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中国的月亮神,又称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源于古代中国人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月神被中国民间普遍供奉。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帮助团圆。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请月神评理或诉衷肠。“月亮”与“妈妈”联系起来,给人以美的遐想。《礼记·祭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古人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月亮与妇女,都是阴性的代名词。中国的月神最著名的是嫦娥,据后人考证,女娲、女和、尚娥、嫦娥其实同为一人。后羿知道嫦娥奔月而去,悲痛欲绝,摆上香案,放上蜜食鲜果,遥祭爱妻。百姓们闻知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为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这就是中秋拜月的传说来历。中国人有崇尚和平、温柔和喜欢含蓄的品质,这与月亮的优雅和纯洁是一致的。自从有了文明,月亮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月亮的好处在于,没有热度但有亮度,自始至终保持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后强

摘要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人类伟大的考古成果,可能改变我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认识。但是考古界对出土文物的来源及其功用有不同看法,有的还截然相反。从三星堆的地貌特征、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造型,我们判断三星堆古人是月亮崇拜而不是太阳崇拜,三星堆遗址曾是古人拜月祭月中心,是原始宗教艺术品设计制造中心和世界商贸中心,是古蜀人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较好解释各件文物的造型和用途。三星堆文化始于大禹,毁于多次雷击。对于三星堆文化的系统研究,必须建立“三星堆学”。

前言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对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的研究,犯了方向性错误,总是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太阳崇拜,实际上应该是月亮崇拜。为什么如此?那是因为我们的学者太看重国外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喜欢照搬照套,凡是国外说的都是好的,都是正确的,彻底忘掉了自己是中国人,忘掉了学术的独立思考。正是因为这种崇洋媚外的学术思维,有的学者把三星堆文化说成是外来文化(如埃及、希腊、“两河”)甚至外星文化,这是非常危险的,显然是否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值得高度警惕!由于地理方位不同,思考问题的思路就不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有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西方崇拜太阳,中国崇拜月亮。

第一 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月亮崇拜

研究三星堆,必须回到中国,回到夏商,回到古蜀,回到当时生活场景。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历史文化研究的“还原法”【1】,而不是用今天的现代思维去看古代,把我们今天的哲学、美学、艺术、伦理、宗教、法律、医学和科技知识赠与古人。现在的风气很坏,有的学者总是把古人抬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甚至已经超过今人,说他们有超常智慧、特异功能,早就发明了原子弹、互联网、区块链、潜艇、导弹、手机和飞船,完全否定了人类近万年的努力发展,完全否定了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完全否定了我们当代人的集体智慧。这些美化古人、否定今人的观点与邪说,完全违背科学规律与基本常识,居然还很有市场,并且越走越远,科学的正确的观点与知识反而没有阅读流量,让人忍无可忍。三星堆与金沙的研究就是一个实例。有的学者为了突出自己的“重要发现”“独特成果”“创新方法”,把三星堆和金沙吹得神乎其神,甚至已经超越地球人的认知与能力。显然,这类少数学者除了别有用心(比如否定中国历史文化),肯定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江湖地位”,哗众取宠。

在中国的传统神话中有六位太阳神,他们分别是:羲和、炎帝神农氏、日主、东皇太一、东君、太阳星君。这些所谓的太阳神,根本就没有名气,普通中国人都不熟悉,都是个别专家挖掘出来的学术性太阳神。中国人重视太阳,但也敢抗拒太阳,绝不畏惧太阳。而外国的太阳神,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神,除了赫赫有名的“阿波罗”外,还有希腊的赫利俄斯、许佩利翁(在阿波罗之前),日本的天照,罗马的福波斯或称索尔,古印度的迦尔纳,埃及的拉,阿蒙(朝日),阿图姆(暮日),北欧神话中的苏尔,凯尔特神话的鲁格,阿兹特克神话的托纳提乌,赫梯神话的乌伦塞穆、希米格(又称希吉姆)、伊斯塔奴斯、爱斯坦、杨倌、卡塔哈兹普利、阿丽娜七位太阳神,苏美尔神话的乌图,阿卡德神话的沙玛什等等。国外的人们对于太阳神只能朝拜,不敢抗拒。国外也有月神,但较少且知名度不高。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崇拜月亮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是根据月亮的运动规律形成的,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和月亮有关的节日活动,比如中秋、重阳、腊八和除夕等。中国人不但喜欢月亮,形成了月神朝拜,而且还创作了一个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流传至今。月亮里还有玉兔、吴刚、月宫、桂树等。关于太阳的故事很少,更没有哪个人敢于住在太阳里或者直视太阳。因为太阳正在发生核聚变反应,表面温度达5500摄氏度,中心温度有2000万摄氏度,任何耐高温材料都可以熔化。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给地球供给了能量,但洪水、旱灾、火灾等也是太阳造成的。有个神话故事就是后羿射日,把10个太阳射下来了9个,还崇拜啥太阳?还有个夸父逐日的神话,也没有好下场,本想把太阳摘下,因此与太阳赛跑,最后在途中渴死了,悲剧一幕。这就是古人崇拜月亮,不喜欢太阳的原因。在古蜀四川盆地,更没有太阳崇拜的文化习俗,只有“蜀犬吠日”现象,但月亮崇拜却是古老传统,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月亮就是心中的天神,他们都是“月亮的儿女”,月神是最高信仰。在古羌中,祭月、拜月是大事。彝族、藏族、纳西族等至今都保留了这个习俗,他们都是古羌的后裔。大禹也是古羌的后代,他创建了原始的三星堆古城,也建立了夏朝,这就是学术界所讲的“蜀夏同源”【1】,月亮崇拜应该发源于大禹。

中国人有崇尚和平、温柔和喜欢含蓄的品质,这与月亮的优雅和纯洁是一致的。自从有了文明,月亮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月亮的好处在于,没有热度但有亮度,自始至终保持着柔和与亲近,不带来任何灾难,给还没有电灯的害怕黑夜的古人带来光明,提供夜间活动的方便。同时,月亮还有形态变换,阴晴圆缺,明暗大小,甚至日月同辉,给人无限遐想与追问,由此产生诗情与忧愁。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样的,温度也是一样的,但不同地方接受到的太阳的温度完全不同,中国三亚与漠河的温度就差异很大。相比炽热无情的太阳,人们更喜欢温柔神秘的月亮。按照古人的认知,月亮不仅能带来神秘,还能带来好运。

中国的月亮神,又称月光娘娘、太阴星主、月姑、月光菩萨等。崇拜月神,源于古代中国人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月神被中国民间普遍供奉。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帮助团圆。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请月神评理或诉衷肠。“月亮”与“妈妈”联系起来,给人以美的遐想。《礼记·祭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古人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月亮与妇女,都是阴性的代名词。中国的月神最著名的是嫦娥,据后人考证,女娲、女和、尚娥、嫦娥其实同为一人。后羿知道嫦娥奔月而去,悲痛欲绝,摆上香案,放上蜜食鲜果,遥祭爱妻。百姓们闻知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为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这就是中秋拜月的传说来历。

月神的传说折射着母系社会的往古岁月的云烟,透视着寻找母亲温暖怀抱的文化主题,在诗的王国里,故乡是母亲的外延。中国的月神文化,以诗词意境为灵魂,以文人之笔传达千年不变的感怀,与中国山水画一样,含蓄、蕴籍、清逸、淡远、宁静、空灵、妙悟,没有色彩的喧嚣,而富于心灵的深远。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诗人,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诗还是词,都喜欢借月托情。对于月亮的崇拜,中国唐朝、宋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从中国文学讲,歌颂月亮的作品远远多于太阳,在百度上可见,与太阳有关的古诗只有寥寥几首,但是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却有数百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月亮的升起激荡着遥远的原始回响,在漫漫长夜里唤起跨越时空的亲切慰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诗人如影随行的乡愁、旧梦重温的情思,往往寄托于明月的传递。“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它是游子们的美好人生享受,传达出诗人心中一言难尽的心愿,荡漾着华夏民族特殊的审美共鸣。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又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顿悟人生禅机之后,便一头扎进月光的世界中,“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就成为中国文人失意后企求的精神境界。家好月圆,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心灵烙印。人们特别渴望“月圆”实现家庭或事业的圆满。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书写歌颂月亮的诗词,是中国人的传统。

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月亮崇拜的国家,国外的文明史太短了,也很少有月亮诗情,个别国家的“悠久历史”是编造出来的,有些可悲的中国学者还为外国造假推波助澜。中国人崇拜月亮,可以追溯到史前夏商时期,多地出土文物可证,比如山东大汶口就出土了多个墓葬陶器,刻划着月亮的图纹【2】。

第二 三星堆本来就与月亮有缘

三星堆本来就叫“三星伴月堆”,所在地方叫“月亮湾”,自古就与“月亮”有关,但不知何故把“月亮”二字删掉了。清朝嘉庆《汉州志.山川志》记载【3】,“三星堆”原名“三星伴月堆”,在治西十五(华)里。据四川日报记者余如波报道【4】,英国传教士汉明灯于1921年编修的《广汉县志略》对三星堆的描述是“在治西十五里,地形若三星与月相伴”。月亮湾和祭祀坑被东西南三道城墙包围,中间还有马牧河。广汉古时叫汉州,别名雒城。为什么叫“三星伴月堆”,我们实地访谈了当地许多群众,他们只说“三星伴月堆”这种称呼已经很久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具体是啥情况,他们也不清楚。现在很流行的说法是,当年发现这个遗址的时候,这里有三个大土堆。三个大土堆隔着一条马牧河,对面叫做月亮湾,而月亮湾里有一个村庄,叫做真武村。当年第一个在这里挖到宝贝(文物)的农民,就是真武村的村民。因为这三个大土堆,正好与月亮湾构成一种众星拱月的格局,因此叫“三星伴月堆”。后来有人去掉了“伴月”二字,研究中把对面的“月亮湾”也忘了。其实,这里过去不叫三星堆遗址,民国时期,这里叫做广汉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把这个地方叫做月亮湾遗址;再后来,因为这里有一个公社叫中兴公社,所以把这个遗址又叫做中兴遗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个遗址才叫做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3、5】。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2022年春晚亮相的青铜器面具是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积最大、保存状态完好的大型青铜器面具),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我们考证后认为,从历史学角度讲,“三星伴月堆”不只是指地貌特征,应该与当地古老悠久的民间传说有关,最大可能是“拜月”(伴月)或者“祭月”场地、祭祀中心,所有奇物都与月亮有关。从古天文学看,这里“三星”指“参宿”(白虎内),是岁星(木星、彩色大个子)、镇星(土星、黄色指环王)、荧惑(火星、红色战神)聚于斗牛(玄武内),组成三星与月亮相伴的奇特景象。这种现象至今都常见。1995年10月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织锦护臂,为汉代蜀锦,色彩多样,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然而,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这在《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均有记载。科学家们通过“五星聚会”研究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将会出现罕见的五星聚会天文奇观。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与夏商时代遥远,但可以从另外一面体会“三星伴月堆”的历史内涵,也许三星堆古人早就观察到三星或者五星伴月的奇特现象。如果从古天象角度分析,三星堆那些奇异、诡异、神秘的青铜器文物造型就很好理解了,它们的用途是拜月、祭月。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1)

第三 三星堆文物与月亮关系的思考

我们过去的研究表明,三星堆文化始于大禹,毁于多次雷击【1】。如果从月亮崇拜角度来分析三星堆包括金沙遗址的部分文物【3、5】,可以获得新的认识。

(1)关于青铜器面具。据我们研究,那是观察月亮的“望远镜”,古人希望有听看功能,长眼睛(千里眼)是镜筒,大耳朵(顺风耳)是听筒,主要用于遥看月亮的圆缺变化(从观测月亮看天气,如“月亮长毛露水浩浩”)和探听月宫里的嫦娥活动(人间向往的地方)。对于太阳是不能这样干的,炽热的阳光聚焦能烧坏眼睛!嫦娥是否为帝喾之妻还是后羿之妻,古代神话比较混乱,但嫦娥吃了不死药奔月而去的故事是一致的。因此,神秘的青铜面具就是观察月亮的原始宗教道具(仪器),由国王或者巫师掌握玩弄,额头上的方形孔洞用于安插通天纵冠(天线触觉),造型灵感来自蚕丛祖宗的传说。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2)

(2)关于“太阳形盘”。很像方向盘的所谓“太阳形盘”一直被误读,实际是“月亮五更形盘”,中心是月亮,圆内五根线表示五更(五鼓、五夜)时辰,相当于现在的闹钟,后来演化成五行、五星(金木水火土)。古时没有时钟,在城内需要报时间,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月亮五更盘”是悬挂在建筑物上(如钟楼)的神器,小孔洞是插入五更不同象征物(如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的位置,时间长短可以用香烛燃烧计算,更夫可以敲打响鼓12345报时,这种习俗至今还有遗存。五更对应的现代时间段如下:

1、黄昏:一更、一鼓或甲夜,即19到21点;

2、人定:二更、二鼓或乙夜,即21到23点;

3、夜半:三更、三鼓或丙夜,即23到1点;

4、鸡鸣:四更、四鼓或丁夜,即1到3点;

5、平旦:五更、五鼓或戊夜,即3到5点。

五行,金木水火土,表示古代朴素的系统观,起源于夏朝,大禹治水之后,从人手五指启示而来。《尚书.甘誓》记载,大禹之子夏启召集六军将领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这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但也有的说是指“仁义礼智信”,但前者的可能性较大。有的还说《甘誓》是伪书,争论较多。在《国语.郑语》和《尚书.洪范》都有“五材”“五行”记载。总之,三星堆的方向盘不是太阳形盘,而是“月亮五更盘”。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3)

(3)关于青铜站立人。此物应该是古蜀王鱼凫造型,帽子、眼睛、耳朵、衣服、底座等都可见月亮符号,因此是祭月主持人。那双铸造成环状的大手,一高一低放在胸前,每只手都握成圆环状,给人的感觉是抓着某种东西的,而且抓握的东西应该是圆柱形的物体。奇怪的是,站立人两只手握成的圆环形状并不同心,也就是说其圆心轴并不重合,也不相交,所以这只青铜大立人手中到底拿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成了一个考古难题。有的说握的是象牙,有的说握的是蟒蛇,有的说握的是两样东西。我们分析,在古蜀时代,鱼凫王有多种身份,比如国王、渔夫,还有祭月的主持人(巫师)。在主持祭月仪式时,他手中是“月亮五更轮盘”,敬拜月亮;在做政教合一的国王时,他手中是金杖(柔软的、有包装物),指挥广大民众;在捕捞江河野鱼时,他手中是月杵船桨,划的是月牙船。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4)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5)

(4)关于金杖。三星堆是古蜀人祭拜月神的中心,曾经还是原始宗教艺术品设计制造中心,也是世界商贸中心,出土的丝织品、海贝等就是证据。金杖是权力象征,只有统治者能用,借鉴了外域文化,更多体现了中华文化。黄金原料(沙金)来自古蜀龙门山特别是阿坝一带,加工技术来自中原地区甚至国外,工序有热锻、锤打、剪切、打磨和雕刻,但技术水平比有铭文的殷墟制品差多了。古蜀与殷商交往很多,仅从卜辞甲骨文就有70多次记载。金杖在祭月时也用于指挥活动,发号施令。金箔上的鱼、鸟、箭符号,表明是“鱼凫”,祭月的物品有鱼鸟,古时这是最好的东西了,早期人类是渔业为生。鸟表示天空,鱼表示江河,箭表示捕获,金杖表示天地联通,上天入地,这是神的本领。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6)

(5)关于九头鸟和九尾狐。这个造型来自九凤之说,《山海经》【7】中很多地方说到“九头”“九尾”动物,实际上是图腾崇拜。九头鸟就是鬼车,也称九凤、姑获鸟,是神话传说,不是客观存在,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九凤是九头鸟最早说法,是楚人的图腾。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楚地(大荒之中)。《海内东经》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屈原说自己是“高阳之苗裔”,高阳就是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变为九头鸟,是湖北人的贡献,九头意味着聪明、智慧,但现实世界并不存在。后来九头鸟转身成为“九尾狐”,这是古羌人的贡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经过安徽涂山(东山),听到白狐唱歌,于是与涂山氏成亲,并在九尾狐帮助下建立了夏朝。涂山氏族以九尾狐为图腾,应该来自九凤、九头鸟。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7)

(6)关于青铜神树。这是很震撼的奇物,其来源和功用争论很大。我们分析,神树造型灵感来自喜欢阳光的花椒树,在古代花椒是神物,用于祭祀和辟邪,还有多子和多福之意,其特殊的香味让人不可捉摸,久久不忘。神树上九只鸟,来自后羿射掉的9个太阳,太阳对古人有害,不受欢迎。九只鸟也是九头鸟,神树是九头鸟(或者九凤)的另外一种展示。帝喾的妻子既生月亮也生太阳。《山海经.大荒南经》【6、7】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居上枝的太阳就是现在的太阳。同时还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古人把太阳黑子当成了乌鸦。这便是鸟(乌)与日的关系,说明神树是征服太阳的纪念和丰碑,并无通天之意。

(7)关于“太阳神鸟”。学术界公认,金沙遗址来自三星堆文化,出土的太阳神鸟(应该叫“光鸟盘”)也许是“月亮凤鸟”(四只凤鸟护卫月亮),最有可能是古人“炉火烧烤野鸟”的真实写照,比如说中间是炉火,周围是4只野鸟。如果真要这样解释,一定会让很多学者失望并气愤!因为剥去了太阳神鸟的神秘外衣,我们一些学者也没事可做了。我们还是按照《山海经》【7】的记载分析。《大荒西经》有“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常羲生了12个月亮,后来神话故事把常羲演变为嫦娥,还奔去了月亮。“光鸟盘”中间的12道光束可能是常羲生的12个月亮,4只鸟护卫着12个月亮。那4只鸟,不是三足乌,可能是三趾鸟,更可能是凤凰。三足与三趾完全不同。“光鸟盘”的4只鸟都只有一只长腿,三个脚趾。另外一只腿哪里去了?可能被猎人或者厨师拿去敬月神了。三趾与三脚,完全不同,许多学者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三趾鸟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上现在还有三趾鸥、三趾鸦雀、三趾啄木鸟、三趾鹑、三趾翠鸟等,这不是神话,尤其是三趾翠鸟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等国家,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都有。四川瓦屋山就有三趾啄木鸟。但到目前为止,人们都没有发现独脚(腿)鸟,鸟睡觉时是一只脚(腿)站立,平时都是两足站立。三只腿的鸟也没有,神话或者岩画中的三只腿鸟,那是生殖器崇拜。汉代画砖上常有三足乌,那象征男性。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也是雄性三足乌,专门为西王母服务。男为阳性,女为阴性。李善《春秋元命苞》记载“乌者,阳精”。张衡《灵宪》云“乌有三趾,阳之贵,其奇数”。古代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鸟是东方的象征,鸟是男性生殖器崇拜,鸟图腾可能源于良渚和河姆渡文化。郭沫若在论“玄鸟生商”中认为,玄鸟为凤凰。凤凰为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总称为凤凰。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写的《凤求凰》,那是名曲,说明风与凰有别。秦朝之前凤与凰分开,秦后雌雄不分,成为中性物种。金沙遗址出土的“光鸟盘”,商周之物,凤还是雄性的,那就是4个雄性凤鸟围绕12个雌性月亮飞翔,很美丽的画面了。再看凤鸟,每个鸟一腿三趾,4个就是12脚趾,数量上也是对等的。如果这样理解金沙“光鸟盘”,就去掉了神秘色彩。现代人给三星堆和金沙文物赋予太多今天的主观意识,实在是遗憾,甚至可说是学术歪风。但这不影响太阳神鸟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定了的事,就不改了。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8)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9)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10)

(8)关于神秘符号。从三星堆遗址发现了7个神秘符号【3、5】,类似甲骨文。从出土区域特征看,这7个符号可能是祭祀符号,都不是生活用语。从形态上看,每个符号与祭拜月亮有关。

三星堆文明属于夏朝文化吗(三星堆古人是太阳崇拜还是月亮崇拜)(11)

更有趣的是,十多年前,凉山两位彝族古文字学者胡成荣和窝底子确【8】,声称已经破译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62个神秘文字符号(巴蜀图语),它们是古彝文“一诗”与“三书”,是记事诗和军事侦查手段,是四体古彝文字!胡成荣和窝底子确认为,早期的彝族象形表意文字,是最早的原始文字,是从万年以上的象形表意原始文字中保留下来的,三星堆博物馆里陈列的62个字100%可以用古彝文解读破译,三星堆文明和古彝族文化可能同源。通过用彝语解读,胡成荣和窝底子确认为,前32个字其实是一首诗,意思是“明君掌握权力的顶端,兽类以大象为最大(尊贵),牛羊满林地;杰出的法官判断事理一针见血,皇帝的儿孙最容易接过权力的权杖,日月人和鸡和睦相处”。他们认为后面字中的前10个字意思大致是:“牛皮口袋(或獐皮口袋)被鼠咬破(留下痕迹),(以此为突破口)巡查兽类的踪迹”;认为这可能是古代的一种侦查手段或者侦查制度的缩写。其余的字翻译出来是“命令六龙(人名)掌管兵马牛(军权),指(一)名(人)掌管财务(财权)”,“决定要放过年(假)”或者“年终之后可施行或可执行”,是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要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但有关专家表示,三星堆现在已发现的刻划符号只有7个,巴蜀图语并不是三星堆出土文字。三星堆的符号和巴蜀图语有相似性,但不是一回事,有些学者误解了,认为巴蜀图语是三星堆出土的。“巴蜀图语”是三星堆周边一些地方陆续出土的,是从战国到西汉之际巴国与蜀国青铜器等器物上的符号。这些器物包括兵器、乐器、玺印等。它们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与后来的巴蜀文字不一样,专家称为“巴蜀图语”【8】。 我们分析发现,巴蜀图语与三星堆符号有传承相通关系,古蜀文字胎死于演变发展之中【1】,许多符号保留了月亮崇拜的印迹。

我们的结论是,从三星堆的地貌特征、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造型,可以初步判断三星堆古人是月亮崇拜而不是太阳崇拜,三星堆遗址曾是古人拜月祭月中心,是原始宗教艺术品设计制造中心和世界商贸中心,是古巴蜀人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较好解释各件文物的造型和用途。三星堆文化不是外国人更不是外星人创造的,而真正的创造者是华夏古人。不要把今天的哲学、美学、艺术和科技知识过多赋予古人,也不要给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涂抹太多神秘色彩。对三星堆古人进行文学赞美和歌颂,完全拥护,但不能进行伪科幻甚至伪科学的渲染。三星堆文化始于大禹,毁于多次雷击。对三星堆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必须建立“三星堆学”。(本文已经发表在《文史杂志》2022年第3期第27至33页)

参考文献

【1】李后强,《蜀地散聊》,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3——67 90

【2】吕凯 朱超 孙波. 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2012~2013年发掘简报[J]. 考古 ,2015(10):7-24. 7.

【3】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等,巴蜀史志(聚焦三星堆专刊),“这里是三星堆”(清嘉庆《汉州志.山川志》,《汉州志》),2021年第5期,4——318

【4】余如波,英国传教士编修广汉志书提到“三星伴月堆”, 四川日报2021年11月24日

【5】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三星堆图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10——100

【6】袁珂校注 《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323、341

【7】袁珂译注,《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159-287

【8】成都商报,三星堆周边出土“巴蜀图语” 神秘字符被破解,2010年01月15日

猜您喜欢: