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清空收藏夹(你敢清空收藏夹吗)

如何清空收藏夹(你敢清空收藏夹吗)“学习”,不妨把“学习”二字拆开来看。在海量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却已经分不清是我们拥有知识,还是知识拥有我们。要谈学习方法,躲不开的是先反思“学习”这件事本身。否则开口谈方法,开口便糊涂。

你敢删掉你的收藏夹吗?

你的收藏夹有多少东西?

又有多少是已经或者会去真正吸收的?

“收藏 = 学会”,是多少人的hidden assumption。

在海量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却已经分不清是我们拥有知识,还是知识拥有我们。

要谈学习方法,躲不开的是先反思“学习”这件事本身。

否则开口谈方法,开口便糊涂。

不妨把“学习”二字拆开来看。

“学习”,

我“学”了吗

我“习”了吗?

这两件事本质上其实也就是一件事——知识被吸收并长期储存(可提取)在你的脑子里了吗?

如何清空收藏夹(你敢清空收藏夹吗)(1)


“学”还是“收集”?

收藏夹,知识的黑洞。

我们手指一点,把知识轻易地从网页中抽出甩进收藏夹,就像扔进一个“珍贵”的杂货堆一样。

而杂货堆,也许就是垃圾堆的委婉语。

事实上,我们也许永远不会再看我们的“珍贵藏品”一遍。其中心理大概是,“我已经‘知道’了,不如把这个时间花在‘学’新知识上。”

可惜,收藏不等于知道,更不等于学会。

古有七录斋。

(张)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 明史· 张溥列传》

如今,我们“一录”都是很难有的。

视线从第一行文字扫下来,中途到处游荡一会儿,冲刺至最后一行,随即唤起感慨万千,心中一股豪气荡出,拇指一点——赞!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入收藏夹。

如果有相关资料分享就更好了,手指再次轻点几下,喜滋滋地将它们存入百度网盘,满意一笑,感到今天自己又变强了一点呢。

能“收集”多少知识只取决于收藏夹上限,当然还有百度网盘有没有充会员。

奈何,脑容量是没法充会员增大的,而收藏夹和网盘中的内容又不能被准确转化到脑子里。

于是,paradoxically 似乎收藏夹数量越多,百度网盘内存越大,我们真正“学”到脑子里的反而越少了。(看来,最佳解决办法是可以直接把知识“收藏”进脑子里?嗯……这将是许多科幻小说的设定了。)

比如我,不得不反思的是印象笔记里堆积成山的笔记——几年来辛辛苦苦收集的战利品。再读来,不禁感到似曾相识,却又隐隐模糊,无法张口便来。于是只能说:“啊,这个文章我见过的!”

我们习惯了“收集”,也许是因为这根本是简单不耗脑力的事,甚至连体力也不耗的。

轻轻松松“自我提升”,这样的好事谁不想要,怎么不让人上瘾?

书本在书架上占据的那几十立方厘米空间本身并不构成意义。它的价值在于进入你个人的视域,被理解吸收之后,在你的思维体系中拥有的那一方位置。在理解吸收的过程中,原先的信息被分解,变形,重构,最终形成对个体的独特意义。

此时——才能叫做“学到知识”,而不是仅仅是“收藏废品”。

只抓鱼不吃鱼的喵不是好喵。

如何清空收藏夹(你敢清空收藏夹吗)(2)

谈完“学”,下面分析一下“习”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为何“学”需“习”?

“习”之一字,暂且以“复习、温习”的意思理解。

“学习”,只“学”不“习”,恐怕是不行的。

为什么?

1. 不“习”无“学”

记不住等于没学。

学习时最让人无奈的一点是,记忆面临着必然的衰退消减。曾经辛苦挖掘的金矿,在时间滚轮的碾压下无可奈何地化作金粉随风飘逝,悄然逃出思维的空隙。

当然你可以说之前学过的知识永远存在在大脑里,我们只是想不起来,无法提取。喏,无法提取,和不输入到底有什么区别么?

还有种说法,是这些东西都进入了潜意识。

培根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也有人说,读过的书已经变成了血肉骨头,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乍一听起来更是十分有道理。

我是部分同意这个观点的,接触到的有效信息会转化成接受者的一部分,哪怕以某种难以被察觉的形式。

可终究也只是部分同意,盖因有些条件没有强调。纵然所有接触到的信息都储存于潜意识中,它们对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大小是不同的

否则,看过圣经便能成为圣徒,读一遍道德经就清静无为,玩过暴力游戏就会犯罪了?“存在于潜意识中”并不能完全作为如此行动和思考的理由。

所接触的信息对你造成的影响,取决于你赋予它们多大的权重。比如,我们不可避免接触到的那些人性中的恶,会生根发芽孕育恶之花,亦或是永远死在胚胎中,取决于我们选择了将什么付诸行动,用什么构建思维体系。

2. 以“习”助“学”

复习,有助于更大程度吸收最有价值的部分。

先前论及,收集≠学到。更进一步,学到东西≠学到精华。

不可否认的是,这本是无可避免的,而不同的人,以及在人生各个时期对“精华”的定义也不同。

不过,常说名著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以此类推,本文中姑且认为“精华”是对特定个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价值,且其价值经过时间冲刷后更能被体现出来的部分。也就是,它具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更长时间存在的价值。

而时间的直观反映就是回顾、再阅读再理解的次数。随着次数的增加,对你而言最具有价值的部分会渐渐显露出来。

如何清空收藏夹(你敢清空收藏夹吗)(3)

高中生物学过“同化作用”,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

倘若把读书/学习知识看做进食的过程,显然,有一部分是没有被同化吸收掉的。

有趣的是,每个人同化吸收的部分不同

大家都知道吃鱼吐骨头,吐出来的骨头却不见得是不是相同成分。

鱼目混珠的作品多,读者买椟还珠的故事也常常有的。有人读书就读些笑料或者感情戏(比如看过),或者干脆把书拆成了词语表来读。

她向我解释说,按一定程序工作的数据处理机可以在几分钟内读完一本书,并把书中的全部词汇按照出现频率高低的顺序记录下来。

“这样我就可以得到一份‘读后报告’,”罗塔里娅说,“节约宝贵的时间。阅读一篇作品,除了记录下它的题材重复、词汇形式与意义的重复之外,还有什么呢?

……

  罗塔里娅给我带来了几本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过的小说,即以出现频率高低排列的词汇表。“如果是一本五万至十万字的小说,”她对我说,“我劝您立即注意出现频率在二十次左右的词汇。您看这里。出现十九次的词汇是:

  皮带、指挥官、牙齿、做、有、一起、蜘蛛、回答、血、哨兵、开枪、立即、你、你的、看见、生命……

  出现十八次的词汇是:够了、漂亮、帽子、直到、法国人、吃、死、新、走过、土豆、点、那些、青年、晚上、走、来……”

  “您现在还看不出讲的什么事吗?”罗塔里娅问道。“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战争小说,战斗描写,文字枯燥,带一点恐怖气氛。也可以说,这是一篇非常肤浅的作品。

——卡尔维诺《如果冬夜,一个旅人》

吐出来不吃的部分是骨头呢?还是鱼呢?

如何清空收藏夹(你敢清空收藏夹吗)(4)

可是,大家一开始总都是奔着珍珠和鱼肉去的。倘若看过两百本文学名著只依稀记得剧情梗概,恐怕有违大部分人的初衷。

学而时习之。

学了,常常复习,类似于反刍。一遍遍消化吸收,吃到的真鱼肉想来也会越来越多。毕竟骨头是难以消化的,一开始嘎嘣脆咬了好玩,也就图个兴趣。零食吃腻了,终究意识到身体还是得摄入蛋白质。

最近正在看最喜欢的书之一的第18遍。你要问六年级的我第一遍读到了什么,我只能告诉你我读到了男女主大概的感情线——毕竟真正的精华部分都被我跳过了呢。年少无知的我就是这么qwq可爱。

如何清空收藏夹(你敢清空收藏夹吗)(5)

建议与总结

我们可以做什么?

关于“学”

  • 不要想着“放进收藏夹以后好好研究”。要么现在就好好理解吸收,用自己的话记录/总结,要么立刻安排一个具体的研究计划。最好不要拖到第二天,当天晚上便是好时间。也可以是相关信息都收集差不多以后,立刻进行主题学习,对比分析。
  • 逼着自己“清收藏夹”。“凡七录,焚之”,我们不妨三遍理解/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多次复习之后便删除——反正也不会再看一遍。

关于“习”

  • 复习,复习,复习。没记住=没学。可以用记忆曲线设计复习计划,最好的方法是用费曼技巧进行输出。
  • 一遍遍复习,可以发现并吸收真正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时间的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真金。

最后……付诸实践

浏览某些网站,比如知乎时,与其收藏,不如点赞。

不同于“收藏”,对于点赞这件事,你并不会怀有“赞过了我可以留着之后再理解吸收”这样的想法。

不妨更进一步,赞过之后便要逼着自己记下来,将有启发的内容真正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当然,如果可以,还是建议在个人主页找到自己赞过的文章顺便复习的。

知乎链接: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推荐呢?- 枕剑听雨的回答 - 知乎


欢迎来公众号小坐:枕剑听雨

如何清空收藏夹(你敢清空收藏夹吗)(6)

清醒·温柔·笃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