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因此 曲与直是互相映衬、 互相依存的。直没有曲意 没有曲笔结合 便会过分僵板 而无灵活的韵致。曲如果不含直势 没有直笔辅托 便会流媚而无挺利的力度。草书尚曲 但妙在曲中有直 动中有静。楷书尚直 但必须直中有曲 稳而不滞。尚曲 用曲 不能绝对化。不要片面理解“ 一波三折” 以为笔笔都要有波动起伏弯转的曲。那样既柔而无骨 又会给人以做作之感。隶书的特点在有起伏的波画 但又有“ 雁不双 飞” 的要求, 波捺只能有一个。这既是为了多样而不重复 又为了避免曲多而飘。如果一个字中的几个横都写成波 都有三折 必然会飘软、浮滑、不稳健。因此 当确定一横为波 其它横画便应写得稍直 以便与偏曲的长波相辅相成。在西方造型艺术美学中 “ 曲” 、“ 曲线” 也受到格外推重。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 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论述“ 曲

来源:综合网络

编辑:墨灵

在曲与直两种因素中 曲笔历来受到格外重视。因为它更具有多样变化的审美意味。人们从生命体和自然界的曲线美中论证了书法的曲笔美 : “尝谓人之一身曾无分寸平直处。大山之麓多直出 然步之 则措足皆曲 ……天成之长江、大河 一望数百里 瞭之如弦 然扬帆中流 曾不见有直波”( 包世臣《艺舟双楫》。从画法之曲中也得到许多启示 : “ 画树之窍 只在多曲。虽一枝一节 无有可直者 其向背俯仰 全于曲中取之。或曰 : 然则诸家不 有直干乎 ? 曰 : 树虽直 而生枝发节处 必不都直也。”“画树之法 须以转折为主。每一动笔 便想到转折处。”“但画一尺树 更不可令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 皆秘诀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确实 以毛笔徒手挥写为根基的中国传统绘画 更适于描绘以曲为主的山水树木花卉等 如果让它用笔直的线条去画整齐的高楼大厦 则了无趣味 刻板至极。中国书法品评中也把“ 用曲” 作为重要的品评标准。包世臣说 : “ 古帖之异于后人者 在善用曲。” ( 《艺舟双楫》 ) 。张绅评钟繇曰 : “ 钟书磔笔须三过折 盖起笔微仰 中则平 末则起 自然三折 有波浪之势”( 《法书通释》 ) 。“ 一波三折” 成为人们创造、鉴赏书法美的重要审美标准。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1)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 “ 曲” 得以极大重视。其意蕴贯穿天地间万事万物。自然之美、 物之美、艺之美 无不与“ 曲” 相关。明代有一篇佚名的《曲城说》 尽言“ 曲” 字之妙 : “ 是故物有物曲 心有心曲 事有委曲 言有衷曲。艺精于审曲 道纯于致曲。以应万几则为曲当 以裁万化则为曲成。以之布于三千三百 则为曲礼。曲之时义大矣哉!” 并认为“曲得其宜 直在其中矣。” 林语堂评价此文为“ 有识者的知言” “ 美学原理尽在其中”( 《论曲线》 ) 。林语堂还赞美中国古代建筑之用曲之美 : “ 中国式建筑 独发明弯曲屋顶 其意义全在与墙壁之直相配 而得艺术之调和。”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 委曲” 一则 : “ 登彼太行 翠绕羊肠 杳蔼流玉 悠悠花香。力之于时 声之于羌。似往已回 如幽匪藏。水理漩洑 鹏风翱翔。道不自器 与之圆方。” 《皋兰课业本原解》阐释曰 : “ 文如山水 未有直遂而能佳者。人见其磅礴流行 而不知其缠绵郁积之至 故百折千回 纤余往复 窃深缭曲 随物赋形……” 杨振纲 《诗品解》曰 : “ 案此即所云文章之妙全在转者。转则不板 转则不穷 如游名山 到山穷水尽处 忽又峰回路转 另有一种洞天 使人应接不暇 则耳目大快。”“无笔不曲” 是诗文创作的审美要求 受到极大倡导。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2)

在西方造型艺术美学中 “ 曲” 、“ 曲线” 也受到格外推重。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 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论述“ 曲线” 、“ 波状线” 之美 : “ 曲线 由于互相之间在曲度和长度上都可不同 因此而具有装饰性”。“ 波状线 作为美的线条 变化更多 它由两种对立的曲线组成 因此更美 更舒服。甚至手在用钢笔或铅笔在纸上画这种线条时 其动作就是生动的。”“ 蛇形线 灵活生动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 能使眼睛得到满足 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 如果允许我使用这个词的话。由于这种线条具有如此多的不同转折 可以说 ( 尽管它是一条线 ) 它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内容。”“随便哪一座房子 总会有一个房间使我们可以找到以不同方式运用的波状线。所有会动的东西 它们的形体上若没有波状线 会多么难看。墙冠和壁炉上的浮雕装饰 如果没有S形曲线所增添的变化 会多么单调和缺乏图案感。”“ 在整个人体上未必可以找到一根直骨 几乎所有的骨路都不仅是向不同方向弯的 而且是有弯转的 其中有的弯转是很优美的。附着在骨上的肌肉 虽然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以适应它们的特殊功能 一般却都是由具有蛇形线状式的纤维组成的 它们与它们附在其上的各种不同骨路相适应 缠绕在骨路上 而四肢尤其如此。解剖学家们特别喜爱这一点 他们往往会从中得到快感 指出有些肌肉的美。” 荷加斯对不同曲线的审美特征作了比较详尽的考察与分析 强调了曲线的“ 变化” 、“ 灵活生动” 、“ 多样性” 等长处 也从生命体、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曲线美的普遍性。不过,他对曲线的造型创造意义的见解 更侧重于“ 装饰性” 。其曲线也主要是偏于几何性质的。而中国书法的笔画线条则具有更丰富生动的审美意义。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3)

在书法中 除了装饰性较强的小篆 几乎没有近于几何线的直画。从笔画力度看 平齐之直力弱 而微曲之直力强。因为这种微曲之直富有生气 蕴含着张力之势。打个比方说 平直之直好似一块刨平刮净了的木板 虽光洁整齐 但平板而无生动之气。而微曲之直则如一株稍有弯意的树干 挺挺然有勃发之势。因此 古代书家强调“ 化直为曲” 认为“努过直而力败”( 柳宗元《八法颂》 ) “ 努不宜直 直则失力”( 唐太宗《笔法诀》 ) 。在“ 永字八法”中 “ 努”( 或弩 ) 用来称谓“ 竖” 画。而这个直的竖画恰恰不可写得“过直” ,正是为了寻求一种有生气的笔力。柳字之微曲之竖 骨势劲健 勃然挺立。颜字的左右竖画 向内环抱而成相对弧势 筋力遒韧 字势扩展。

书法笔画之直 是含曲之直。妙在看似平直的用笔 笔画 蕴含着曲势、曲意。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有这样一段话 : “ 问 : ‘每作一波 常三过折 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先生每举此语以示学者。而细玩古帖 颇不尽然。即观先生作字 又多直来直去。二法是同是异 ?' 答曰 :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 身法、步法、手法 扭筋对骨 出手起脚 必极筋所能至 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至学拳已成 真气养足 其骨节节可转 其筋条条皆直 虽对强敌 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之间 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盖其直来直去 已备过折收缩之用。观者见其落笔如飞 不复察笔先之故 即书者亦不自觉也。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 不从事于支积节累 则大谬矣 !'” 这说明生动有力的笔画书写 虽直来直去 其中已有曲折顿挫之妙。没有以用曲的书写功夫为基础 任笔直行 必然平板流滑。同时也说明用曲之妙还在于充分体会平实之曲、含蓄之曲。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4)

尚曲 用曲 不能绝对化。不要片面理解“ 一波三折” 以为笔笔都要有波动起伏弯转的曲。那样既柔而无骨 又会给人以做作之感。隶书的特点在有起伏的波画 但又有“ 雁不双 飞” 的要求, 波捺只能有一个。这既是为了多样而不重复 又为了避免曲多而飘。如果一个字中的几个横都写成波 都有三折 必然会飘软、浮滑、不稳健。因此 当确定一横为波 其它横画便应写得稍直 以便与偏曲的长波相辅相成。

因此 曲与直是互相映衬、 互相依存的。直没有曲意 没有曲笔结合 便会过分僵板 而无灵活的韵致。曲如果不含直势 没有直笔辅托 便会流媚而无挺利的力度。草书尚曲 但妙在曲中有直 动中有静。楷书尚直 但必须直中有曲 稳而不滞。

从曲与直的审美意味特征看 曲笔柔、动、飘逸;直笔刚、静、质朴。“ 直则刚 曲则柔 折则刚 转则柔”( 赵宧光《寒山帚谈》 ) 。粗浑之直有雄强之势 挺立之直有劲健之感。柳公权的刚劲的书风得力于挺拔坚实、偏直的骨架。圆润的曲笔则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虞世南、赵孟頫等人的楷书 化庄重严整为圆畅柔曲 让人颇感清润。“ 直者不动而曲者动”( 刘熙载《艺概·书概》 ) 。端直的笔画适于表现静谧、庄严、闲适的境界 环曲的线条更突出畅达、飘逸、奔放的气韵。楷书直笔多 以端严为尚 行草曲笔多 长于飞动。书法意境往往有“质” 、“ 妍” 之分。从笔画特性看 直与质、朴、简、平实有密切关系 曲则与妍、丽、美饰等相对应。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5)

不同字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美化书写 体现了多样的曲直之美。甲骨文直画居多 以瘦硬见长 给人以坚劲锐利之感。其文字造型主要以尖利的工具锲刻在龟甲兽骨上 易直不易曲。其点实际上就是缩短了的直线 转折见棱见角。金文则比较明显地体现了篆书“ 随体洁屈” 、“ 婉而通” 的特点。其曲笔圆浑而有一定的粗细变化 直笔有曲意不刻板。《散氏盘》在欹侧之中的曲、直更显率意自然之气。《毛公鼎》、《虢季子》则通过相对均匀圆畅的曲直显示了整饬美饰的倾向。小篆的曲、直更显装饰线性 具有突出的装饰意味。粗细均匀 转折圆润。环曲的弧画是其最具特色的形式因素。每一弧画的曲度随结构阔狭大小、笔画长短多寡而有细微的变化。隶书化篆之圆为方 化篆之曲为直 开始了以方直为主的造型 阶段。“秦程邈作隶书 汉谓之今文 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隶就小篆减为平直”( 包世臣《艺舟双楫》 ) 。隶书将篆书那种绵延、萦迂而循环的弧长笔画 变化为一个个短直笔画 简捷而有短促有力的节奏感。而在这以直居多的隶书中又突了“ 一波三折” 的曲笔之美。八分之势主要体现在波磔之笔上。隶书横向斜向的波磔之势打破了篆书纵向内抱的格局。“ 三过折笔” 的波画起伏抑扬 舒展飘逸。楷书重方折 但其化直为曲的竖 “患平” 、微微右起的横和拂掠伸放的撇、捺 曲折变化的弯等 无不体现出曲笔的多姿多态。到了行书、草书 楷、隶的方直的总体体势大大变革 代之以婉转流动的曲笔圆势。尤其是草书 其弯曲变化运动的势态之美让人联想起生动的龙蛇 : “状如龙蛇 相钩连不断”(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 ;“ 腾蛇赴穴 头没尾垂”( 崔瑗《草书势》 ) ;“ 疾若惊蛇之失道……乍驻乍引 任意所为;或粗或细 随意运奇”( 萧衍《草书状》 ) 。生机勃勃 连转不断 变化多端 恰是如蛇如龙的草书曲笔的审美特色。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6)

晋唐斋书法作品(愙斋书法书法审美的)(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