡垒,将能够成为名垂青史的新一朝功臣,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享尽荣华富贵。而一旦失败,这帮人将会全部被处以谋逆大罪,身死家灭,株连九族,永世不得超生。

没多久,闻讯而来的两千余东宫、齐王府复仇大军便赶至玄武门下,与负责北门卫戍的“屯营兵”迎头相撞。此时,“屯营兵”的当值总指挥是云麾将军(从三品的荣誉官职,副军级)敬君弘。当时,他不顾左右“保持观望”的劝阻,与中郎将(正师级)吕世衡一起参战,并最终战死。

此二人倒未必参与过玄武门事变密谋。但他们实际已无其他选择。在当时情况下,如果李世民失败,敬君弘将难逃一死。因为玄武门发生如此之多的事情(多达数百名秦王府勇士进入皇宫),敬君弘都没能阻止,已是失职死罪。他除了全力参战,并寄望李世民成功外,别无出路。

随着战局进展,近两倍于对手力量的秦王府军队终于击败了李渊卫队,抓获了大唐皇帝及其核心大臣。这时,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进入会议大殿(咸池殿),请李渊把军权移交给李世民,以终结玄武门外太子、齐王军队疯狂的复仇。随后,李渊被用一艘船控制在一片开阔的“海池”湖面上。

《资治通鉴》: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通鉴》原文“上方泛舟海池”中,“方”是将要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泛舟海池”。事实上,两军交锋,箭如雨下,李渊没有任何理由要离开宫殿高墙的庇护,跑到开阔的“海池”去避难。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能够直接走到皇帝面前。

随后,得到圣旨的尉迟敬德立即奔赴玄武门,向东宫、齐王府士兵宣读皇帝的“最新指示”,并出示了李建成、李元吉首级。复仇大军这才绝望散去。(在此之前,大局在握的秦王府军队与东宫、齐王府军队间曾有过短暂战斗)

至此,玄武门事变尘埃落定,李世民成为最终赢家。

整个事件运作共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奇袭李建成、李元吉:要达成此目的,既需要行动隐秘,又需要具备足以瞬间击杀对方的强大攻击力。常何及数十名本就驻扎玄武门的“北门长上”是此阶段破局的关键。
  • 第二阶段:攻坚李渊卫队:要达成此目的,需要集结更大规模的兵力。由于建成、元吉此时身死,李世民已无顾忌,遂将所有八百余名勇士尽数投入战斗。可谓图穷匕见。
  • 第三阶段:收拾残局:借助李渊授权,驱散太子、齐王府军队,掌握天下大局。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杀李世民(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13)

玄武门事变全过程


后记

回顾整个事变过程,我们会发现太多人面临别无选择的境况:

  • 对李建成而言,他当天除了入宫去接受李渊召见,解释“淫乱后宫”情况外(赴死亡之局),别无选择。
  • 对李渊而言,在接到李世民投诉后,他除了必须要在兄弟之间做出取舍外,别无选择。同时,面临尉迟敬德的带甲逼宫,他除了将大权交给李世民外,也别无选择。
  • 对于李世民而言,按照当时他与建成、元吉水火不容的关系,以及李渊的不利导向(特别是因“太白经天”而招致的猜忌),如果他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待他的轻则丢官失势遭软禁,重则被突然“拉杀”。(李元吉设计的暗杀方案,即让几位力士以类似五马分尸般的方式将一人拖拉至死)
  • 对于秦王妃长孙氏而言,亲临玄武门抚慰带甲将士固然值得钦佩。但如果事变失败,她的一生也就毁于一旦(最大可能是自尽)。因此,她除了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亲临战场助力外,别无选择。
  • 对于尉迟敬德、长孙无忌这帮秦王府的亲信,以及以常何为代表的数十名“北门长上”来说,玄武门事变一旦启动,他们除了拼尽全力取胜外,别无选择。因为一旦失败,这帮人都会被处以谋逆大罪,株连九族。
  • 而带领太子、齐王府士兵冲击玄武门的冯立、薛万彻等人同样别无选择:作为一名义士,怎么能在主公死后不为其报仇呢?
  • 对于屯营将军敬君弘而言,在当时局面下,也不容许他中立,如果李世民失败,等待他的将是失职大罪。

然而,本文之所以提到如此多“别无选择”之目的,也并非要强调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被迫性,而只是感慨,生命中实在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对我们而言,也只能去控制我们能够控制的事物,去接受我们不能改变之命运。

比如李渊,最后还是接受了其帝王生涯被终结,两个儿子被杀的悲惨结果,将大权交给了李世民,并在后者的“保护”下,于昔日的秦王府(后改名大安宫)中,伴着美人美酒,了却残生。

又比如发动攻击的冯立、薛万彻这帮人,在兵败之后,根据朝廷发出的赦免令,他们又硬着头皮前来投诚。没办法,太子、齐王已不可复生,但生活还得继续。而李世民也接受了这帮人继续成为大唐臣子的现实,毕竟昨日已逝,时代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至于事变的始作俑者李世民,同样得接受杀兄逼父这个人生中再无法洗刷的污点。而在十七年后,当他的儿子李承乾准备效仿玄武门之变,自父亲手中夺过皇权时,我们也同样能够从其一度想自杀的举动中,体会到这位已统治天下十七年之久的伟大帝王心中难以言说的孤独与悲凉。

《资治通鉴》: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

纵观李世民一生,贞观之治可谓无比辉煌。然而,任何事物总有正反两面,隐藏在贞观之治光明温暖背后的,正是玄武门之变的阴冷血腥。如果去掉了后者,也就没有了前者。

两者合二为一,才是李世民复杂、完整人生的真实写照。


最后,要向唐朝的史官致敬!

他们确实将事件进行了完整记录,并以分散于多人传记的巧妙隐藏方式,来让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得以为后人了解。而常何的墓志铭则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